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准备要对学前教育提供全面补助,即使是上私立幼儿园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这样的政策表面上看来很好,因为一些原来家里没有钱让他上幼儿园的小孩也可以上了,而原来因为小孩上幼儿园而负担沉重的家庭之经济压力也可以减轻,即使是有钱人也可再多得到一点钱。几乎人人都有利益的政策,政治上和选票上当然很讨好,也很少人愿意站出来反对。然而若深入思考,我们却会发现这项政策并不恰当。
幼教不同于小学向前延伸
姑且不谈这项政策和其他扩大支出一样都有的财源问题,也就是可能排挤掉其他政府支出及服务的问题,单就这项支出的效果来看,这项政策也不恰当。要看这政策是否恰当,我们至少要问三个问题:一、小孩子要接受学前教育或幼教比较好吗?二、幼教若是人民自己的选择,政府有必要加以补助吗?三、政府的补助方式能达到补助的目的,而且是达到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吗?我们可由幼教和补助幼教的各种目的,分别来讨论这三个问题。
我们需要幼教的第一个可能原因,是小孩子应该早一点开始接受教育。我们的制度是小孩年满六岁开始接受国民义务教育,但若这个年龄定得太高,或者现在的幼儿发展较早,那么小孩子最好在六岁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接受学前教育。不过,这种原因若能成立,政府的对策应该不是去补助幼教,而是直接把上小学的时间提早一年,或者把国民教育往下延伸一年。
但若政府让小孩提早一年上小学,或者把上小学前一年的幼教当成让小孩提早一年受教育,则这一年的教育势必要走向公营化,而损及很多私立幼教业者和从业人员的利益。因此政府若想要让小孩早一年上学又不愿得罪私立幼教界,直接补助小孩上幼教便成为政治上正确的做法。可惜这种做法因为管不了幼教系统的教学内容,而且又不能让所有的小孩都得到幼教,因此即使让大部分小孩提早一年上学,仍未能真正让「所有」小孩提早一年受教育,并且将造成学生进小学时学习能力的差异。这将使补助幼教的政策违反补助幼教政策更重要的一个目的,也就是要让弱势家庭小孩有更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地区教育资源不均难以改善
在现在的制度下,有些小孩上幼教有些没有,而升学的竞争及家长对教育的期待,让很多幼教变成是让小孩提早上小学的许多课程内容,甚至学习外语。国民小学在未能因材施教的情况下,也很可能依上过幼教之学生的程度来教学。于是有些没上过幼教的学生便可能跟不上学校的进度,或被认为是较差的学生。而目前僵化制度甚至可能使这些「输在起跑点」的学生一路输下去。这也正是许多幼教机构广告诉求的重点。政府补贴幼教确可使一部分家境较贫穷的小孩得到上幼儿园的机会,而较不会在小学中落后。但有些家庭可能即使有政府补贴,也无法让小孩念幼儿园,所以补贴政策有可能使幼教的机会更两极化,最弱势家庭的子女面临更不公平的处境。
这种对弱势者更不利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地区之间。我国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配已很不平均,公立大学较集中在北部的情况已让其他地区学生念大学的成本相对高很多,但大学生至少可以离乡念书。大都市才有明星中学而其他地区中学却连明星班都不能有的情况,也使其他地区资优生失去接受较深入之教育与竞争之机会。不然他们就要在社会能力还相当缺乏的情况,就离家到大都市念中学,而失去宝贵的家庭教育和温暖。如今若政府给幼教高额补贴,得到最大利益的仍是那些城市的居民。很多乡下地区也许只有一家不见得怎样的幼儿园可念。许多偏远地区连小学都办不下去,怎可能有幼儿园的服务?那边的居民当然也得不到政府对幼教的补助。政府领导人和官员若没想到这些非常不公平的情况,只由台北和有钱人的角度来主张幼教补助,实在令人失望。
幼儿的家教功能不可取代
幼教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替没空照顾小孩的父母照顾学前小孩。由这目的来看,对有钱人及夫妻都可得高薪的人之补贴是不必要的锦上添花。对薪水不高的父母则有鼓励他们参与劳动市场的作用。而父母之一没有工作机会且愿自己照顾小孩的家庭,则得不到这项补贴的好处。所以政策仍然是对最弱势者较不公平。而由教育小孩的观点,让更多父母到外面工作,而把带小孩的责任交给幼教机构是否恰当,也颇具争议。过去几十年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双双上班,而荒废了对小孩的家庭教育和亲情,从国家长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比增加就业的经济利益大。
由这几个目标来看,补贴幼教的政策恐难达到它的各种可能目标,特别是反而对弱势家庭子女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政府不该只由都会中高所得者的角度,或由争取选票的目的来补贴幼教。政府应该更仔细研究怎样改善幼教制度,以及改善小学的教育方式,以使小孩子得到更公平也更有家庭及社会温情的教育。政府不能以为只要花钱就可以解决教育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