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下,歐美與中國的關係正發生著微妙轉變。
歐盟最首要政治聯盟領導人,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議會領袖曼弗雷德.韋伯(Manfred Weber)表示,歐盟應暫時禁止中國收購目前因疫情危機而被低估或有業務問題的歐洲公司。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亦敦促歐盟各會員國在面對中國致力分化歐盟內部之時,應該要維持「集體紀律」(collective discipline)。美國會與白宮也開啟更為務實的回流計畫。
歐盟議會領袖呼籲「我們必須保護自己」
據路透社報導,曼弗雷德.韋伯是德國資深保守派人士,他領導的歐洲人民黨是歐盟議會中右偏的政治組織。韋伯5月16日對德國《桑塔格雜誌》(Welt Sonntag)表示,他贊成宣布對想要購買歐洲公司的中國投資者實行12個月的禁令。
韋伯說:「我們必須看到,部分在國家資金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試圖收購價格低廉或因疫情危機而陷入經濟困境的歐洲公司。」他表示,歐盟應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結束「中國購物之旅」,對歐洲公司實行12個月的暫停銷售,直到疫情危機結束。韋伯強調:「我們(歐盟)必須保護自己。」
2013年,中歐就全面投資協議展開談判,此後舉行了多輪會談。癥結包括相互的市場準入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北京當局和歐盟領導人定於今年9月在一次特別峰會上會晤,儘管疫情大流行使人們對會議能否按計畫進行感到懷疑。
韋伯認為,就經濟、社會和政治而言,中國是歐洲的戰略競爭者,「代表了社會的威權主義模式,它希望擴大自己的力量並取代美國成為主要力量。」
韋伯表示,歐洲應該認真對待中國,並尊重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保持警惕。」
德國立法對惡意併購敲警鐘
面對中國國有企業對關鍵部門投資的增加,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以及整個歐盟都在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
德國精密機械手臂大廠KUKA於2016年遭中資購併一案,無疑是為歐盟各會員國普遍的輕忽與關鍵技術的外流敲下了一記警鐘。兩年後,原救援財務有功的KUKA總裁遭到中方解職,原協議中的智慧財產權保障協定也遭不保。因法律不夠周延而無力阻止該次購併的德國當局痛定思痛,終在2019年11月29日發布《國家工業戰略2030》最終版本,明定政府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迅速且有效地出手干預外資的「敵意收購」。該項規範隨後成功阻止了中資電商購併德國電網運營商50Hertz的企圖。
除此之外,德國聯邦內閣今年4月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藉以阻止遭受疫情打擊的德國企業等被外資趁機收購。該法規將經由德國聯邦議會進行表決。按照相關計畫,如果是歐盟以外的投資進入,德國聯邦政府將不再需要提供對公共安全構成實際威脅的證據,相反,只提出預期損害就可阻止外資收購。此前規定,凡非歐盟外資投資超過股份10%且對國防、能源等安全有疑慮者,需予監管審查,但新法定義則將疑慮範疇大幅放寬。
德國各界擔憂,德國在「關鍵技術」能力上的喪失,將使製造業基礎受到侵蝕,並從根本上損害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都為德國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德國企業家、時評人范知其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因為德國占據國際製造的高端產業群,歷來被中共所覬覦。中國利用德國實行的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原則不斷收購德國高端技術產業,以市場換高端技術。而此次疫情發生後,德國政治家猛然清醒,看清中共當局稱霸世界的野心和危害性。因此該修正案的核心正是為防範中國,且應該說是非常必要和非常及時的。
中資一連串的惡意購併行為與德國當局的覺醒因應,促使歐洲其他國家對此危機開始正視。今年4月7日,中國國有投資公司中中國國新控股(China Reform Holdings)試圖奪取生產智慧型手機晶元的英國領先技術公司Imagination董事會的控制權,這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在英國立法者的反對下沒能成功。英國政府也啟動了對軍事、電腦硬體和量子技術領域的收購進行篩選的機制。
中資購併的商業手法,其背後實際隱藏著中共當局「分化歐盟,各個擊破」的策略。
歐盟代表強調「集體紀律」
歐洲聯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5月16日發表評論指出,中共這個「系統性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並沒有像歐洲一樣能夠尊重人權、網路安全及海洋法,因此在面對中國致力分化歐盟內部之時,制定歐盟對抗超級強權的聯合方針,絕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他以北京當局一帶一路的政策對歐洲所產生的影響為例指出,中國借由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畫,尤其是對於東歐國家進行擴大投資,以爭取東歐國家的好感。但歐盟會員國內部則抱持不同態度,有的國家聲稱應該採取強硬的立場,有的國家卻呼籲要謹慎以對。分析指出,這也讓中共當局得以見縫插針,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波瑞爾表示,中國對歐盟搞分化一事,絕對不會手軟的。「對我們歐洲人而言,能夠肯定的是,必須維持必要的集體紀律。」
波瑞爾此前即針對布魯塞爾屈服於來自中方的壓力而對其有所指控。他表示,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之下,歐盟一直「努力地適應」北京於國際舞台所提出的新強硬主張。
波瑞爾指出,在本次疫情中,北京忽略歐盟對中國的醫療援助,卻大張旗鼓地誇大中方對歐洲醫療支援,這致使布魯塞爾當局遭控為歐洲人做得太少了。
波瑞爾對於北京上述做法提出反擊,表示在當前的疫情危機中,應該避免將「醫療緊急援助政治化」,這是至關重要之事,同時敦促歐盟會員國不可以太過天真。
▲法國經濟財政部長日前也呼籲雷諾(Renault)等法國汽車製造商,在向政府申請金援度過難關的同時,有必要考慮將生產線移回母國。Adobe Stock
歐洲製造業回流
歐洲對前述的認知,隨著這次的疫情而有深刻體會,除顯現在主要國家防範性立法行動與策略研擬上外,也浮現在企業的實際行動上。
在全球供應鏈飽受衝擊下,歐洲製造業有離開中國、回流母國的趨勢。同時,疫情延燒,歐洲各地出現口罩和藥物等防疫物資告急的現象,讓各國政府警覺到生產線外移到中國的風險。目前德國正全力重建口罩生產線;法國經濟財政部長日前也呼籲雷諾(Renault)等法國汽車製造商,在向政府申請金援度過難關的同時,有必要考慮將生產線移回母國。而為降低生產成本,歐商回流將以東歐國家為首選。
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內部報告,為降低成本以確保國際競爭力,疫情過後歐商回流到西歐和北歐的可能性不大,而會是以東歐國家為首選。其中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北馬其頓等未來將加入歐盟的巴爾幹半島國家,對歐商來說特別有吸引力,尤其是紡織、金屬和汽車零件業。此外,地理位置接近歐盟、勞動成本也有競爭力的土耳其和烏克蘭,也都期盼搭上歐商回流的順風車。
白宮擬推250億補貼回流
歐洲在回流上已出現了明顯趨勢,美方則是提出了規模不小且更為明確的規劃提案。美國兩黨議員與白宮目前正草擬多項措施與提案,計畫透過減稅、更新法規,以及推出規模250億美元的「遷移基金」補貼,促使美國企業將業務或重要供應商撤出中國。
這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川普14日簽署行政命令,賦予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新的權力,以協助美國本土製造商,目標是優先生產美國需要的東西,而後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此外,美國共和黨議員也紛就減少美國對中國製產品依賴、推動醫療供應鏈應包含美國本土製造產品、大筆投資補貼鼓勵多項商品及零件生產國產化、禁止美國將部分敏感商品賣給中國,並提高對美企在中國收入課徵的稅賦等提出立法提案。
白宮內部甚至打算提供250億美元資金分配給生產必需品的企業,以讓這些企業將產線搬回美國,進而確保供應鏈下游的產品也產自美國。不過事涉WTO規章,目前僅止於研擬階段。
疫情對西方所產生的深層影響,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前首席執行官斯文‧克里斯特‧尼爾森(Sven-Christer Nilsson)對《外交政策》雜誌的一段訪談對話或許最能發人省思:「如果我們從當前的危機中學到了什麼,那應該是我們一直在使用的對國家安全的定義還不夠,……我們的世界已經發生了不可估量的變化,我們的核心行業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政策需要反映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