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參觀企業或工廠內部,單從印象來看,你會比較喜歡哪一種企業:(A)井然有序,毫無閒雜物品;(B)不算亂,但顯然也不是勤於整理整頓。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比較喜歡(A),但我們看到的企業,通常是(B)。
企管顧問的人,如果看到(B),就會喜形於色,因為機會來了,可以把(B)改造為(A)。投資研究員看到(A)則見獵心喜,想說,總算抓到大魚了。似乎,我們都認為,整齊清潔和乾淨俐落代表著效率,而效率越高越好。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企業也是效率越高越好,而浪費、資源閒置、冗員等,會影響企業競爭力,在市場激烈競爭之下,容易被淘汰。
但矛盾來了,我過去參訪過許多企業,似乎,賺錢的企業大多屬於(B)。而(A)型企業則甚為少見,偶爾發現一、二家,過不了幾年,就傳出經營警訊。不知是否巧合,我所見過的那二家,老闆都曾經是叱吒一時的青年創業楷模,令人不勝唏噓。
高速行駛的車子不能轉彎
為甚麼獲利能力不錯的公司常常看似雜亂散漫;而管理效率至上的企業最後卻面臨財務危機?最近和一位當年任職於其中一家的舊識碰面,談起了這個話題,他表示,當時公司的生產、物料管理、採購、客服、人事和財務等,一切都繃得緊緊的,所以一個蘿蔔一個坑,甚至於一個人當兩個人用。每一種資源,包括人,都是全速運轉;而當產業環境改變時,高速行駛的車子是不能轉彎的。
賓州大學企研所教授Hambrick和達特茅斯學院教授D’Aveni,在1988曾針對五十多家破產企業隨機選取同產業競爭企業的十年資料做研究,發現前者的潛在冗餘平均值明顯低於後者。而當外部環境改變時,冗餘過少的企業就會進入一個績效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
「冗餘」是指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多過於實際所用到的資源,有各種不同的形式、種類和層次,例如疊床架屋的組織、存貨過多、閒置產能或空間、人力過多、閒置工時等。一家企業是否有冗餘,有經驗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從人員行動的節奏、廠房機械的運轉、倉儲空間的狀況和辦公室設備等。
首先,冗餘當然是企業資源的閒置或浪費,過多的冗餘,將影響企業獲利能力,這點無庸置疑。
但冗餘也是企業因應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例如,存貨就是用來克服供需失衡和生產線問題的一個手段。就這點來看,冗餘發揮了備援的作用。而人員冗餘也有協調組織,減少衝擊的功能。這功能很明顯:如果大家都工作繁重,除了沒時間社交之外,溝通講話也會比較直來直往,容易產生衝突。最後,冗餘也是創新的重要來源,因為創新不一定來自研發或是技術部門,而是來自員工的腦力激盪、與外界交流的靈感等。當你把企業冗餘降到零,必然在無形之中對創新產生重大傷害。
冗餘就是一種特色
既然冗餘不能太多、也不能沒有,而且冗餘有多種形式,那麼,有沒有一個「最適冗餘水準」,在這個水準之下,冗餘所發揮的效益,正好等於它所帶來的成本?很可惜,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冗餘所帶來的效益是或有的、機緣的、無法計算的。
但一家企業,如何容許冗餘、對冗餘的態度,無疑會形成這家公司的特色和文化。例如3M容許每個員工每天可以自行利用15%的工作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此事已成為一個傳奇,許多研究和報導指出,這是3M公司創新的重要來源。
台灣大哥大給予每個員工一年二天的給薪志工假與交通津貼,鼓勵員工按照自己的興趣,投入環境保護、影像教育、藝文活動、網路安全等領域;有的人去花蓮後山關懷老人,有的人去參加嘉邑行善團的造橋義行。幾年下來,對企業文化已經產生積極的影響,數度獲得《遠見》雜誌的企業社會責任獎。這和有些企業實施無薪假以消除冗餘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之,每個企業都有冗餘,而你的冗餘就是你的特色。
萬事終須留有餘
留餘的概念,除了內部要留有冗餘之外,對外也要留有餘地。這又不得不提到先前那家「青創楷模」公司。他們對待上游的小供應商毫不手軟:殺價、貨款開長天期票子、稍有交貨延遲或小瑕疵便給予嚴厲處罰或扣款。這樣下來,供貨品質卻是越來越糟,因為供應商覺得條件太差,合作起來又不愉快,紛紛把精力拿去服務其他廠商──通常是這家楷模企業的競爭對手。
換句話說,一家企業絕不能有「風景占盡」的念頭,要留一些空間給合作廠商,以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這微妙的差異,不僅平日可以合作愉快,產生無形效益;在重要關頭上,有時還能救命。
這不禁讓我想到河南康百萬莊園留餘匾上的一句話:「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林茂昌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班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