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東亞社會由於受到傳統儒教的影響,女性會有遵從三從四德的壓力。反觀歐美社會由於個人主義盛行,也多年推行性別平權,女性的自主意識與能力都較強。尤其21世紀那些
受過教育的女性,不會再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束縛。
如果你這樣想,那今天我要介紹的這篇研究將會顛覆你對美國女性的想像。
實驗前的問卷調查
Leonardo Bursztyn、Thomas Fujiwara和Amanda Pallais三位經濟學家曾在某一家美國頂尖大學(推測為哈佛大學)做了兩個實驗,實驗的對象是該校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學生。
在實驗之前,作者針對MBA學生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主要想知道大家會不會避免看起來太有野心或者進取心太強,以致於會傷害自己的職業發展。結果發現64%的未婚女學生表示她們曾經為此避免要求加薪或升遷,而這個比例在已婚女學生有39%,在男學生只有27%。
另外,52%的未婚女生表示她們曾經避免在會議中主張自己的意見,而已婚女學生只有33%,在男學生只有28%。
現場實驗
這樣的結果非常特別,三位學者懷疑這是因為未婚的女學生在職場裡活動時有特殊的考慮。為了驗證這個懷疑,他們設計了兩個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所謂的現場實驗,是將實驗過程設計在正常生活或者工作情境中,讓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參與了實驗。正因為受試者無法察覺,所以會正常表現自己的態度以及行為。這一點跟實驗室裡的實驗(Lab experiment)不同,受試者因為知道自己正在參與某種實驗,甚至理解到實驗想要測試的效果,於是可能會刻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導致實驗結果會跟真實世界發生差距。
第一個實驗是在新生訓練中進行的,受試者每人會隨機收到一份問卷,並在問卷中回答希望自己畢業後找到的工作薪水多高、工時多長、還有每月出差多少天。另外受試者也要自我評估自己的領導能力,還有職位的目標。
這些問題非常普通,也常常在各校新生入學時讓新生填寫,所以參與者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實驗。但實驗的重點並不是這些問題本身,而是問卷其實有兩個版本:私密版與公開版。雖然兩個版本所問的問題完全一樣,但有一個唯一的不同:在實驗開頭的文字說明部分,私密版聲稱問卷的答案不會公開,公開版則聲稱個人填寫的內容會在課堂上公開討論。
由於問卷是隨機發放,而兩種版本的問卷一樣多,所以每個人拿到私密版或公開版的機率各半。
備位新娘
問卷的結果顯示,「未婚女性」在兩種版本的回答有很大的差異:在「公開版」的受試者中,未婚女性期待年薪資比私密版的未婚女性少了18,000美金,每週工時少了4小時,每月出差天數少了7天,差別非常顯著。另外,她們也評估自己領導能力較差,而也比較沒有職涯升等的野心。
有趣的是,兩個版本中的「已婚女性」在所有的答案上都沒有顯著差異,兩組男性(未婚或已婚)也沒有呈現出差異。另外,在私密版的受試者中,已婚女性跟未婚女性的答案不論是期待的工資、工時、出差時間等也都很接近。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未婚女性不希望在公開場合中表現出職場的優勢與對工作的興趣與野心,因為這可能會讓男性「倍感威脅」而降低對自己的興趣。而已婚女性已經死會了,所以不會在乎這些。作者將這些未婚女性因為性別角色規範而收斂自己的行為稱為「備位新娘」現象:未婚女性將自己設定成備位的新娘,希望傳遞出偏向「傳統」的形象來增加自己找到好對象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猜想,作者們在問卷中故意放了一個問題:自我評估「寫作能力」。由於寫作能力並不會對男人形成威脅,所以是否公開也無所謂。果然,兩組的未婚女性自我評估的寫作能力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這個問題的功能很類似醫學實驗中的安慰劑(Placebo),可以作為研究的對照組。
第二個實驗
另外一個實驗則是在課堂上進行,同樣是一個受試者不知情的現場實驗。實驗設計也很簡單:每一個學生都會被要求做以下三個工作選擇:一、高薪+長工時的工作 vs. 低薪+短工時的工作;二、升遷快+常出差的工作 vs. 升遷慢+少出差的工作;三、有社會影響力但孤單的工作 vs. 沒社會影響力但很人際互動的工作。第三個問題跟性別意識無關,也是設計出來作為安慰劑的。
教授將學生們隨機分成許多小組,然後每位學生在填答前會被告知,你/妳的答案將會在小組內跟組員們討論,但不會跟組員外的人討論。
由於分組是隨機的,所以一個未婚女性可能會被分到純女性組、純男性組、或者混合組。
實驗結果發現,在純女性組當中的未婚女性,選擇高薪+長工時工作的比例高達68%,選擇升遷快+常出差工作的比例為79%。一旦組裡有男性,兩個比例就大幅下降到42%與37%。關於第三個問題,未婚女性選擇兩組答案的比例則不受組員當中是否有男性的影響。
▲研究顯示,為了婚姻考量,美國女性會避免展現出對事業的興趣與野心,也會自動為了婚姻而傾向犧牲自己的事業。Adobe Stock
結論
為了婚姻考量,女性會避免展現出對事業的興趣與野心,也會自動為了婚姻而傾向犧牲自己的事業。這個現象不但不是東亞女性的專利,美國一般的女性也不能脫離這種性別角色的限制,連美國頂尖大學商學院的女性也不能免俗,可見社會規範的制約能力有多麼強大。
參考資料:Leonardo Bursztyn Thomas Fujiwara, and Amanda Pallais. 2017. "'Acting Wife': Marriage Market Incentives and Labor Market Investme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 (11): 3288-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