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底開始,台北光復北路出現一家顏色很「Tiffany風」的咖啡店,那就是王品集團切入咖啡市場的最新品牌力作――曼咖啡。
繼去年10月王品開設第一家「曼咖啡」後,隔不多久,今年1月,第二家店面在公館商圈開啟。
在王品集團上市之際,新品牌「曼咖啡」的創立令人好奇。因為台灣咖啡市場競爭激烈,價位較高的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獨霸市場一方,另一邊有四處街角可見的平價咖啡連鎖品牌「85℃」,更有無處不在的超商提供現煮咖啡。
雖然頂著連鎖餐業龍頭的光環,但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和看似飽和的市場,王品為何想創設「曼咖啡」加入咖啡連鎖品牌戰局?將採取甚麼樣的競爭策略?怎麼看待這個新品牌的將來?而營業三、四個月來成績又是如何?
關鍵1: 台灣咖啡市場尚未飽和
創立新品牌「曼咖啡」是副董事長王國雄的主意。去年10月開張後,由王國雄和副總經理周光禹負責管理。
王國雄觀察全世界不同地區人們飲用咖啡的習慣,發現日本民眾每人每年約消耗3.5公斤、歐美每人每年5公斤,而台灣每人每年才約飲用0.7公斤的咖啡。他認為從這些數字看起來,台灣還有很大的潛在咖啡市場。
周光禹提到,不像王品其他的餐點品牌,咖啡屬於庶民經濟,能夠涉足的客群最廣,店面也能夠散布最廣,所以嘗試朝這方向去做跨界。
那麼,「曼咖啡」將如何迎戰咖啡市場上的「大咖」?王國雄說:「王品善於做差異化,我始終相信,商機來自於市場未被滿足的缺口。」
在他看來,星巴克是一個強大的國際品牌,給消費者一種身處道地歐美咖啡文化的經驗。不過,雖然在星巴克飲用咖啡是種享受,相對的費用負擔也較高。王國雄由此發現市場的缺口,企圖「做出星巴克級的體驗,但價錢較低」。因此「曼咖啡」採用王品集團一貫的定價哲學──七折定價法,也就是消費者期待的價位打七折後,才是王品真正的市場定價。
另一方面,「曼咖啡」規劃出類似於「85℃」的四成內用、六成外帶比例,且望提供比「85℃」更優質的內用與外帶體驗。王國雄說:「比方說,同樣是三角窗的店面,我們堅持店面二分之一以上變成席位區,讓顧客可以在店內享受喝咖啡的氛圍;外帶區也不會設在轉角處,不會讓顧客吹風、日晒、雨淋。」
也就是說,「曼咖啡」補足了「星巴克」和「85℃」的缺口。
關鍵2: 咖啡、甜點達人挑大梁 創造王品咖啡次文化
此外,周光禹認為「85℃」販售的甜點似乎比咖啡有名:「85℃能用很低的價格提供消費者個人切片蛋糕,確實有它的竅門在!」稱讚之餘,周光禹也提出「曼咖啡」的因應策略:「像是奶油會讓人擔心健康的問題,所以我們這裡不用奶油。」
而星巴克提供好喝的咖啡,但甜點的製作採代工方式,大量製作後配送給各店,周光禹認為,這樣顯得不夠精緻。所以「曼咖啡」為了提供消費者咖啡、甜點兩全齊美的享受,打破以往都是由王品內部人員擔任新品牌員工的常規,開始向外徵才,找來華人首位拿到義式咖啡國際競賽冠軍的咖啡達人、亞洲咖啡大賽冠軍莊宏彬負責研發咖啡口味,青年盃匈牙利世界點心錦標賽台灣區冠軍點心達人郭百村則操刀甜點製作。
不僅如此,「曼咖啡」的外場人員也大多是外部徵才,氣質和王品其他品牌有所不同。周光禹表示,相對於王品其他餐廳品牌比較「武場」,「曼咖啡」則比較年輕、清新,比較「文場」一點,「我們在創造一個王品的咖啡次文化。」
關鍵3:
回歸餐飲本質 不做咖啡Motel
稍加觀察台灣各大咖啡連鎖店的消費型態後不難發現,顧客桌上不是放了個筆電就是放了一堆書,似乎打算待很長時間,導致有些想入座享用咖啡的客人反而進不來。
「曼咖啡」不走這種「咖啡Motel」的模式,因此不提供無線上網與插座,而是企圖回歸王品餐飲的一貫本質──提供優質的產品,讓消費者純粹為了享用咖啡、甜點而來。周光禹解釋:「真的是為了一杯好咖啡、真的是為了吃一個好蛋糕,還是回到原始的根本:產品的品質、服務態度這些跟食品真的有切身關係的東西。」
那麼,在這樣的理念下,「曼咖啡」幾個月來的營運情況如何?消費者的反應是否符合預期?
周光禹坦承,目前「曼咖啡」只有兩家,未達經濟規模,王品控制成本的優勢無法發揮。比起第一個月的營業額,近來有些下跌,因為這幾個月來天氣偏濕冷,消費者寧可就近購買便利商店咖啡。
周光禹表示,大眾是否喜愛「曼咖啡」的經營模式,一定要一年以後才能評估,「這不是一個激情的行業。」而餐飲集團的好處之一,就是有足夠資金讓新的品牌獲得充裕的時間發展。
周光禹談到了「曼咖啡」的願景:「現階段的策略是開發店數,下一步有了經濟規模後,才能談控制成本。目前的目標是,希望年底單店能獲利,今年先在台北市多開幾家,預計第三家是開在台北東區,明年開始向中部發展。」
看來,台灣中南部的消費者想要體驗「曼咖啡」的獨特風情,還要耐心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