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棒球电影《KANO》 传达一个时代的梦

《KANO》剧照。
果子电影提供
第142期
艾艾子

我们叫棒球,日本人叫野球。我们叫电影,日本人叫映画。嘉义农校呢?我们叫他嘉农,日本人也叫他嘉农。当1931年嘉农在甲子园冠军战败北时,全场喊出了「天下嘉农」。

很多朋友应该与我一样,看过许多日本的棒球漫画,如《巨人之星》、《TOUCH》等等。他贩卖的要素无他,就是青春、热血,或许还有「我要带你去甲子园」的爱情故事。内容如:挥汗如雨地练习、魔鬼教练的温柔、敌我的惺惺相惜、败战后的泪水等等,都是让我非常怀念的桥段。

魏德圣编剧的《KANO》,把那些青春热血的元素翻了一番,并且加入了其它元素,呈现不同于日本漫画的青春棒球梦。而且,这个造梦者是我们台湾人,他用本土的题材拍出了一部高质感的电影。我们的棒球梦与电影梦相结合,魏德圣创造了属于台湾人自己的感动。

《KANO》成功创造了话题、票房与感动。感动人心的要素来自于奋战不懈的意志。这个故事有一个天真的设定:「三族共和」。也许在生活的场域中,日本人是统治者,不过,电影中的球队,可是无分族群的。导演透过日本教练的发言,道出了运动场上是不分族群的。我想,这是魏导想诉求的一个主轴。试想:一支从未赢过的高校棒球队,脱胎换骨成为甲子园的劲旅;而且,他是真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传奇。电影虽然加了许多非戏剧中必须要的元素,但大抵上,嘉义农校在1930年代的传奇应该被记忆、被传颂、被赋予新的意义。这部电影中,我们看见了制作团队的努力。

电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教练近藤兵太郎(永濑正敏饰)。电影介绍中说他采用斯巴达式的魔鬼训练,可是电影内容对于「魔鬼」的部分着墨并不多,充其量只是跑步,或者在泥泞中冒雨练球。

永濑正敏演得比较温柔,话并不多,而且有不动如山的特质。譬如,他一边和妻子下盲棋,一边写毛笔字,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却如如不动。说是如如不动吗?倒也未必,他曾经当过野球的逃兵,内心有挥之不去的阴影。戏中拍了一幕他醉倒在田间的戏,形象化地比喻了近藤教练的处境。

看多了日本的小说与电影,其实近藤教练传达的信念非常「日式」,并没有甚么新奇之处。台湾老一辈口中所说的「日本精神」也就是如此:练球到天黑,抱病还是练习,永不放弃,燃烧最后的力量投出最后一球。这「热血」、「斗魂」是该剧的卖点之一。

单从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观众喜欢看、票房佳,其实已经达成目标了。不管你是搞笑还是洒狗血,任何一部片子,尤其是国片,上档十天卖座超过一亿,那真的是成功。

不过,《KANO》引起的讨论,除了片子本身,还有「史观」的问题。它上映后不久,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非关电影的讨论。大抵上,我也感到满奇怪的,为甚么2014年台湾年轻人拍的电影,会呈现出这样的历史视野。如果是日本人拍出这种视野的电影,我毫不讶异,因为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日本统治台湾期间,一个来自爱媛县松山市的棒球教练,在台湾找到了第二春,重拾球棒,训练台湾的选手,重返甲子园,其实是非常好的日剧。如果是日本导演拍出这么一部日剧,我想我还是会去欣赏。

问题点不在于「电影」,也不在于「棒球」。问题在于《KANO》牵涉到的第三个面向:「史观」。做为电影,导演有百分之百的创作自由,全部取决于视听大众的喜好。但是牵涉的历史观点,我觉得,这片子实在十分天真。我认为,制片者非常天真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美好,非常缅怀那个时代的乐天、向上与「和谐」。不过,那的确是台湾被殖民的一段惨史。日本殖民台湾的那段历史难道那么值得我们缅怀吗?或许,该片应该加强一些部分,强化那是一段被殖民的台湾苦史。诚然,八田与一对台湾是有贡献,但是该剧不必然得带入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就电影的结构本身,那也许是太累赘的部分。

严肃说来,任何对公众有影响力的作品都该谨慎检视作品在文化上的严肃性。政治与族群的敏感带不是不能碰,而是得碰得非常智慧、圆容与技巧。那就是艺术工作者的功力所在。如果只是天真地碰了碰,激起一些浪花,浮泛地感动了一下下,并未提供给民众更多的省思与成长,那就是很遗憾的事。

魏德圣是台湾年轻一代的新锐导演,他的视野动见观瞻,影响甚巨。从《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到这部他编剧与监制的《KANO》,无处不呈现出他的勇敢、天真与创意。他是一个能感动台湾人的导演。笔者不才,希望魏导能再上层楼,走向国际。关键点或许就在感动之外,需要成熟的视野。

期望观众与我一样,给魏导掌声,毕竟他为台湾做了该做的。然而,台湾棒球选手早已走出甲子园,走向大联盟了。《KANO》传达一个时代的梦,魏导让梦呈现在我们眼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奇人異事
花6年按下72萬次快門 只為這完美的一張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一名46歲男子艾倫‧麥克法迪(Alan McFadyen)…
日本福島核災危機的啟示
日本於3月11日遭遇9級強震,地震發生時,福島核一廠6個反應堆立即停止運作,電力也告中斷,然而備用電力系統卻遭到隨後的巨大海嘯衝擊而毀損,…
「吃到飽」的典範移轉
不知是否巧合,上期提到「吃到飽文化」,之後便陸續有幾位朋友和我談到這個話題。這是個有趣且發人深省的話題。 無所不在的吃到飽文化 在台灣,…
大陸房市「價格倒掛」 誰之過?
在地方政府限價政策的影響下,中國房市再現奇特現象,新房價格竟然遠低於二手房的房價。從2016年底開始以及整個2017年,…
健身產業也要一綱多本──談嬰兒潮世代的重訓需求
健身房是台灣這幾年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一棟又一棟醒目且青春洋溢的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有大型連鎖、也有社區模式,…
格林從「北極熊」走向「海豚」之路
台灣近幾年來紙本出版業的產值年年下降,據2007年「台灣圖書出版暨行銷通路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出版產業(不含行銷通路業)…
「微博問政」在中國只是幻想
在中國,誕生只有20個月的微博,正以其海量資訊與即時傳播的優勢迅速成長。據統計,中國微博用戶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成長到1.…
2011華人十大新聞 - 5. 艾未未用創意抗議不公
兩岸華人藝術家中2011年最受國際矚目的,當屬曾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設計藝術顧問的艾未未。 艾未未在去年10月被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