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经去看一个摄影展,刚好有人问摄影师某张精采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答案是:歪打正着。其实,不只是摄影,许多成功人士被问到类似问题时,都会谦虚地用这个通关密语来回应。而我们也颇能接受这个说法——除了接受成功者的谦虚态度之外,或许,我们心中还承认造化的奥妙。
但除了自谦和造化因素之外,有些事,我们一板一眼地朝目标努力,就是不会正中红心。这类的事,近年来颇受重视,相关的研究和争论也越来越多。究竟是哪些事呢?容我先以个人的经验为例,再做说明。
高中时,我曾经参加射击队,每天到靶场练习。我们的枪都经过校正,也做过归零射击调整,学员们的射击动作也有一定的基础。一段时间之后,大家都越打越准。但有一阵子,我遇到一个问题,不论怎么打,就是偏左下方若干距离。我越是努力回归心中的标准姿势,偏误就越加顽固明显。最后教官教我干脆暂时瞄准红心的右上方来克服,因为我的射击行为在那几天出现了细微的偏差。
总之,问题出在我心中自以为理性标准,实际上的身体动作却有偏误。此时,我只有刻意「歪打」,才有机会「正着」。
快思慢想
传统经济理论有个普遍的假设: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心理学家康纳曼(Daniel Kahneman)却认为这个假设简直不可思议,与事实不符。他做了许多的心理实验,证明人类在经济相关事务上,是有偏误的,并非完全理性,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纳曼认为,人类的思考有系统一和系统二之分,简单说,系统一是方便迅速的「捷思」(heuristic);系统二则是吃力缓慢的理性思考。例如你要从办公室回家,系统一就是以你熟悉的方式走熟悉的路径;系统二则是找出所有可能的方式和路径,分析各种路径的成本效益,然后选出一条「最适路径」。
大多数的情况下,系统一的结果虽不等于系统二,但差异并不大。因此,对于日常生活,我们惯用系统一去处理。而类似「174 X 58 = ?」就只好老老实实地用系统二去解决了。然而当问题非常复杂,因果关系不明时,我们的系统二便负荷不了,只好诉诸系统一。例如股市投资,我们即使努力使用系统二,最后决策关键,往往还是回到系统一,譬如,「我喜欢这家公司老板的领导风格,而且外资都在买」。
但系统一毕竟不同于系统二,会产生偏误,例如:存活者偏误、过度自信偏误、群聚效应、故事偏误、禀赋效应等,不胜枚举,但受限于篇幅,恕我无法在此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杜伯里(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艺术》(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一书。也许日后有机会,再另文介绍。
经济理论还有用吗?
那么,思考上的偏误会产生甚么后果呢?我们可以这样说,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有些偏误并不打紧,甚至还增添几分乐趣。毕竟,你走哪条路回家,并不会引发通膨危机或股市崩盘。可是,在重要资源的配置上,如果有非理性的偏误,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然而,问题就出在重要资源的配置上,因为,这类的决策环境,往往充满了未知数,以至于连专家也会不自觉地诉诸于便捷的系统一。根据康纳曼的说法,即使是专业投资机构,在做重大投资决策时,最后也是依赖系统一,而与一般人相差无几。同理,各国央行、财经主管机关虽然有强大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知识,但经济问题太复杂了,远超出人类现有的工具和能力,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必须仰赖系统一。于是经济体系便一再地出现「非理性繁荣」、泡沫、恐慌和崩盘等乱象。
于是问题来了,基本假设被推翻了的经济学原理还有用吗?
有一派的学者认为,经济学完全破功,既无法准确预测泡沫崩盘,也无法有效防止大规模经济灾难。简单说,经济学有如一张不准确的地图,不如不用。这派人物,以《黑天鹅效应》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为代表。
另一派则认为,不准确的地图,只要做适当的比对和修正,还是有用的。至少比完全没地图好。甚么是适当的修正呢?如果人类的偏误行为是系统性的,而且在实务上可以测量,那么,经济理论就可以根据所测量到的偏误量来定位和修正。我有幸读到美国前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即将出版的《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之稿本,擅长计量经济学的葛老就是如此主张。
经济学这张地图究竟有没有用,双方争论精采,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但既然偏误存在,我们是否可以好好利用谋利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且就是我们的通关密语:歪打正着!
只好歪打正着了
正当学界为经济学有用无用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老早有另一群人想到如何用人类思考偏误的特性获利。最初的策略是以矫正偏误为手段:既然学者已经找出具体的偏误,那么只要设计一套机制来阻止或防治不就行了?这类的企管顾问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我个人认为,成效恐怕不大。因为偏误是与生俱来的,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好不容易防治了这个偏误,却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另一个偏误,根本防不胜防。
另一个策略是对偏误做套利。例如芝加哥大学的泰勒(Richard Thaler),他找到「过度反应偏误」(over-reaction bias),并从中套利。他的经典论文《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非常有见地,而且不是纸上谈兵,他用这套策略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相当成功。
「过度反应偏误」是指人们对现有的强势股会给予过高的评价,而给弱势股过低的评价。于是造成几年后,原本的弱势股,在股价表现上,反而胜过原本的强势股。因此,他的投资策略就是买进冷门的吊车尾组合,放空热门的强势组合。
怎么买强势股的结果反而不如买弱势股呢?因为市场存在偏误,所以正打一定歪着;我们只好歪打,才有机会正着。我建议投资人把你网络下单的密码改一下,以便每次下单时,便自动提醒自己:歪打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