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達組織首領賓拉登已被擊斃,但美國的反恐任務並未鬆懈,世界各國目前也都升高恐怖組織威脅等級;至於賓拉登後期的蓋達組織,或將分崩離析。從阿拉伯世界的態度以及中東革命浪潮的訴求點觀察,恐怖組織已漸被穆斯林(回教)世界所唾棄,免於恐懼與匱乏的自由已成為訴求標的。
阿拉伯世界:賓拉登是禍源
賓拉登的死訊公開後,阿拉伯世界的反應未如預期中的激烈,僅有少數激進團體將其死訊視為屈辱。沙烏地阿拉伯媒體普遍抱持正面態度,甚至以「殺人犯死了」為頭條標題;黎巴嫩媒體認為,消滅賓拉登為穆斯林世界卸下了與宗教相聯繫的恐怖主義包袱;北非摩洛哥媒體以「阿拉伯之春敲響了賓拉登的喪鐘」為主聞標題;主張以伊斯蘭教義建國的埃及伊斯蘭兄弟會都認為,除掉賓拉登不啻是「除掉世界最大的禍源之一」;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組織的簡稱)發言人也稱,賓拉登之死對於世界和平是件好事;伊斯蘭溫和派系更普遍認為,蓋達恐怖組織根本就是伊斯蘭教遭到污名化的根源。
而在所有中東與北非的茉莉花革命過程中,人民訴求的口號幾乎不曾出現反美的聲浪,都是對獨裁者發出的吶喊,對自由意志、民主制度的渴望訴求;加薩走廊的哈瑪斯與約旦河西岸的死對頭法塔赫,5月與黎巴嫩境內10多個彼此砍殺的派系,在開羅簽訂了和平共組國家的宣言。
令人意外的是,中國卻有近六成網民對賓拉登之死表達傷心,並認為他是「反美鬥士」。分析認為,這應與中國當局長期持續引發人民「反美帝」的情緒有關。同時,中國當局與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過從甚密,與蓋達組織關係曖昧,這應是為了讓美國勢力陷入伊阿戰場的反恐泥淖,藉此阻止美國介入亞洲事務。
分析指出,人們早已厭倦戰爭,當好戰組織發現,要達成全民福祉的目標,其實可以透過如茉莉花革命、和平談判等過程取得時,像蓋達這種反美、反基督、反猶太,充滿敵我仇恨意識形態,定位為伊斯蘭先峰的激進組織,已經快速失去地位並遭邊緣化。
當然,殘餘的激進主義者還會層出不窮,但是濫殺無辜的結果,其支持度還有多少呢?即使在賓拉登隱藏的巴基斯坦,也有85%強烈反對蓋達組織,激進黨派在巴國選舉中得票率從未超過11%。
10年反恐 美陷泥淖疏離亞洲
10年反恐,終於讓賓拉登就範並付出生命代價。或許有人要問這值得嗎?美軍擊斃賓拉登後第4天,美國總統歐巴馬造訪911世貿遺址時說:「星期天所發生的事件,出自於美軍的勇氣,以及情報系統的傑出表現,它向整個世界,也和美國本土發出一個訊息,就是當我們說,『我們不會忘記』,我們是認真地說的。」也就是問題不在於所付出的代價,重要的是,絕不向侵犯美國的邪惡勢力低頭妥協,這就是美國外交的基本國策。
不過,10年反恐確實付出沉重代價,《時代》周刊估計,追捕賓拉登造成的美國潛在經濟影響約2.8~5兆美元。美國也被質疑,在這10年間,美國身陷阿富汗與伊拉克戰場的泥淖,小布希無暇顧及中國崛起、北韓核威脅、南海爭議,以至緬甸軍政府嚴重侵犯人權等問題,美國整體勢力逐漸淡出亞洲,導致紛爭不斷。
有學者認為,賓拉登的死亡,讓歐巴馬得到自阿富汗與伊拉克撤軍的最佳時機,除了降低每年逾4,000億美金的軍費支出,讓經濟獲得不小紓解外,也能將焦點逐漸移向亞洲與中東。
美國得以強化亞太策略
分析認為,賓拉登的死亡,象徵美國外交政策的分水嶺。中國經濟與人權問題,將成為歐巴馬外交上的焦點。在不與中國正面衝突下,美國將強化與亞洲國家的軍經合作,提升美軍駐日、韓的戰力,鞏固美、日、澳環太聯防陣線,並重新評估台海局勢。分析認為,美、日、澳的發展始終未曾間斷,東協已確認納入美、俄以平衡中國勢力,盤根錯節的中美經濟缺乏制衡力道,因此,台海勢力的消長,成了美國後賓拉登時代亞太策略的風向球。分析認為,歐巴馬是否會批准台灣當局要求的F16-CD戰機、柴電潛艦等軍售案,將會是觀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