资本主义下的经济,有令人振奋的大繁荣期,也有民不聊生的大萧条时期。尽管各国政府用尽各种总体经济政策,在大繁荣期做紧缩调整,在大萧条期做扩张刺激,试图把狂暴的景气波动控制在比较缓和的范围内,成果却乏善可陈,甚至治丝益棼,让情况更为恶化。
一场必然发生的大破坏
在景气过热时无法有效踩煞车,结果只不过是人心浮动,投机行为泛滥。大家最担心害怕的,还是大萧条时期的悲惨岁月:厂商倒闭、失业率攀升、民生凋敝、生活无依。虽然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实行了各种振兴经济方案与货币宽松措施,但景气依然毫无起色。日本、欧洲、和美国当前的经济恶况,在在证明了大萧条的不可抗逆特性。
为甚么呢?因为大萧条中所造成的大破坏,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正面意义,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类似自然生态循环。
密执安州立大学扩展计划(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主持人汤玛士.昆恩(Thomas Coon)博士是该校鱼类与野生动物系教授,他在一场激励密执安州经济的演讲中,把经济逆境比喻成一场森林大火,他指出,大火对森林生态系的长期发展,事实上是有利的,把过多的生长一次清理干净。
有趣的物种策略
《一棵花旗松的故事》作者铃木戴维认为,加拿大针叶林每四百年一次大火,是森林生生不灭的重要因素。加拿大的针叶树,甚至在长期演化中,为这些几百年才发生一次的大火预作准备:有的树具有防高温的能力,大火烧过之后还能发芽生长。有的树更妙,把枯枝留在主干上,好让雷击点燃,以烧死邻近的树木;有的树,其种子长期留在树上,必须等大火燃烧后才释出,掉落地上并发芽成长。
此外,长期干旱也有类似的效果,而科学家们也观察到更有趣的现象:物种间的逆境合作。潮湿的环境,有喜湿植物生长;干燥的环境,则有耐旱植物存活。但植物对干湿环境的适应机制完全不同,喜湿植物遇到干旱,不久就枯死;耐旱植物碰到多水环境,很快就烂根死亡。
但植物学家发现,有些生长在高湿环境中的兰花,竟然也可以耐长期干旱,因为它们除了植物体具有储水保水功能之外,还与一种称为兰菌的微生物合作。兰菌侵入兰根,靠兰花的养分存活,它对兰花的回报则是协助兰根更有效率地吸收空气中的水气和细微物质,转化成兰花所需要的水分和肥料。这样的逆境合作,让两个物种都存活下来。
企业的因应策略
用生态观来看我们的经济,大萧条期的百业凋敝不过是自然现象,那些不能适应的厂商,只好在逆境中被淘汰出局,把位置让出来,并释出资源,成为下一波大繁荣的养分。因为存活下来的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养分,说不定还有新兴事业的产生。
因此,一家企业要长期存活,重点不在于顺境时能够追求多大成长,而是如何能够在逆境中耐得住煎熬,这才是所谓的经济韧性。这些具有韧性的企业,其实也很类似生态学中的物种策略,有的具有厚实的财务基础,可以耐得住景气寒冬;有的可以裁减部门,断尾求生以保住核心价值;有的则可以突破危机,开发新市场。这些都是常见的策略。
但有的企业更高明,除了力求本身在大萧条中存活之外,还利用这个时局,采雪中送炭策略,加强与策略盟友的合作,建立无比稳固的关系,为未来布局。
最近和友人讨论经济问题时,我朋友说了一个颇具深意的故事。和泰汽车是日本丰田汽车的代理商,业绩和获利都称霸台湾,令人羡慕。最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丰田在全世界都采直营方式,只有台湾还坚持用代理商,不轻易更动。其原因除了和泰汽车本身的努力和优质的服务之外,最主要的,是在几十年前,和泰老董事长曾经在丰田汽车财务困顿时,大方给予协助,并促成种种合作机会。这次的雪中送炭,为往后数十年的合作关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逆境中别忘了种福因
逆境中,大家都忙着自保,因为生存不易。但别忘了,在这时候,雪中送炭特别有意义,所建立的友好关系也特别深远。《不靠华尔街的财富》(Wealth Without Wall Street)作者,也是专栏作家的邓.麦克耐(Don Mcnay)回忆他年轻创业时碰到大萧条的情况。
那个时候,大家都一无所有,所以就算失败,也没有甚么损失。但这时候没甚么业务,大家都有很多的时间,于是他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做义工。此举,不仅对小区有帮助,也让他意外获得了丰厚的人脉。这是无价的资产,因为后来景气复苏,他的事业便蓬勃发展,比其他人更为顺利。
再说一次,逆境中的合作关系,无价。
林茂昌为台湾知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多本重量级财经著作,如葛林斯班的回忆录《我们的新世界》、畅销书《黑天鹅效应》、《师父》、《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债时代》等。台大经济系毕业赴美取得美国西北大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后,曾任职于《牛顿杂志》、花旗银行、美商保富管理顾问公司、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台证证券衍生性商品部、投资本部副总经理、台证期货总经理、期货商公会理事。自2004年即财务独立从事价值投资。2011年出版第一本着作《我的职业是股东》,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