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低迷 「窮人三件套」逆向漲價

▲被中國民眾戲稱「窮人三件套」的榨菜、泡麵、飲料等基本消費品,因需求增加而價格飆漲。Getty Images
第257期
李正鑫

中國經濟表現不佳,消費低迷,消費品市場近期出現大幅價格波動,高價商品,如:房屋、車子、茅台酒乃至於牛肉等,價格跌跌不休,但是被中國民眾戲稱「窮人三件套」的榨菜、泡麵、飲料,價格卻持續飆升。在失業大潮湧動、收入降低之際,北京官方促進物價上漲、拉動經濟的意圖也十分明顯,民眾的生活遭到夾擊。

窮人新三件套:榨菜、泡麵、飲料

近期中國居民維持生活的必需品,從水、電、燃氣、高鐵票,到泡麵、榨菜、飲料,無一不漲價。中國民眾調侃,榨菜、泡麵、飲料是「窮人新三件套」。

泡麵品牌「康師傅」向經銷商發出了調價通知;袋裝麵的建議零售價由2.8元(人民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折合4.5元新台幣)調整至3元,每袋上漲0.2元;碗裝麵的建議零售價由4.5元調整至5元,上漲0.5元。方便麵(速食麵)已經進入了5元時代。

多地經銷商表示,確實收到了漲價通知,價格與爆料訊息相符。有經銷商稱,此前1至2個月,老壇酸菜、紅燒牛肉等口味的經典款產品就已經開始調高零售價格。

一向與方便麵搭配的榨菜也漲價了,而且漲幅驚人。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涪陵榨菜旗下產品烏江榨菜,或明或暗的漲價多達13次,每一包榨菜的量越來越少,價格卻越來越高,普通包裝的80公克的烏江榨菜規格調整縮減為70公克,終端售價從最初的5毛錢上漲至3元左右,如果按重量計算,每斤的價格超過20元,已經比每斤豬肉價格還貴。近14年烏江榨菜的總漲幅超過6倍,直接晉升為近20年來唯一追上一線城市房價漲幅的產品。

此外,近日多家飲料商證實,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汽水產品價格已經悄然上漲。過去一年已經有多家飲料企業調升了飲料價格。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便利商店,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都調漲了價格,500ml的可樂價格已經從4元漲到4.5元,680ml的可口可樂售價漲到了5元。

基本物價上漲 民眾消費低迷

有北京居民表示,近期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物價格飆升,為節省家庭開支,許多人已經不敢去餐廳或是買現成食物,「基本食物如方便麵、榨菜、可口可樂都相繼漲價10%。因為物價上漲,導致居民消費意願低迷、需求減少,出門買東西普遍感覺到物價貴,不敢在外吃飯,都是買完食材後回家自己加工,包括買生麵條或自己擀麵條。」

山東居民表示:「基層民眾已經感受到基本消費物價突然上漲,漲得還很快,榨菜、泡麵、飲料最近都在普遍漲價,食物漲價對窮人來講,壓力就很大,比如房子可以不買,車子也可以不買,但飯要吃啊!」

年輕人只能「摳門」當「窮鬼」

外界關注到中國大陸的一個流行現象,中國年輕人青睞的「窮鬼交易」(Poor Man's Deal)越來越流行,最近中國社交媒體上甚至出現許多「窮鬼指南」。

中國網路術語「窮鬼套餐」可以追溯到麥當勞推出13.9元「隨心所欲1+1」的套餐。從麥當勞到新榮記,隨後其他西式速食連鎖店也加入潮流,推出了多款促銷套餐。

這種風潮也從西式速食連鎖店迅速蔓延到中餐店、早餐店和便利商店,例如:9.9元的必勝客早餐 ,以及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商店提供的6元早餐。

除了餐廳、小吃店,被譽為「中產階級超市」的山姆會員店近期也採取了「降價」策略。該店3月在網路發布長期降價清單,對自有品牌Member's Mark下的部分產品進行長期降價。

中國媒體也發現,目前年輕人有很多種「摳門」方式,他們也大方承認自己「摳門」。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有個熱議話題是:「如何用一塊錢吃撐一天?」網友們爭相展現自己的「省錢大法」,有人一把綠豆分成三份,早上綠豆飯、中午綠豆湯、晚上綠豆冰淇淋,還有大饅頭配水吃一天……

年輕人的摳門做法在2023年便推升了一些生意,到了今(2024)年,這股風氣依然有增無減。不少人聲稱自己在「報復性」省錢,要做一個「窮凶極惡」的攢錢人。

因為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中產階級,甚至低階超級富豪階層的資產都在縮水,民眾對高檔消費越來越節制,帶動更多非必需品降價,但低檔產品、次級產品、生活必需品等卻因為需求增加,而推升「窮人三件套」等商品價格。中國消費結構出現這種變化,也體現出中國經濟衰退的複雜性。

鄧小平預言中共走邪路 神祕「遺囑」提到台灣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重啟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圖為2022年7月13日,廣東省深圳一名婦女走過鄧小平的廣告看板。Getty Images
第257期
禾子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生前有沒有遺囑或稱「政治遺囑」?多年來中國國內政界揣測不一。公開場合,鄧小平在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正式宣布退下後,曾三次表態:「走了,不要搞什麼政治遺囑!」「不需要有什麼遺囑。人走過的路就是留給後代取捨的。」「政治遺囑處理不好,會壞事」。

然而,2003中共十六大三中全會即將召開的關口,香港某出版社突然推出了一本書,叫做《遺囑》,是由作家沙士所寫。其中談到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經過半年考察、思考和反覆徵求其他人的看法,最後留下了未曾公開的神祕「遺囑」。

 

鄧小平曾表示中共政體的解方,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Adobe Stock

▲鄧小平曾表示中共政體的解方,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Adobe Stock

 

中共「解」方 「向美國的憲政學習」

1992年,因踩著「六四」學生鮮血爬上台的江澤民推行極左路線,鼓吹「反和平演變」,不僅不「改革」,還批判「改革」。當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鄧小平開始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外稱「鄧小平南巡」。鄧小平在南巡時發表長篇講話,並向江澤民發出最後通牒:「誰不改革誰下台。」鄧小平還擬讓喬石代替江澤民出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向鄧小平認錯服軟。

《遺囑》一書透露:南巡後,鄧小平於1992年年6月在北京景山後街家中小院,召來胡錦濤(前中共國家主席)、曾慶紅(前中共國家副主席)及王瑞林(鄧小平政治祕書),對他們說:「趁我還清醒的時候給你們交代些事情。」鄧小平說:「年初我去了一趟南方,後來讓鄭必堅(前中共中央委員)執筆弄出個南方講話要點。很多人講,這是鄧老爺子的臨終遺囑或者說是最後的政治交代。這話不全面,我今後是不會再說什麼太多話了。但真正核心的政治遺囑是不能弄得這樣滿城風雨的。今天,我倒想小範圍地真正講一下我的政治遺囑或者說真正的政治交代。」

《遺囑》一書中提到,鄧小平稱,他對中共政體現狀並不滿意,他是這個政體的創建者之一,「這十幾年也算這個政體的責任者,也是這個政體的受害者。」此話從何講起?鄧小平說,每當看到樸方(鄧小平長子)殘廢的身體,他認為這個政體「最缺的是民主和法制」。

鄧小平稱,他負責的這些年,「有個問題目前並沒有解決,十年以後別人當政也未必有解。」什麼問題?老邁的鄧小平竟然解釋道:「這個問題,其實『解』還是存在的,這就是向美國的憲政學習,美國成為超一流強國靠的就是這個東西。」

提到台灣 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遺囑》中,鄧小平還談到台灣問題。他說,香港問題解決之後,中國最大的統一問題就是台灣問題,「台灣問題之所在,是現在政體上差距太大。解決這個問題我是看不到了,你們那一代人也未必能解決。但我想有三點你們要把握好。」

鄧小平提出三點:「一是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動武,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二是大陸的經濟要奮起直追,你一直窮下去就永無希望;三是在政體上大概『一國兩制』還不夠,總可能的方式是聯邦制憲政之路。中國經濟上強大了,政治上又有民主和法制的共和體,台灣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此外,鄧小平還談到發展問題、中美關係、「六四」問題及制度問題。

《遺囑》一書的可信度眾說紛紜。不過,在中共公開資料中,鄧小平說過:「打好民主和法制的基礎,還要三代人時間。」1991年6月17日,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他對政治局成員說:「一場政治風暴後,是不是要等一等,甚至要退一退呢?共產黨講民主、講法制,不是今天才提出來的。早在建國初,董必武、宋慶齡、李濟深、黃炎培就敦促推翻舊制度後,務必建立新的制度,在《憲法》上體現。一段政治折騰歲月的因素,是多種的。鏟除三座大山不完全,還有大半座山(指封建主義)自己壓著自己,要鏟除。打好民主和法制的基礎,還要三代人時間。國內、國際環境好些,可以快些。」

鄧小平預言:中共走邪路

鄧小平真的那麼在意民主和法治嗎?1985年3月7日,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真是走了邪路了。」

鄧小平提出要注意社會矛盾引發的各種危機,實際上,這正說明,鄧小平心裡也承認他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等「理論」後患無窮,包括:社會上貧富懸殊、特權階層出現、工農抗爭活動加劇等等。鄧小平雖然表面上也提到制度和「民主基礎」問題,但只強調在共產黨執政框框內尋求解決,半步也沒有離開他的「四項基本原則」。他打擊趙紫陽將其趕下台,用的就是「四項基本原則」這個大棒子。這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1993年新年,鄧在上海西郊賓館對江澤民(前國家領導人)、李鵬(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喬石(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人說:「社會公平問題要引起注意。不少遊行、示威、集會,和社會不公有關。凡是社會出現兩極化,形成特權階層,政治不會穩定,社會不會安定,就會發生職工上街鬧革命、農民抗稅鬧革命。」

以上雖然不是遺囑,但是鄧小平的「預言」的確實現了。事實證明,當年鄧小平死死堅守的「改革」到底是什麼?再加上之後江澤民的貪腐治國,所謂的改革開放只是造就了中共幾大家族的億兆億萬財富而已。當今中國如此嚴重的兩極分化,如此富可敵國的權貴資產階級的存在,說明中共多年來吹噓的所謂「經濟成就」,根本就是為特權階級獨享的。

現在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國家,貧富兩極分化已經到了危險的引爆點。中國家庭淨財產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數值介於0、1之間,0代表絕對平均,1代表絕對不平均),1995年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達到0.73,富裕的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貧窮的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有1%左右。表示中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民不聊生,而權貴們則富可敵國。(轉載自《看中國》)

科技巨擘新焦點:AI與人類永生

▲馬斯克表示,他才是為ChatGPT母公司OpenAI取名的人,並對該公司自他離開後的發展軌跡提出了批評。Adobe Stock
第257期
楊天資、方清月

人工智慧(AI)無疑是近期全球科技公司的焦點。然而,可堪玩味的是,幾乎所有科技公司的大老闆,也都同時關注並投資人類永生產業。

在今(2024)年6月18至21日舉辦的「坎城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上,人工智慧無疑是熱門話題。特斯拉(Tesla)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接受了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WPP首席執行長馬克‧里德(Mark Read)的專訪。馬斯克在訪談中預測,AI領域未來將迎來更為激進的變革,「我認為這將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在2025年你就會看到人工智慧的顯著進步,五年內變革將更為深刻。能最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將最終勝出。」

隨著谷歌(Google)推出AI Overview功能、ChatGPT取得顯著進展,馬斯克預測:「這將徹底改變網際網路搜索。一旦人工智慧能提供更精準、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結果,人們自然會轉而使用它。」

馬斯克再批OpenAI背離初衷

在採訪中,馬斯克提醒大眾,他才是為ChatGPT母公司OpenAI取名的人,並對該公司自他離開後的發展軌跡提出了批評。2015年,馬斯克與人共同創立OpenAI,但三年後他因觀點不合離開。他與OpenAI現任首席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人工智慧的未來方向上意見分歧,甚至曾因公司背離初衷而提起訴訟,不過最近他撤回了這一訴訟。

談及創立OpenAI的初衷,馬斯克透露是為了對抗谷歌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這曾是谷歌主導的單極世界。」他補充說,OpenAI成立初衷是基於一種良好願景,「『開放』意味著『開源』,這個名稱正是由我來命名的。」這不是馬斯克首次提及他在OpenAI命名過程中的角色。

馬斯克對OpenAI的現狀再次表示擔憂,並諷刺道:「如今,它已變成一個追求最大利潤、封閉源代碼的人工智慧公司,這與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我不理解它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

這一態度與馬斯克對OpenAI當前發展方向的不滿相符。OpenAI原為非營利組織,2019年與微軟建立合作關係,微軟初始投資了10億美元。自2022年11月ChatGPT正式上線以來,短短兩個月內吸引了1億用戶。據悉,微軟後續對這家AI公司追加了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

馬斯克一直對AI行業的商業化持批評態度。他談到了與營利性實體相關的AI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在2020年,他對谷歌的DeepMind可能控制世界表示擔憂。

科技巨擘熱衷涉獵長壽領域

與此同時,與馬斯克同期的矽谷名人、科技巨擘,許多都有涉獵長壽領域,企圖利用自己的財富來對抗衰老的影響,比如: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PayPal創辦人蒂爾(Peter Thiel)和OpenAI的奧特曼,都有投資研究細胞層面逆轉衰老的公司。谷歌的布林(Sergey Brin),也致力於使用自己的金錢來對抗疾病,例如:癌症和帕金森氏症。

但馬斯克表示,他對長生不老不感興趣。他說:「我認為,我們生命的某個階段應該走向終結。如果我們過分追求長壽,可能會讓社會變得僵化。這可能阻礙新思想的湧現,因為人們不願意改變固有觀念。想像一下,如果世界上一些最具破壞性的人能無限期地生存,你會希望他們活多久?」

其實馬斯克早在2021年就曾直言,人類死亡是「必要的」,並補充說,人們不應「一味追求長壽」。馬斯克長期以來將低出生率視為「文明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他之前警告說,如果人們不積極生育,社會可能面臨「崩潰」的風險。

2023年,全球抗衰老研究權威、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終身教授辛克萊(David Sinclair)在生命科學期刊《細胞》(Cell)發表新發現,「老化並非突變累積所導致,而是細胞損傷,導致遺失運作所需要的關鍵指令。」

辛克萊在2023年告訴《哈佛校報》(Harvard Gazette):「過去20年來,人類發現了許多延緩老化的因子,甚至還可以再發展出一些用於人類的藥物,這讓我樂觀認為,第一位可以活到150歲的人已經誕生了。」

其實早在辛克萊發表期刊前,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生物學家山中伸彌就已發現可以讓細胞年輕化的4種蛋白質,也讓許多新創趨之若鶩。

奧特曼在2023年就被揭露,他為細胞科技新創公司Retro在2022年募集了1億8,000萬美元的投資,而Retro的口號便是「讓人類再多活10年」;貝佐斯則在2021年與俄羅斯投資人等,共同投資30億美元給新創生技公司Altos Labs,這家公司同樣致力於讓細胞變年輕的研究。

日本人的宗教情懷

▲日本的神道崇拜無數的神,天、地、大自然等。Adobe Stock
第257期
曹長青
作者為美籍華裔評論家、網路影視評論「長青論壇」主持人。

我在上篇本專欄文章〈沒有「宗教」的日本可否是樣板?〉中提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在日本都沒有市場。但絕大多數日本人不是無神論者,他們信神,家裡設有神龕,他們信奉神道和佛教。

戰後日本《憲法》明文規定不可限制宗教,也不可確立國教,基本和美國一樣,推崇宗教自由。那為什麼在可以自由傳道的日本,世界三大宗教就是發展不起來?主要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

三大原因日本人不信三大宗教

一是三大宗教都是「一神論」,他們相信的神是唯一的,這就自然導致排斥其他宗教、其他的神。我上篇文章曾簡略提到,一神論的排他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其他宗教的鬥爭性,和日本傳統文化相抵觸。日本文化強調「和為貴」,日本是「大和民族」。據統計,信神道和佛教的日本人有二億多,而日本人口才一億多,說明很多日本人同時信兩種或更多的宗教。日本人信很多神,自然就不喜歡具強烈排他性的「一神論」。而日本的神道則是崇拜無數的神,天、地、大自然等,幾萬、幾十萬的神。神不是用來獎勵和懲罰人的,而是能促人達到內心平靜、和諧的某種崇高的東西。

二是日本文化支柱是「常識常理」,這自然導致他們對三大宗教的那些奇蹟、顯靈等缺乏興趣。水可變酒、人死後三天復活、聖戰烈士可在天堂享用72個處女,這對信奉常識常理的日本人來說難以接受,尤其基督教的原罪說。有學者比較說道,基督教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恥感文化。基督教認為人生下來就是罪人,因遠祖偷吃禁果,所有後代都有了原罪,怎麼努力修煉也無法去掉原罪。這種教義在日本這個根基在現實常理的文化上講不通,日本人看重的是倫理道德的羞恥問題,這與出生和遠祖都沒關係,而是本次人生的現世問題,人有了羞恥心,才會有道德感。日本人的思路想法是世俗性的,遵循常識邏輯,自然就難以接受原罪說等。

三是西方基督教堂時常可見的大喊大叫、引吭高歌的傳道方式,日本人受不了,對伊斯蘭的群體跪地唱腔禱告同樣難以接受。日本的神社或寺廟,都是安靜的。日本文化強調寧靜悠遠、沉思靜默,他們在神社都是靜靜地自我沉思、默禱。大聲傳道他們很難接受,更不可想像一大群信徒連蹦帶跳、又唱又喊,牧師大汗淋漓地呼召布道,日本人想到這種場面都會恐懼。別說那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創唱宗教」式的布道,連西方視為文化瑰寶的莎士比亞戲劇,在日本都難有市場,因為那種激烈情感的表達,和日本文化的哀怨悲寂調子不合拍。所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日本沒有市場,跟他們的傳統文化衝突應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帝被黏在日本文化的蜘蛛網上

所以,不管多少傳教士到日本傳道,基督教都沒在日本興盛起來,更別提伊斯蘭教了。三大宗教到了日本就「水土不服」,難以生存。對這一點,日本知名基督教作家遠藤周作深有感受,他曾形象地說,西方的上帝到了日本,就像一隻蝴蝶被黏在日本文化的蜘蛛網上,最後變成標本。意思是枯萎在那裡,無法存活。如果說能夠倖存,也只有被改造成日本的本土貨。遠藤周作本人就是一個例子,他強調自己是日本基督徒,他的信仰也日本化了,這在他的代表作小說《沉默》中有形象的闡述:為了救人,基督徒主人公寧可踩踏聖像(耶穌像)。這很日本:實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信條。

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拿來主義」,把外國各種好的拿來。三次重大文化變革,都是學外部。當年學中國盛唐,明治維新學西方,二戰後學美式民主。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日本著名歷史學家岡田英弘等,都多次強調日本是雜交文化,凡是自認好的東西,就拿過來學習。一位英國駐日本記者寫了一本書,說歐洲人像有殼的雞蛋,具有自我邊際的個體,而日本人相反,廣納百川,像沒殼的雞蛋,黏稠一片,沒有硬質邊緣,難以描述。

其實,上述這兩種說法都沒抓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它表面是雜交,像是「無殼雞蛋」,但其實一直有自己的主體性,從沒失去過。任何外來文化,包括主導西方的宗教,到了日本,都會被她的主體性文化去蕪存菁地潛在篩選。它的「雜交」不是對等的,更不是面目皆非到像「沒殼的雞蛋」,而是稜角分明,這個稜角就是歷史以來支撐日本文化的四字支柱:「常識常理」。

所以一神論的三大宗教,因與日本文化的主體「常識常理」相抵觸,就沒法在日本扎根成長。佛教不張狂、追求自我內心修練,跟日本文化和神道不抵觸,就可以在日本存活。而且日本政府聲明,神道不是宗教,它是日本的文化傳統,是一些道德訓誡,結果薰陶出日本人獨特的宗教情懷,追求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境界。

日本是世界宗教大國

如前所述,日本人崇拜的神成千上萬,有資料說是幾十萬。其實,說數字已沒有意義,因為日本人崇拜太多內容,都可謂神道的一部分。例如:茶道、劍道、畫道、花道……幾乎什麼領域都有「道」,他們對「道」的規矩、規範、禮儀等,到處都有宗教般的認真。也可以說,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日本人也可能是最有宗教情懷的族群,因為他們把宗教情懷帶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帶到了很多細節當中。

以茶道為例,絕不是捧起大碗茶一飲而盡、水灑胸襟,而是有「四規」:和、敬、清、寂。「和」指人與大自然的調和;「敬」指主客間的互敬;「清」指心無雜念,淳樸清淨,禪之意境;「寂」指無始無終的寧靜感覺。維基百科把茶道譯成Tea Ceremony,就是喝茶的儀式,而宗教活動就很講究儀式。日本學者岡倉天心曾解釋說,「茶道是一種審美的宗教」,「把禪從寺院伽藍中解放出來,回到自家的露地草庵。」

不僅茶道,日本的建築、庭園、書畫、陶瓷器、竹器、漆器、花道、香道、烹飪、禮儀等,都有一種宗教感,可以說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宗教情懷。甚至禮物的包裝的精緻典雅、商場出售的普通盒飯等,也都很講究裝飾和美感,一個雕花、一片綠葉,到處都可看出匠心,溢出一種宗教感。所以有學者驚嘆:日本人的社會生活「宗教化」了。

宗教,不再是短時間內的在教堂聽道,而是從教堂、寺廟、清真寺裡解放出來,回到千家萬戶、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當每個人都強調和諧、友善、謙恭、自省、自律,尤其為他人著想、注重別人感受等,這種宗教,才可謂是最實用的宗教。它不再是教義,更不是教條,而是和諧生活的滋潤劑。這起碼在社會文明層面上體現的很明顯,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才是世界宗教大國。

中大、港大連續內鬥 管治失靈其樂無窮

▲2019年11月12日,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段崇智(中)在警方與校園抗議者發生衝突時發射催淚瓦斯後抵達,會見學生和抗議者。Getty Images
第257期
林保華
作者為資深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共黨史學者。曾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張五常教授助理研究員,研究中國政經改革。

《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雖然出現許多批評,但是香港特區政府卻讚許有加,說是香港局勢從此穩定,眼前是一片光明美好的前途。殊不知,舊的矛盾過去了,新的矛盾接踵而來,否則事物如何進步?何況利用《港區國安法》來鎮壓,真能解決矛盾嗎?學歷很低的習近平與專業有異的武官出身的特首李家超都缺乏這方面的哲學常識,迷信毛澤東的「與人鬥爭,其樂無窮」,因此即使革命加拚命,又豈能管治好中國與香港?

以香港來說,哪怕兩套國安法例(《港區國安法》和《基本法》23條),據稱相互補缺,相當完美了,但是難以解決香港的大學新生出來的矛盾內鬥,即使九七前各個大學校長已經更動換上聽命於北京者。然而事物還是不斷變化,尤其經歷翻天覆地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中文大學是這運動的舊矛盾根本沒有解決而延續下來。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被迫下台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父親在抗戰期間投筆從戎,在黃埔軍校受訓。1949年後來港,段崇智在港受中小學教育,後來去美國,2017年才回到香港,2018年出任中大校長。2019年遇到反《送中條例》的抗議活動,他沒有反對《送中條例》,但是在目睹警察如何鎮壓學生,自己都被警察的催淚彈擊中而住院,因此他並不完全站在警察一方,一直努力斡旋,旨在保護本校學生,是香港所有大學校長中唯一的一位。但因此得罪了前特首梁振英,不斷發文攻擊他,說他看風使舵,要他在「段狗」與「段爸」之間選邊站。

然而段崇智獲得校董會的支持,因此就由經過《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清一色立法會的三名議員,分別是自由黨的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民建聯的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和工聯會的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他們都是校董會成員)聯合提出修訂《中大條例》。經過無數次紛擾, 2023年11月,在立法會硬碰硬通過修正草案,只有3票棄權,全體通過。中大校董會總人數將由現時的55人降為34人,其中校內成員由27人降為11人;從而校內、校外成員人數比將由原先的約1:1降為1:2,立法會就可以主宰中大的命運。此外,特首委任校董將先前的6人增至9人,增加主導力量,議員校董3名維持不變。校長委任方式亦將改變,由原先的委員會遴選、校董會聘任,改為需由校董會75%成員投票通過。於是反對段崇智的董事占多數,逼迫段崇智辭職。段崇智被逼提出辭職,並將在2025年提前卸任。

立法會通過了草案,必須刊憲讓大家知道執行。刊憲費75萬港元,中文大學拒絕出這筆費用。因為搞這個「改革」,完全無視中大的存在,完全沒有徵詢他們的意見,事後卻要向他們收費。好在這些建制派就是錢不缺,75萬元是區區小事,隨時可以撈回來。但是後來怎麼解決我也懶得理了。

 

2021年10月15日,保安人員站在香港大學校園的「恥辱之柱」雕像前。香港大學要求現已解散的民主聯盟將這件由丹麥藝術家Jens Glaschiot創作,校園內矗立了24年的8公尺高的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紀念碑移走。Getty Images

▲2021年10月15日,保安人員站在香港大學校園的「恥辱之柱」雕像前。香港大學要求現已解散的民主聯盟將這件由丹麥藝術家Jens Glaschiot創作,校園內矗立了24年的8公尺高的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紀念碑移走。Getty Images

 

香港大學爆發嚴重內鬥

至於建校已達113年,蜚聲國際的香港大學,竟也不遑多讓,爆發嚴重內鬥。2021年,特首林鄭月娥委任王沛詩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取代做滿兩屆任期的「教育沙王」李國章。李是前任特首梁振英任命的,在任期間用粗暴手法改變港大人事,令港大急轉彎,聘請中裔美國學者張翔為校長。張翔是2017年12月被提名委任港大校長以接替英國人的馬斐森(Peter Mathieson),雖然他的親中,有不少人表示反對。張翔上任後即委任北京清華大學的宮鵬與申作軍做副校長,申作軍還是清華大學的黨委委員,申作軍則表示是「名譽」性質,後再表示網路誤植,簡直愈描愈黑。而王沛詩本是港大校務委員,又是監警會主席,道地建制派人士,老公廖長江還是行政會議成員兼立法會建制派的「班長」(協調者),此兩人應該是合作無間,作為京共與港共的合作模範。

然而兩人的矛盾不久就爆發。2023年10月3日,港大校委會原定緊急召開特別會議,據報將處理對張翔的投訴,但張翔在10月2日委託律師向校委會發出電郵,指會議涉及對他「極度嚴重指控」,提出押後會議,又要求由律師陪同出席該會議及日後所有討論他品行的會議。而校委會指的投訴,是指張翔花鉅款聘請美國獵頭公司尋找合適的副校長人選,而王沛詩認為港大的人事是公開、平等的招聘,不涉及特定的國家。因而張翔被懷疑是否又要找自己的朋友來港大擔任副校長。雙方就此互相攻訐。

後來經有關方面調查,認為投訴的證據不足。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在2024年4月12日晚公布,表示接納專責小組的報告,認為「吹哨者」的電郵指控校長張翔行為不當的證據不足。張翔在13日凌晨聲明回應指調查結論證明,一連串匿名舉報屬子虛烏有,對於造謠者透過匿名電郵做出嚴重誹謗,理應受到強烈譴責。

然而香港《南華早報》及多家傳媒報導,港大校委會今年3至4月五度致函張翔,要求他解釋不同事宜。在3月5日的信件,暫任教務長兼校委會祕書余嘉雯指出,張翔2018年上任以來,身為教務會議主席,在18次會議只出席過1次,要求張翔解釋。另有信件指港大2018至2023年的19次校園發展及規劃委員會會議中,張翔缺席17次,又指張翔只出席三分之一的財務委員會會議。報導另引述文件指今年4月2日余嘉雯另函張翔,稱張翔過去20次外訪的16次,即199天中的146.5天(73.6%)出差欠交代每天詳細行程。另有信函要求張翔交代校長辦公室架構是否需要60人,以及港大深圳校園進展。張翔接連面對不同指控,2023年底被指不當處理內地捐款、遴選要職時無招標揀選獵頭公司等,被校委會調查,但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今年4月宣布指控「不足以確立」。

然而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校政風波還是不斷,校長張翔5月29日深夜發放信息,點名批評校委會主席王沛詩28日會議「突襲」加入審議多名副校長人選程序,繞過既定做法,他事前亦不知情。校委會當日會議表決通過任命多名暫任副校長人選,副校長由4人增至9人,即時生效,當中5名學者晉升副校長,布局新加副校人數超越校長張翔原有班底。會議上,化學學者任詠華取代王于漸暫任首席副校長,王于漸轉為負責「大學拓展」,原副校長(學術發展)宮鵬調任管理「環球事務」,張翔表示這有違王于漸、宮鵬意願。5月29日傍晚,港大於校網上載校委會28日討論事項,羅列最新副校長名單,即時生效。當中6人屬「暫任」性質,同時新增兩個全新副校長職位,包括:副校長(健康事務)、副校長(商業事務),分別由港大醫學院長劉澤星、經管學院長蔡洪濱出任;代替王于漸暫任首副由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出任,她是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翔則在6月5日致函全校教職員、師生及校友,首次承認港大過去一年內部紛爭不斷,斥責校委會在他及校委成員毫不知情下,提出決議任命幾名暫任副校長,「動搖港大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並違反由校長提交人選的既定程序,認為必須尋求解決之道,以捍衛大學尊嚴。

兵遇到秀才,會怎樣?

內鬥再次浮起,輿論多在搖頭與勸和。教育局長蔡若蓮希望大家求同存異,政府則組織調研小組要調查真相。特首李家超是港大校監,但他卻不以校監身分從內部解決,而是聲稱港大接受政府資助是有條件的,暗示若鬧下去將停止資助,迫令雙方噤聲。特首是武官出身,遇到知識分子鬧事,有些手足失措。俗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然而兵遇到秀才,會怎樣呢?所以有些人表示對香港的管治失去信心,因為一場風波大半年都沒有解決好,反而越鬧越大。這場京共與土共之爭,北京能用《港區國安法》來解決嗎?

2024美國大選的幾個變數

▲2024美國大選面臨的變數不少,可以預言,大選揭曉之後美國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準確預估。Adobe Stock
第257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

自7月中旬開始,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都將召開全國代表大會(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與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英文簡稱分別為RNC與DNC),目前兩黨都無新的總統候選人,按照常規,應該就是民主黨一方是現任總統拜登、共和黨一方是前任總統川普二人對決。但今年大選的奇特,就在於存在幾大變數(其中兩個是民主黨刻意營造),此刻還沒人能夠斷言就是這兩個人代表本黨出征。

 

2024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一方是現任總統拜登、共和黨一方是前任總統川普二人對決。Getty Images

▲2024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一方是現任總統拜登、共和黨一方是前任總統川普二人對決。Getty Images

 

第一大變數:民主黨想廢掉兩個候選人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將於6月27日進行2024年大選的首次面對面辯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簡稱CNN)已於6月15日公布了與兩方競選團隊商定的規則細節,最顯眼的是轉播現場將無觀眾。

這一辯論場地選CNN這家媒體,對川普並不有利。但拜登拒絕以《福斯廣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 Company,簡稱Fox)作為辯論平台。根據《路透社》看到的競選備忘錄,拜登的首選辯論主題包括:墮胎權、美國民主現狀和經濟。川普的團隊日前表明,川普的辯論關鍵議題包括:移民問題、公共安全和通貨膨脹。

這次辯論之所以被認為「奇特」,一是在於辯論規則充分照顧了拜登時常失語的健康狀態,但川普既然接受了,外人也無從置喙;二是時間選在兩黨都未正式推定候選人之前,這在美國大選史上從未有過。為什麼會這樣挑選時間?只因民主黨內掌握主導權的精英對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滿意。

民主黨深知自己是通過無法驗證選民身分的郵寄選票、多米尼(Dominion)投票機與無限延長選舉時間灌票來贏得2020大選,對擁有8,000多萬真實選民的川普2024年參選深感威脅,從2023年開始,就開始利用司法武器對川普進行多場訴訟,儘管其中不少未成功。2024年5月30日,川普被紐約一陪審團裁定34項偽造商業紀錄的罪名全部成立。《紐約時報》對此毫不掩飾地歡呼說:「該醜聞對他2016年的總統競選構成了威脅。……並將對11月的選舉產生深遠影響,對他的宣判定將於7月11日進行。」這個日子經過精心挑選,因為7月15至18日是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日子,一旦宣布川普為「罪犯」,他將無法出席RNC大會,也將為共和黨內的「永不川普」(Never Trump)派提供充足的理由另推他人取代川普。

那麼,民主黨精英是否滿意拜登?當然不滿意,美國左派媒體在2020年大選期間對拜登家庭的醜聞隻字不提,盛讚拜登的外交能力。但大約從2022年開始,不斷修理拜登,多次發布拜登支援率下降的資訊,總部位於美國的研究公司蓋洛普(Gallup)今年4月29日發布了一個研究報告,指出拜登在第一個任期內只獲得38.7%的支持率,是所有總統第一任期支持率中最低的。在他之前的兩任總統,川普在第一任期內獲得了46.8%的支持率,歐巴馬則獲得了45.9%的支持率。

下述資訊一直在流傳,可能取代拜登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加州州長加文‧紐森(Gavin Christopher Newsom,前眾議院議長南茜‧波洛西的內侄)、歐巴馬夫人蜜雪兒(Michelle Obama),這兩人在民主黨內都有支持者;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數次公開表示她有興趣再度參選,無奈黨內支持者甚少,少有人回應。因此,兩黨候選人是否有變數,得等7月中下旬先後召開的RNC與DNC之後,才算塵埃落定。

第二大變數:民主黨展開對川普的法律戰

川普被紐約陪審團裁定34項罪名成立之後的第二天(5月31日),美國《政客雜誌》(Politico Magazine)發表一篇對22位美國「頂級政治人物和歷史學家」的訪談(22 Experts Predict What the Trump Conviction Will Mean for 2024 and Beyond),詢問他們認為川普被定罪的最大後果是什麼。美國歷史學界這個專業群99%是左派,就算是這些對川普毫無好感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有罪判決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含義:一方面,它有力地表明,在這個國家,即使是前國家元首也可能被一群同行起訴和定罪,幾乎沒有比這更能體現法治和司法機構實力的指標了;另一方面,明年可能成為總統的兩位總統之一現在是一名被定罪的重罪犯,這一事實意味著,那些保障法治的司法機構可能會遭受我們歷史上最猛烈的政治攻擊。

文中表示:「可以預見,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共和黨候選人都會附和川普候選人對法治公平性的惡意觀點,從而造成自2020年『停止竊選』(Stop the Steal)運動以來我們從未見過的全國和地方政治毒性,因此,現在評估美國前總統首次被定罪對法治的長期影響還為時過早。這些後果將由不同的判決決定,即美國人民將在11月的投票中集體做出的判決。」

力爭重返白宮的川普現在共有四起聯邦刑事案件在身。除了封口費案,他還面對涉及2021年1月6日國會騷亂事件、密謀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以及卸任後不當處理機密檔案的刑事訴訟,四案合計88項刑事指控。左派當然希望用這些所謂刑案困住川普,4月下旬最高法院在處理川普因密謀推翻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而免於起訴這一上訴的討論中,美國最高法院的保守派法官傾向於某種程度的豁免權,他們擔心總統缺乏任何程度的豁免權,將會造成政治報復。其中最堅定的兩位大法官是湯瑪斯(Clarence Thomas)與阿利托(Samuel Alito),他們都明確表達了看法。保守派大法官阿利托表示,如果現任總統連任失敗,他們可能會遭到下一屆政府的報復性起訴,那麼他們將處於「特別危險的境地」。

自那之後,這兩位法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擊與威脅。分別如X(Twitter)上6月中旬流傳一推,說湯瑪斯大法官涉嫌稅務欺詐將被司法部免職。我查核之後,證實是謠言,原始版本來自於極左網刊《雅各賓》(Jacobin)2023年12月的一條消息〈克拉倫斯‧湯瑪斯涉嫌稅務欺詐〉(Clarence Thomas Is Committing Tax Fraud),該文稱,多年來保守派億萬富翁一直為最高法院法官克拉倫斯‧湯瑪斯提供奢華假期和私人飛機旅行。如果這些不是無私的禮物,那麼它們就需要納稅,而湯瑪斯欠美國國稅局一大筆錢。該文還有收受禮物未報稅等的質疑,所有疑問都建立在「如果」之上。這種輿論造勢,目的是威脅,想讓這幾位大法官閉嘴。

這種完全出於政治意圖的罪案審理激怒了不少中立的法學界重量級人物,引發各種質疑。6月3日,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傑德‧魯賓菲爾德(Jed Rubenfeld,X號是@ProfessorJedRubenfeld)從《憲法》層面,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川普封口費案,因其中立、嚴謹、全面而深受歡迎,視頻共分三個部分,每部分約8到9分鐘:一、川普封口費案基本情況;二、三大違憲爭議之處;三、下一步該怎麼做?

在「川普封口費案」中,他被指控有兩步犯罪,第一步:偽造34項商業紀錄;第二步:偽造商業紀錄以掩蓋他已犯下的第二項罪行。

然而檢方直到庭審開始時,仍未說明那第二項罪行到底是什麼,只是列出了三個可能的選項。直到庭審結束,才似乎將範圍縮小到了其中之一,「違反紐約州選舉法」的罪行,卻又始終沒有說明川普試圖違反哪一條其他法規來影響選舉。

法官甚至在給陪審團的指示中,告訴他們不需要就這個潛在的違法行為達成一致同意,就可判定川普有罪。這樣就構成了兩大違憲爭議之處:因未告知罪名而違反了「第六修正案」,以及非一致同意之裁決。另外一處為選擇性起訴。

如果川普因為違憲的不公裁決而輸掉2024年11月份的選舉,即使多年後定罪經由上訴而被推翻,這種輸掉選舉的後果也已經無法消除了,這就是所謂的「無法彌補之傷害」。為了防止這個風險,魯賓菲爾德教授建議川普團隊趕緊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申請緊急臨時限制令,以阻止紐約最高法院大法官胡安‧默臣(Juan Merchan)做出有罪判決並使之生效,直到聯邦法院(或最高法院)有機會審查並裁定本案中存在的嚴重憲法爭議。

2024美國大選面臨的變數還有不少,以上只是左派陣營為阻止川普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而採取的重大阻撓措施。第一個變數的結果,將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開過之後見分曉;第二大變數的結果,則只有等11月大選結果揭曉之後。但可以預言,大選揭曉之後,如果是川普獲勝,那麼直到1月20日之前,美國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準確預估。

關於投資與財富:無聊即是美

▲成功的理財或投資其實是長期且無聊的一個過程。要有耐心和紀律,還要能抵抗或忽略市場的瘋狂誘惑。Adobe Stock
第257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中有一段情節,描述賽局理論大師約翰‧納許(John Nash)從四位男士追求五位女士(其中一位為金髮)的策略分析,得到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並認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理論有待商榷。亞當‧斯密的理論認為,每一個人追求自己的最佳利益,全體就會得到最佳利益。但納許認為,如果每個男士的優先喜好都是那位金髮女子,並且都去追求,勢必競爭激烈而有多人落敗,這顯然不是全體的最佳利益。不如四人都忽略金髮女子,而全數成功與四位黑髮女子約會。

 

200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美麗境界》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右)飾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許(左)。Getty Images

▲200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美麗境界》由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右)飾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許(左)。Getty Images

 

姑且不論這段軼事是否屬實(也不討論金髮女子是否最具魅力),納許均衡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有時候避開世人爭相追求的事物,才是明智之舉,特別是在投資與財富累積上。

無聊股也有魅力

哈佛大學教授兼美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研究員的麥肯‧貝克(Malcolm Baker)發現,低Beta股票具有超額報酬。Beta是系統風險係數,所謂低Beta股,就是不太隨著大盤波動的股票,通常是不受市場關注的股票。理論上,高報酬高風險,低報酬低風險,但貝克發現,低風險未必就是低報酬,值得研究。

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簡稱CFA)納丁‧貝克(Nardin Baker)認為這來自二個因素。首先,高Beta係數的股票,高報酬高風險,通常就是所謂的熱門股,也是財經新聞頭條的常客。這種股票由於受到高度關注,對投資人形成很大的吸引力與壓力,難以抗拒。投資人認為投資這種股票可以享受高報酬;至於高風險的部分,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和操作來排除。此舉,進一步推升熱門股的股價,遠超過本質,而有較大的下檔風險。

其次,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無聊的低Beta股票。而專業投資經理人也傾向於避開這些股票,省得要對客戶解釋為什麼投資這種股票。這使得低Beta股票的價格受到壓抑。那些具有穩定收益與獲利的公司,只因行業因素或是成長性不足而不為投資人所喜愛,反而因股價被低估而具有較高的實質投資報酬率。換句話說,低檔風險有限。

這像不像電影《美麗境界》那段?避開眾人所追求的金髮女郎才是上策。還有,這些無聊股票,你必須長期持有,方能享受超額報酬,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實在太難了。

無聊產業的吸引力

熱門產業乍看光鮮亮麗,其實高手如雲競爭激烈。無聊產業則恰恰相反,只要用心經營,長期必有成果。筆者在〈咖啡店與理髮店:哪個能圓夢、哪個是惡夢?〉一文中亦曾指出此點。咖啡店是熱門創業選項,卻也是失敗率最高的行業之一;而傳統理髮店,極少創業者願意投入,卻可以經營一輩子。如果你想創業圓夢,從無聊產業開始研究也許是一個好方法。

桑切斯(Codie Sanchez)原本是新聞從業人員,以逆向思考方式創業,專門尋找一般人不想做的無聊產業並投入經營,成果斐然,在YouTube上掀起一陣熱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走上創業之路,尋找被人們忽視或是極少人願意從事的事業。原來,無聊就是美,無聊產業才是寶。

所以回到股票投資的問題上,投資人不妨敞開心胸。投資不要侷限在熱門產業,老掉牙的傳產甚至於夕陽工業,都可能是機會所在。產業不管有多無聊,總會存在幾家認真經營的優質企業,為投資人提供穩定的報酬。這是理想的長期投資標的。

無聊的複利過程

說起複利,無人不知,但複利是一個極其無聊的冗長過程,只有少數人才「熬」得過來。在熬字上加引號是因為這個過程對一般人來說是熬,對少數內行人卻是享受。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大部分人對股票投資的看法就是找機會做一波、賺一票。這沒什麼不好,但很容易陷入追求熱門股的迷思。人們總是問:現在買什麼股票最好?哪家公司或哪個產業最有前途?最後,就像納許的例子,金髮女子只有一位,大家都要追,成功機率能有多少?

而那些無聊的股票,不乏獲利穩定的優質企業。這些股票因為沒有吸引力而股價低迷,所以投資人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錢買進。剩下就是耐心持有,長期低調地累積財富了。

有人把這二種投資風格比喻成龜兔賽跑,我覺得非常傳神。兔子行動敏捷,蹦蹦跳跳地,好像跑很快。但牠一下子前進、一下子後退,有時候還停下來休息;烏龜則是一步一步往前爬,終於勝出。

低調的財富

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快速致富與奢華消費。但基於複利,成功的理財或投資其實是長期且無聊的一個過程,要有耐心和紀律,還要能抵抗或忽略市場的瘋狂誘惑。既然無聊,就很難向他人炫耀,外人也無從知道你如何節省、如何拿一筆小錢投資、如何長期持有某檔無聊股票或ETF、如何滾出成果。

因此,成功投資、累積財富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低調,這使得財富看起來更加無聊。難怪許多隱形富翁生前不為人知;即使走在路上,除了衣服較為樸素之外,與一般人無異。

只得少數選票的國會更需尊重民意和制度

▲2024年台灣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後,執政的民進黨在國會成為少數黨,引發國會紛爭不斷。Getty Images
第257期
陳博志
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大學經濟系主任暨經濟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為台灣經濟發展與國際金融專家。

2024年大選賴清德總統的得票率僅略高於四成,有人說他是代表性不足的少數總統,而立法院最大黨則意氣風發,狀似國家所有的事都可以由他們支配。但實際上將區域和不分區加權合計,本屆國民黨立委當選人的總得票數比賴總統還少160多萬票(計算方法本文稍後將會說明),得票率只有20.5%;若只看區域立委,則國民黨當選人的得票率更只有18.9%,所以他們的民意代表性遠低於賴總統,大家都應該更謙卑面對更大的民意。

如果照民主制度的設計來做事,當選人得票率不高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本文將依次說明:民主國家公職人員的主張常不能代表多數民意的原因,以及用多權分立制衡來降低代表性不足之風險的民主制度、公開透明以廣納民意而避免犯錯的政治程序和文化、公職人員嚴重違背民意時能維護民主的救濟制度,最後再說明立法院政黨當選人得票的計算方法,以及國民黨立法委員代表性不足的數據。

民選公職人員的主張 常不能代表多數民意

民選公職人員常不能代表多數民意的第一個原因是,不同人民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常不一致,選給張三可能只是認為張三是較好的人選,而不是同意張三所有已說和未說的主張。因此即使張三得到百分之百選票,他有些主張可能只有少數人贊成。蔡英文總統以極高票當選,但她的支持者也有不少人反對年改和同婚等等政策。

民選公職人員不能代表多數民意的第二個原因是,很多人沒有投票。得票率過半的人也不見得獲過半公民的支持。

第三個原因是,外在因素和人民的想法都一直在變,即使當選時得票率甚高的人,後來也可能失去很多支持者。有人甚至只剩9%的民意支持,但依制度仍然可以繼續掌權。

第四個原因是,公職人員有自己的理想或利益,並不一定會忠於其選民,豬仔議員和貪官汙吏是大家熟知的現象。為個人或集團之利益而走向錯誤政策,甚至獨裁,也是歷史上政治和國家出問題的重要原因。

第五個原因較為複雜,就是透過議會選舉和決策的方式,議會的決議有可能只代表少數人民。議員由得票最多的人當選,而議會由議員多數決做決議,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民主制度,但這制度做成的決議卻可能只是少數人的意見。這可以用簡化的數字例來說明。假設有100個一樣大、一樣投票率的選區,每區要選出一位議員,而某政黨在51個選區都得到一半加一票而當選,其他選區都落選,該政黨仍將成為議會多數,而可決定所有議案。但這51個多數黨議員其實只得到25.5%再加51票的選票而已,很可能是民意中的少數,卻可以高喊要其他議員及人民少數服從多數。

若此政黨是民主政黨,由黨內多數議員決定全黨議員的主張,則黨內某派系只要掌握過半的26席即可決定一切。而這26席在選舉時其實才得到13%加上26張票的選票而已,他們的主張當然很有可能與多數民意不同。如果選區大小和投票率不一,各區也可能有兩人以上參選,則這26個當選人及議會決議的代表性有可能更低。而該黨若是由黨中央或某種其他勢力下令給黨鞭而集中投票,則其民意代表性就更難期待。

如何約束公職當選人偏離民意?

面對公職人員的選票基礎可能不足的問題,有人主張用兩階段選舉選出過半選票的總統。但這並沒什麼用,因為第二階段選舉用政黨聯合或棄保方式得到的選票只是權宜選票,選民和當選人之間理念和主張常仍有甚大差異。何況前述五個公職人員不能代表多數民意的問題並未因此改善。所以大部分民主制度是接受公職人員不能代表多數民意的事實,而讓未過半數票的人可以依法當選,以讓政府可以順利運作,但用其他制度或方法來讓他們不易太背離多數民意。這也是我們現在該努力落實和強化的方向。

方法之一,是把政府權力分成三塊或多塊,各塊的公職人員用不同方式或在不同時間產生,以讓他們有不同的民意甚至專業基礎,負責不同的職權,而相互監督制衡。這樣就比較不會發生整個國家被少數人或意見操控的現象;方法之二,是各區塊,特別是行政和立法部門,要用公開透明而讓民意直接監督和參與的程序、方式來運作,以避免黑箱偏離民意;方法之三,是有請願、訴願、訴訟、集會遊行、協商、覆議、釋憲、倒閣、解散國會、罷免、創制和複決等等機制,以避免只得到少數選民支持的公職人員為所欲為。

只有少數選民支持的政黨和公職人員依法制取得職權之後,若有民主文化和素養,依前兩種方法透過合理程序多聽民意來做決定,並且謹守職權範圍及慣例不要亂擴權,更不要拿依法定制度而非真正依大多數民意而得到的職權,故意去妨礙其他單位的職權和運作,民主政治和政府大致上仍能順利為人民做事。因此只以少數選票當選不是大問題。

怕的是有人不知道或不承認自己其實只有少數民意基礎,而以拿到的職權一意孤行,甚至卡別人脖子和擴大職權,則別人只好用第三種方法來阻止他們違背民主法治精神的作為。只是第三種方法總會使社會付出較大成本,而被認為逾越民主授權的政黨和政治人物也可能失去更多民心。所以希望政黨和政治人物們了解自己只是少數人的事實,不要自我膨脹而破壞民主制度及文化。

立法院政黨當選人得票的計算方法

總統只得四成選票可說是少數。但國民黨若只看區域立委當選人,總得票數僅有348萬,低於民進黨當選人得到的366萬票,更低於賴總統的558萬票。所以賴總統若被視為少數總統,國民黨就是更少數的立法院最大黨,沒有資格說賴總統的民意基礎不足。若把不分區立委、無黨籍,以及民眾黨都加進來算,因為每個選民可選兩票,所以票數不能直接相加。

由於區域占立法院七成,而不分區占三成,所以合理加總方法是區域得一票算0.7票,不分區一票算0.3票。這樣國民黨、無黨、和民眾黨當選人合計得到485萬票,比賴總統少70多萬票。而民眾黨選民的主張和國民黨顯然有很大不同,是否可相加不無爭議。若只算國民黨當選人,則比賴總統少得160多萬票。國民黨立委的民意基礎其實很低。

有人可能認為同黨落選人的票也要算。但那些選民的意見和當選人很可能相差更多,更不見得是當選人的民意基礎。而這次民進黨區域立委的落選票更多,民進黨區域立委當選人數雖略少於國民黨,但當選人得票卻比國民黨多了20萬票,而包括落選人在內的得票則比國民黨多了80萬票。所以若要算總得票數,國民黨連國會最大黨都不像,它只是依制度得到最多席次的少數最大黨,應該要更謙卑一點。

 

國家政事不可能每件一一由公投決定,所以要選出公職人員來做平常的決策。Adobe Stock

▲國家政事不可能每件一一由公投決定,所以要選出公職人員來做平常的決策。Adobe Stock

 

國家政事不可能每件一一由公投決定,所以要選出公職人員來做平常的決策。而公職人員卻如上述常不能完全代表多數民意,因此民主制度一方面只能讓得少數選票或民意的人仍可以依制度得到職位,另一方面再用前述三種方法來約束他們不能偏離民意太多。所以得到職位的人不要以為他們就是多數民意而可以任意決定一切。希望政治人物能明白這種民主制度的原理,並有民主的修養和文化,職位已給他們較大的機會來引導和了解民意,不要不知足而不尊重民主制度的權力劃分、不遵守公開透明而讓民意可以參與的程序。

我在就讀台大經濟系大二時選修了政治系陳文仁老師的政治學。陳老師讀的是日本東京大學,國語不太流利,思想和當局似有不同,因此有點落寞,來上課的同學也不多,有時只有我和一位好像是政治研究所的學長。據說他的告別式台大政治系只有許介麟教授參加。他上課一開始就指出,當時很多人學政治學只是背下各式政治制度,而研究政治學更重要的是看各種力量或權力(Power)的互動和平衡。這思路和經濟分析較類似,也影響我後來對政治問題的思考。大家不要學究式地勉強把我們套入教科書中的某種制度,而是要思考怎樣的互動才更符合民主精神及國家人民的利益,甚至政治人物自己的利益。本文也算是我對陳文仁老師的感謝。

致力衣鞋ESG永續之路 馳綠榮獲亞洲首家B型企業認證

▲馳綠創辦人暨執行長許佳鳴。葉俊宏攝影
第257期
楊戎真

「馳綠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於2012年分別在台灣與日本創立國際休閒鞋品牌「ccilu馳綠」,從原本採用傳統石化原料,到採用廢棄物為原料,讓每一雙鞋在產製過程中減碳10公斤,2022年成為全亞洲第一家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衣鞋產業公司,2024年推出全球第一款「淨零排碳」鞋履。

 

擺脫石化原料,利用咖啡渣製成鞋子,馳綠走出自己的永續之路。馳綠提供

▲擺脫石化原料,利用咖啡渣製成鞋子,馳綠走出自己的永續之路。馳綠提供

 

成功轉型,源於創辦人許佳鳴對產業的省思以及突破的決心。作為製鞋業二代,許佳鳴前五年並未大刀闊斧改革,而是先在產業中累積經驗。儘管創業初期便在日本狂銷30萬雙,打破外商品牌上市第一年的銷量紀錄,交出亮眼成績單,但他深知,生產越多,也同時造成越多的資源消耗與環境負擔。

 

海洋廢棄物也是馳綠回收的材料之一。馳綠提供

▲海洋廢棄物也是馳綠回收的材料之一。馳綠提供

 

環境保護E:推向「產線零碳排」

「ccilu馳綠」品牌創立之初,依循的是傳統路線,每個季度推出數百個新品,不斷餵給市場,創造成長曲線。然而許佳鳴認為,無形中消耗了很多的資源,未來將無以為繼,「鞋子都是石油做的,今天人類把石油從中東挖出來,做成很多的塑膠原料,然後再把塑膠原料做成鞋子送到各地銷售,我們有一天會把石油耗盡!」

如今的全球ESG(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浪潮,也推動馳綠的轉型。許佳鳴表示,在執行環境保護上,馳綠有三個範疇需要考量:一是「直接排放」,即製程、廠房設施,及交通工具的排放;二是「間接排放」,涵蓋外購電力、外購蒸氣,能源利用的間接排放;三是「其他間接排放」,包含上、下游,從原料採購與運輸,到產品製造各流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許佳鳴指出,事業廢棄物源源不絕,例如:全球每天喝掉約20億杯咖啡,咖啡渣分解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甲烷跟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排放源;台灣是半導體產業大國,產生的矽廢料很多;農漁業廢棄物量也很大,有牡蠣殼、鳳梨皮、茶葉、竹子、魚鱗等。

 

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鞋子,每一雙約減碳10公斤。馳綠提供

▲利用回收材料製成的鞋子,每一雙約減碳10公斤。馳綠提供

 

許佳鳴思考著,「有沒有機會拿這些東西回來,變成某種材料來做我的鞋子?」當他有這個想法的時候,獲得父親許智仁的支持。許智仁創辦的「祥弘集團」,是全球知名鞋類品牌NIKE、Adidas等的代工廠,本身也是一個研發導向的人,因此當許佳鳴表示要做這些特殊商品時,便抱著研發看看的想法,支持他放手一搏。

於是,整雙鞋從底部到鞋面、鞋墊,均由咖啡渣製成的「XpreSole咖啡防水休閒鞋」,2021年透過集資方式正式登場,之後陸續推出不同款式的咖啡渣系列鞋款,以及寶特瓶回收製成的商品。許佳鳴十分自豪,「我們每一個商品都非常減碳,對比產業一般標準,一雙鞋大概減碳10公斤,這已經是我們每個產品線都具有的特徵。」

由於產品極具獨創性,馳綠屢獲國內外設計、永續、影響力等獎項,包括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大獎、義大利A'Design白金獎與「永續產品大獎」、新加坡Good Design Awards最佳流行創新影響力獎、中華民國MIT金質獎章等。

馳綠更將目標推向「產線零碳排」,預計2024年底將推出「全世界第一個可以百分之百被回收」,且可被再製的產品線「ClozLoop」。許佳鳴強調,「我們想要做到的是,一個材料做成鞋子之後,這個材料永遠不會被廢棄,它可以不斷地被反覆收回來做成下一雙鞋子。」也就是一個「閉環」的概念,實現「從搖籃到搖籃」(C2C,Cradle to Cradle)的理想。

 

馳綠以市場三倍的價格回收寶特瓶。馳綠提供

▲馳綠以市場三倍的價格回收寶特瓶。馳綠提供

 

社會責任S:考慮所有利害關係人

除了綠化製程,在廢棄物的回收上,馳綠也特別注重永續的社會責任。許佳鳴認為,唯有考慮到跟「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保持很好的關係」的前提下,開展出讓環境開心、讓股東開心、讓員工開心、讓所在社區開心、讓供應商開心的事業,才能生生不息。

 

馳綠讓製程變綠,透過技術的轉型,提升社會影響力。馳綠提供

▲馳綠讓製程變綠,透過技術的轉型,提升社會影響力。馳綠提供

 

為了實現更多社會共榮的信念,馳綠除了以高於市場三倍的價格回收寶特瓶、回收農漁業廢棄物製成商品後,每賣50雙鞋就會撥2,300元台幣,再回去買農民的產物,然後再把這些產物直接分送給全台灣50家的育幼院的小朋友,為他們加菜。

許佳鳴表明,馳綠每一項產品線,都有ESG的元素在其中,這樣的堅持,讓馳綠獲得2023年全國商業總會「第五屆品牌金舶獎」,以及「台灣循環經濟獎」的雙料冠軍,還有「最佳技術年度典範獎」與「中小企業年度典範獎」。馳綠還將環保材料工廠技術以及商業模式整廠輸出到瓜地馬拉,獲得外交部「影響力先行者」計畫決選的肯定。

 

不同族裔員工服務馳綠不同的海外市場。馳綠提供

▲不同族裔員工服務馳綠不同的海外市場。馳綠提供

 

公司治理G:員工週休不只三日

在公司治理上,馳綠十分開明先進,由於工時較短,換算起來有如「週休三天」。許佳鳴說明其理念:「員工今天在某個公司要專業,他有一定的努力跟學習,可是我們認為必須要有更開闊的心胸跟機會,去接觸更多的事情。」因此,馳綠每個員工每個禮拜還有半天的「進修假」,由公司出錢,讓員工任選他想學的東西,甚至鼓勵學習和工作無關的事物,包括:烹飪、語言、高爾夫、潛水等。

馳綠的工時相對短,平常9點半上班,5點半下班,中間休息1個半小時。此外,每週還有將近半天的「重新整理」(Refresh)時間,員工可以早上較晚才進辦公室,或是下午較早下班,讓員工可以處理他想要處理的事情,「譬如你要看醫生,要去弄你的貓貓狗狗,可以趁白天去辦一些事情,不用請假。」

 

馳綠提供更彈性的工時,提升員工的幸福感。馳綠提供

▲馳綠提供更彈性的工時,提升員工的幸福感。馳綠提供

 

「所以我們週休不只三日的原因,是因為加起來工時應該是全世界最少的。」許佳鳴表示,這些較為彈性的做法,是希望能吸納更多新世代的人才,因為他們需要更大的自由。

由於公司得到多方肯定,員工也與有榮焉,感到驕傲。許佳鳴誠懇道:「待遇、福利是一回事,但是我們所做的事情,出去是被大家肯定、稱讚、羨慕,我們就可以去堆砌比較健康、正面的企業文化。」

馳綠海外市場約占80%,因此聘僱不同族裔的員工,推展各國業務。例如:台灣有越南籍員工以及一位墨西哥裔員工,分別負責國際貿易以及美國的電子商務。海外公司則聘請當地人,例如:日本都是日本籍的員工,專門做日本市場;美國公司聘美國員工做美國市場,中國公司則聘用中國人針對中國市場。

 

馳綠於2022年取得「B型企業」認證。馳綠提供

▲馳綠於2022年取得「B型企業」認證。馳綠提供

 

具永續特質:取得B型企業認證

馳綠於2022年下半年申請成為B型企業,由於整體商業模式早已具備永續的特質,因此短短3個月便取得了認證。

「B型企業」(B Corporations)是2006年設立於美國賓州的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所推動,宗旨在致力使「人們的商業活動發揮對社會及環境的正面影響力」。其願景是使企業的目標不只是在於「成為世界最好的企業」,而是「對世界最好的企業」。認證B型企業的標準工具是「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簡稱BIA),針對企業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發展(供應鏈)和客戶關係等,依所在市場、產業類別及員工人數規模進行客製化的量化評估,總分獲得200分之80分的企業,方可獲得B型企業認證。

台灣「B型企業協會」(B Lab Taiwan)則於2016年1月成立,是「B型實驗室」全球夥伴的一員,旨在推廣台灣與亞洲的B型企業運動,建立生態圈與B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夥伴關係。

 

許佳鳴建議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找到方法,去創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可能性。葉俊宏攝影

▲許佳鳴建議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找到方法,去創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可能性。葉俊宏攝影

 

如今作為台灣「B型企業協會」的監事,許佳鳴認為,企業想要成為B型企業或發展ESG,要從核心技術與商業流程上去探討,在該企業的核心之下做到領先的狀態,技術做好之後,才有辦法改變商業模式與營運方式。在核心的運作方式沒有改變的情況之下,所做的努力影響則相對較小。

許佳鳴建議,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找到一些方法,去創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

從傳統代工到B2C 「ccilu馳綠」走出國際品牌之路

從傳統代工到B2C 「ccilu馳綠」走出國際品牌之路

▲馳綠創辦人暨執行長許佳鳴。葉俊宏攝影
第257期
楊戎真

80年代的台灣,曾經是全球製鞋王國,外銷鞋廠超過1,200家,供應全球知名品牌各式各樣的鞋款。當鎂光燈聚焦在各大品牌時,這些隱身華麗品牌身後的代工廠,不斷重複生產線的每一個動作,知名「布希鞋」代工廠「祥弘集團」躋身其中,日復一日為品牌作嫁。

 

「ccilu馳綠」國際休閒鞋品牌,先是在日本打開市場,如今品牌商品布局超過全球100個市場。馳綠提供

▲「ccilu馳綠」國際休閒鞋品牌,先是在日本打開市場,如今品牌商品布局超過全球100個市場。馳綠提供

 

擁有關鍵技術,卻無法有自己的話語權,因此不少代工廠走上自創品牌之路,企圖打破代工的宿命。「祥弘」二代許佳鳴於2012年創立了「ccilu馳綠」國際休閒鞋品牌,先是在日本打開市場,2017年起更陸續拓展至美國、中國、歐洲等海外市場。直至2024年,獲得的國內、外產品設計獎以及社會影響力大獎達44項之多,諸如:德國iF設計與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義大利A' Design白金獎、中華民國MIT金質獎章等,另有專利技術智財權73項,品牌商品布局超過全球100個市場。

儘管獲獎無數,年營收達800萬美金,約2億5,000萬台幣,但馳綠創辦人暨執行長許佳鳴表示,目前只達到了20%的理想,前方依舊是一條漫漫長路。然而,走到這20%,卻也花了十多年。

 

獲獎無數,年營收達800萬美金,馳綠執行長許佳鳴認為目前只達到了20%的理想。馳綠提供

▲獲獎無數,年營收達800萬美金,馳綠執行長許佳鳴認為目前只達到了20%的理想。馳綠提供

 

草創維艱:從不懂何謂品牌起步

談到創立品牌,許佳鳴坦言,初期體會沒有那麼深,以為只要取一個名字,做一些產品,市場就會接受。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ccilu馳綠」前五年走的路線是不斷創造許多商品,然後想辦法提供給全世界許多不同的消費者。

在這樣的策略下,馳綠前五年的業績快速成長,但為了迎合不同地方消費者需求,品牌意象卻模糊不清,「要迎合每個人,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那就不是自己了。消費者也可能不認識你,不知道你是誰。」許佳鳴認為,「這就不是品牌。」

經過五年對產業的學習、熟稔與擺盪,許佳鳴有所體悟,「這樣可能不對,我們如果一直沒有堅決的靈魂跟意識的話,這個品牌做不起來。」許佳鳴決定「打掉重練」,尋找品牌的樣貌,再度凝鍊品牌的理想,並斬斷理念不合的經銷商,營收歸零,重新出發。

 

全球每天均產出海量的寶特瓶。馳綠提供

▲全球每天均產出海量的寶特瓶。馳綠提供

 

反省製程:做越多碳排量越多?

「傳統的代工與製造,叫你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年做5,000萬雙代工鞋,不斷將物料運進工廠,用很多人去做成很多產品,然後不斷地把東西送出工廠,往各地去銷售。」然而,品牌的出路在哪裡?

許佳鳴指出,衣服、鞋子、包包產業是世界第二大的碳排量產業,一年碳排量約占全球的10%,是整個歐洲碳排量的總合。做得越多消耗的資源也越多,更何況大量的鞋子都是石油做的。

「人類是用這種曲線在過活。」資源的消耗與碳排放造成的環境問題,讓許佳鳴深思,並開始懷疑大量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線性經濟邏輯,「假設我們想要在這個產業繼續存在,或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去做,也許我們要有不一樣的思維來挑戰,這才是今天馳綠存在的理由。」

 

馳綠從咖啡渣等各種廢棄物找到製鞋的新出路。馳綠提供

▲馳綠從咖啡渣等各種廢棄物找到製鞋的新出路。馳綠提供

 

找到核心理念:用咖啡渣做鞋子

「不用石油做鞋子、衣服的話,那到底要用什麼做?」馳綠從咖啡渣、回收寶特瓶、矽廢棄物與農業廢棄物找到出路,當各類型的事業廢棄物,轉身成為一雙雙兼具機能性與時尚感的鞋子,一個循環往復的永續模式,開始帶動馳綠奔向另一個事業里程碑。

第一雙以咖啡渣製成的鞋子,在台灣群眾募資平台取得不俗的成績,兩個月便募得1,067萬台幣。這樣的成果讓許佳鳴體悟到,把有理念的故事講完,找到願意聽你講故事的人,商業的回饋最後還是會出來。

「利人、利己、利他,環保、機能、公益」因此成為馳綠的核心價值,除了不使用石化原料,在資源回收上也讓更多人受惠。許佳鳴舉例,台灣很多人回收寶特瓶,馳綠以高過市價三倍的價格,直接與回收場的拾荒老人合作。

 

兼具機能、環保、公益的鞋子,2020年在群眾募資平台群募時,取得不錯的成績。馳綠提供

▲兼具機能、環保、公益的鞋子,2020年在群眾募資平台群募時,取得不錯的成績。馳綠提供

 

疫情變轉機:順勢推動B2C商業模式

然而以廢棄物製鞋,產製成本大約比傳統製程的成本高出20%。許佳鳴認為,製造成本提高時,採用傳統的B2B2C的銷售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企業對企業、再對消費者,指企業透過另一平台銷售產品給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將難以為繼,唯有在B2C(Business to Consumer,企業對消費者)的模式下,省下中間被吸收掉的一些成本,才能往下走。

COVID-19疫情爆發,正好讓馳綠順勢轉向B2C的商業模式。許佳鳴表示,疫情期間,原本的銷售體系瓦解,市場停擺。2020年馳綠的營收面臨低谷,大約掉了超過50%,商業模式的轉型刻不容緩。然而,要從原本B2B轉為直接銷售的B2C模式,在市場還不認識品牌的情況下談何容易?尤其鞋子在無法試穿的情況下,必須設法創造消費者無法拒絕的理由,要打動消費者方能竟功。

所幸,馳綠的製程已經轉型,商品具有足夠的特殊性,只要在消費洪流中,讓消費者看到並做出購買的決定即可,「要正確地描述公司,訴說正確的訊息,讓故事能夠真正打動消費者。」許佳鳴說。

「利己、利人、利他」是抽象的口號,要與消費者產生關聯,必須訴諸實質的益處。許佳鳴說明:「利己,代表機能,產品對健康好;利人,表示產品的製造具有公益精神;利他,則是環保與永續。相對傳統製造的鞋子,一雙馳綠的鞋約減碳10公斤。」

除了在募資平台上取得不錯的成績,馳綠大量製作各式各樣的內容素材,利用各類型的傳播渠道推播出去。他舉例:馳綠的第一雙咖啡休閒鞋,上市前60天就有60篇推文,密集程度相當高。

「利己、利人、利他,環保、機能、公益」的核心理念,搖身成為消費者無法拒絕的理由,B2C的銷售模式也成為馳綠的主流。過往B2B與B2C的營收比例約為7:3,疫情之後反轉,2021年馳綠B2C的營收反超疫情前。

 

將堅硬的寶特瓶製成質地輕軟的鞋子,具有相當的難度。馳綠提供

▲將堅硬的寶特瓶製成質地輕軟的鞋子,具有相當的難度。馳綠提供

 

循環經濟打通關:如何從廢棄物到品牌銷售?

經過努力,「ccilu馳綠」從傳統高碳排的產業,成功轉型為全亞洲第一家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衣鞋產業公司,邁向「循環經濟」之路。2018年迄今,馳綠獲獎無數,包括:歐洲設計論壇(World Design Ranking)將馳綠列為全球排名第一的鞋類設計公司;2020年矽谷新創企業世界大賽(Startup World Cup)北美/全球100強,馳綠是台灣唯一獲獎公司;2023年,榮獲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第五屆品牌金舶獎等。

 

創新的技術讓馳綠屢獲國內外各類型獎項。馳綠提供

▲創新的技術讓馳綠屢獲國內外各類型獎項。馳綠提供

 

雖然成果豐碩,但過程卻異常艱辛。從第一段的廢棄物的收集與處理,到第二段將廢棄物變成原料,再到第三段的產品產製,以及市場銷售的檢驗,光是回收的過程便困難重重,寶特瓶、咖啡渣、農漁業廢棄物等,每一類廢棄物都牽涉不同的企事業單位。

 

回收後的寶特瓶要先清潔,才能進入製程。馳綠提供

▲回收後的寶特瓶要先清潔,才能進入製程。馳綠提供

 

研發更是層層阻礙。許佳鳴以寶特瓶製程為例,寶特瓶材質堅硬,熔點又高,但鞋子要的特性是柔軟、輕盈,如何把堅硬、熔點高的材料變成鞋子,其實是「驚人的難」。因此,馳綠每年投入數千萬的研發經費,每一項研發大概都長達四、五年,其中還有不少束之高閣,無法實現。

許佳鳴強調,理想要能夠實現,需要的是商業模式的支持,必須讓整個流程更順,「前端大量回收變得有意義,關鍵點是可以做成更多各式各樣的循環商品,且在最後有大量的出口,讓商品到消費者手上,這樣才流得通。這三件事情真的都打得通的話,那才叫做過關。」

 

除了自己的製程變綠,馳綠希望可以成為環保材料的供應商。馳綠提供

▲除了自己的製程變綠,馳綠希望可以成為環保材料的供應商。馳綠提供

 

掌握核心技術:成為「有影響力的品牌」

目前馳綠主要的市場,台灣約占20%,海外市場80%則平均分散在日本、美國、歐洲、中國等地。儘管走出自己的永續模式,但許佳鳴坦言,離理想還相當遙遠。以馳綠2023年的回收成績單為例,咖啡渣回收約480萬杯,寶特瓶320萬個,矽廢棄物、半導體廢棄物約120噸。在全球每分鐘持續消費100萬個寶特瓶,每年人均消費超過150杯咖啡的前提下,許佳鳴認為馳綠所達到的只是極微小的一部分。

因此,許佳鳴並不以當前的成績為滿足,他笑稱馳綠「很貪心」,希望每一個案子都可以從技術的創新,推導到商業模式的創新,最後看到社會影響力。

 

蝙蝠俠、神力女超人都來聯名,推出DC限量英雄款。馳綠提供

▲蝙蝠俠、神力女超人都來聯名,推出DC限量英雄款。馳綠提供

 

由於採用廢棄物製造鞋子在業界已經具有相對領先的技術,馳綠得以和大型企業合作推出聯名商品,例如:與美國DC漫畫、日本知名車廠Honda合作推出聯名鞋款。許佳鳴介紹,Honda各地的營業所都會招待客戶喝咖啡,咖啡渣回收到台灣之後,做成一款聯名咖啡靴,首次推出1,000雙,一天便完銷。此外,馳綠也跟台灣全家便利商店聯名,利用全家的回收咖啡渣做成襪子,銷售所得部分捐給「齊柏林基金會」。許佳鳴表示,這類的事例相當多,馳綠因為有核心技術的突破,才有商業模式跟社會影響力。

 

在門市藉由咖啡渣的陳列,與消費者溝通品牌的理念。馳綠提供

▲在門市藉由咖啡渣的陳列,與消費者溝通品牌的理念。馳綠提供

 

許佳鳴強調,「品牌必須要有靈魂跟理念,到底是要做什麼,還要說服消費者來支持我,這才叫品牌。」馳綠將線上的銷售都導回官網,且採用直營門市的策略,就是要與消費者更為深入的溝通,「我們在比較大的店點,有很多理念上的陳設,像是會有咖啡渣,有些店點則直接設有寶特瓶回

收桶。」

展望未來,馳綠除了希望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除了持續與消費者溝通,製程更永續之外,也希望成為其他企業體系中永續製造的一環,成為環保材料的供應商。「既然我們的材料可以做成鞋子、衣服、包包,那我們希望可以有更多材料的研發延伸、更多不同的應用,不管是桌子、天花板、地板,都有可能。」已經走了20%的路,許佳鳴信心滿滿能夠繼續成就80%的輝煌。

 

 

 

相關文章:

致力衣鞋ESG永續之路 馳綠榮獲亞洲首家B型企業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