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官方沒有正式宣布實施新的經濟刺激計畫,但自4月以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已批准一些大的新基礎建設項目,其中包括數個水力發電合資案、四座機場、三個大型鋼鐵廠的翻修或擴充。
在這之前,今年批准了南京兩個機場和一個地鐵的興建,以及其他地方政府的高速公路、汙水處理場興建案。此外,重慶市政府的投資公司也斥資550億美元要進行投資。
除了公共建設外,中國官方還出台「舊車換現金」的政策,給那些購買新型小車、巴士、卡車和農業用車輛的買家提供高額補貼。部分報告認為,現金補貼也將延伸到類似2009年的家電購買。
《紐約時報》分析,中國新一輪重大投資的規模可能達到1,500億美元或以上,低於2008至2009年的4兆人民幣(或5,850億美元)。
提升GDP以長期負債攀高為代價
金融分析師和經濟學家表示,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的瓶頸在於,舉債興建的高速公路等項目的規模,已遠遠超過當前中國的需求。新增的刺激方案或許可讓國內生產總值(GDP)獲得提升,但卻會換來長期負債不斷攀高的代價。
2011年中國的180個機場中,有119個虧損,合計虧損近20億元。今年2月以來,發改委又批准了一批機場建設項目,而且多處於中西部,這些匆匆上馬的項目真能獲利?
例如,2007年9月,投資3.9億元的貴州荔波機場竣工,但是僅僅在2008年1月執行了「一趟」貴陽-荔波往返航班後便停飛;8月開通的深圳-荔波航線,僅執行了4個月。目前,荔波機場為吸引航空公司執行航班,減免了航空公司起降費用,導致每年運營經費虧損約500萬元。而2009至2011年的三年間,客運吞吐量總計不到一萬人,平均接待每位旅客的成本約1,500元人民幣,而荔波機場唯一的航班,荔波到貴陽航線,全價機票卻只有250元。
同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黑龍江撫遠、貴州黃平機場近期也開始建設。實際情況和荔波機場非常相似:當地人口少、經濟落後,人均GDP低。這些機場建成後連航班能否保證都成問題,獲利僅為空談。
全國人大財經委一位不具名的官員提到今年去地方考察時,發現地方政府官員對GDP的熱衷遠遠高於其他。當地方政府將過多的精力投注在如何招商引資,增加GDP政績,卻忽略了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
地方債再加碼 「發新債、還舊債」
2011年6月27日,中國審計署公布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為107,174.91億元。數據一出,群眾譁然。地方債務鏈基本建立在土地作為抵押物的平台上,一旦土地資金鏈條斷裂,這些「隱性債務」就會顯性化,最後不得不由中央財政和商業銀行負擔。說白了,就得中國民眾買單。
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分析,地方投融資平台上的債務風險,取決於兩點:第一,借債是否過於激進,超過了自身償還能力。以西南一些地區的高速公路建設而言,這一點確定無疑;第二,投資項目是否具有起碼的資產回報,如滬杭高速公路一樣成為金牛。但葉檀認為基本上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多數公路「門前寥落車馬稀」,根本無法養活自己,這些地區開闢高速公路的下場就是賠本。地方政府四處圈錢修路,早已注定了違約的下場。
2012年,中國中央政府確定的地方政府債券規模為2,500億元。截至5月31日,已經有13個省市公布其舉債額度,共計1,073億元,占全國地方債計畫的42%。其中,四川省舉債量連續四年居全國第一,加上今年的135億,四年累計舉債630億元。
原因之一是,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中國財政部代理地方發行的2,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均為三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因此今年3月底至9月全部到期。從6月到9月初,湖南、甘肅、福建、寧夏、廈門等省市進入償債期,需償還地方債本金共計882億元。
加劇市場扭曲
經濟學家們擔心,大量新資金的湧入,在某些已有很大程度上受政府主導的領域中,加劇了市場扭曲。最明顯的例子是鋼鐵。2008年的刺激方案出台後,中國的鋼材需求,連同鐵礦石價格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出現飆升,但是此種臨時性的需求給行業留下產能過剩的後遺症。今年首季,中國國有的鋼鐵企業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68%,許多國有鋼廠處於虧本經營狀態,正在為生存而掙扎。
儘管形勢如此嚴峻,但中國近期仍有一個接一個的鉅額新鋼廠項目得到批准。「有人相當擔憂,」山東一名鋼材交易員對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表示,「這些項目可能在短期小幅提振需求,但長期而言將使情況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