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贵族 釉里红

真正釉里红表面有极细微的结晶状,清代称之为「凸起釉面的宝光」。
真正釉里红表面有极细微的结晶状,清代称之为「凸起釉面的宝光」。
岳翔云
第34期
张新宸

2006年5月30日,在香港佳士得「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拍卖会中,一件32公分高的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7,852万港元高价成交,创下了明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釉里红是「釉下彩」瓷器的一种,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彩绘于白色瓷胎上,再施以透明釉,入窑以摄氏1,280度高温还原气氛烧成。这种技法始于唐代长沙窑,直至元代中期才有所突破,却因战乱,八百年来竟失传三次。由于史料记载不够完整,致使今人对「釉里红」感觉既神秘又陌生。

釉里红虽然最早出现于元代,但元代的釉里红色调比较暗淡,纹饰也较简单,传世极少,最早见于景德镇至元四年(1267年)出土的四件器物;明初洪武时期,釉里红器较为盛行,但呈现的颜色也极不稳定,直到宣德时期才达到成熟阶段;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釉里红极大发展时期,此时不仅红色发色鲜艳、纯正,而且纹饰细腻、层次鲜明,雍正时期更创造性地烧制出「青花釉里红」,但到晚清时期再无精品问世。

釉里红的红在中国被称为是唯一的「正红」,然而故宫珍藏的「釉里红」却多为黑色或灰绿色、褐色,非正红色,究其原因是氧化铜极端敏感,烧造过程困难重重,影响成败的因素太多,如:釉药配制、厚薄、气候条件、窑内摆放的位置、疏密、高低、氧气多少、温度高低的控制等等,故成功的作品极为稀有,虽然明、清两代皇帝动用庞大的人力、物力积极找寻、维护,仍难逃失传的厄运,能够留传至今更不多见。

真正的釉里红表面有极细微的结晶状,由里向外以颗粒状展现,清代时称之为「凸起釉面的宝光」,而用人工釉药烧造的红色釉则是表面光滑的清红色,肉眼即可分辨,用手触摸,一个是立体的,一个是平面的。

被喻为「瓷中极品」的釉里红,长期以来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高深莫测,现代瓷艺工作者多敬而远之不愿尝试。王新笃不但成功地将断代瓷艺重现人间,更突破传统加以创新,以高难度的「釉下多彩」配以「珐花」技法,将古代官窑才能烧造的「釉里红」发挥到极致,堪称古今中外第一人。

要在传统的青花釉里红里添加色彩已不容易,配上「珐花」难度更高,因为各色釉料在封闭的窑中会互相干扰导致失败,而「珐花」的线条在干燥和烧造过程中可能断裂脱落或熔化(珐花技法是用泥浆与釉料混合后,以特制的泥浆袋直接挤压在瓷胎上,因而产生浮雕效果,再以各色釉药涂于立体图案内烧造);大量使用金色则是超越巅峰的展现!因为要将金色固定在瓷器表面,必须以摄氏760度再进窑一次,对先前已烧成的釉里红而言是二度伤害,极易使红色飞逝。

古人说烧造釉里红「既赖人力,尤关天成」,由于氧化铜的不稳定性,烧造釉里红除了经验还需三分运气,王新笃虽拥有三十多年经验,还是无法完全掌握。他说:「今天科技的进步并不会提高成功率,一个窑能有60%的成功就算成功了,有时整窑失败。」因此,每次进窑都是一番煎熬,开窑时心情更是七上八下,王新笃说:「每一窑烧出来成不成功都是无法掌握的,像这一次那个最大的葫芦就在展出前两天出窑时发现它裂了!」那种前功尽弃的感觉难以形容。

历史上中国以瓷器闻名世界,「China」一词,国外最早的解读即是「瓷器」,王新笃将一生的青春岁月完全投入釉里红创作,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China」以「瓷器」再度扬名世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國大學生助學貸款創新高
美國正逢經濟蕭條,社會大眾荷包緊縮,按理應該減少開銷、減少借款。但美國大專院校的學生貸款卻逆勢成長,貸款數額創下歷年新高。 《普林斯頓評論…
整體造型從帽子開始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點出了中華的禮儀是束髮戴冠,而異族是披頭散髮。孔子所強調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台中都會公園遇上悠閒
從南側的入口進入西邊車道,迎接我們的是一片寬闊的綠。整齊規劃的樹林、平整的道路,以及一望無際的寬廣空間,旋即虜獲了我們的心………
疫情難控 全球供應鏈大洗牌
武漢肺炎疫情導致中國企業長期停工,嚴重衝擊產業供應鏈,也令中國外匯準備承壓,中國經濟危機重重。 浙江省湖州市對企業推出補助政策:招聘一人…
乾唐軒──因為有心,所以動人
人前的光鮮亮眼,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努力與奮鬥故事。重生淬鍊 鳳凰展翅邁入第27個年頭的乾唐軒,從小市場發展到橫跨兩岸,…
緣起
前言人生,生而為人都要過一生。有的人一生很長,有的人一生很短;有的人一生衣食無虞,有的人得為生活奔波一輩子。命運大不同。人各有志,…
遲來的旅行札記
旅行,總期待壯山麗水,期待如樂團中的定音鼓那樣帶來震撼,方不枉費那長途跋涉與花費。作家孫如陵說: 「……旅行中的印象,…
香港回憶錄之「見趙紫陽」(上)
(續前期)經過幾個月的籌備,1988年9月我們再赴北京。張五常教授的老朋友、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