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移民》曾经,我渴望移民;如今,我庆幸留在台湾

吕秋远(律师)
小时候,我曾经很想移民。然而现在有能力移民以后,反而很想留在自己的国家。我没办法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传统上过日子,更没办法不对政治说三道四。在自己的国家中,我们懂得如何「合法的路过」警察局,但是到了「别人」的地方,无论国籍有没有转换,就算示威游行是合法的,恐怕我们都没办法坦然的面对警棍与催泪瓦斯。

在国外留学、旅游、工作,跟在国外生活,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前者,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可以近距离的观察,跟我们长相截然不同、性格完全迥异的人。这幅画,就是「他者」,无论怎么亲近,总是有距离。我们可以比较捷运的干净程度、公共厕所的便利程度、文化种族的思考模式等等,但是比较的基础在于我们过去的生活经验,我们还想回去,所以有「比较」。不论是长是短,可能一年,或许二十年,终究我们还是可能想落叶归根。

举例来说,我们会觉得英国的议会比起台湾的立法院要好;我们会觉得英国的艺术、文化等,比起台湾的短视近利,在底蕴上要深厚许多;我们甚至会觉得,英国的男生很帅、女生也正。然而,这还是「他者」,我们没办法融入这样的生活。

这有点像是「伦敦华埠」,或者我们称伦敦的中国城。华人自成一个圈子,婚配、交友、饮食、采购,都在那个地方为主。或许有部分华人,或者是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走出那个圈子,但是无论如何,还是「他者」,对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都铎王朝、温莎王朝,即便是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同样很难有感觉,认为这些君王与贵族,就是自己历史的一部分。对于英国的华人来说,至多就是不去碰触历史与政治而已。或许新一代的华人,对于英国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有一定认识,甚至已经满口英式英语,也与不同种族的同事相处得很好;然而,遇到政治、历史,一样会撞墙。

这样的人生,我个人认为是有缺憾的。想想没有历史、不关心政治、遇到歧视只能默认、与朋友交往都保持表面的客气,清明节不能放假、复活节却要一起庆祝,即便自己是基督徒,恐怕也会有一个疑问,我是谁?

之前在哈洛德(Harrods)百货购买红茶时,遇到了一个台湾来的留学生。她先前在英国念硕士,后来抽到居留证,在几经考虑后,决定再回英国定居,现在在哈洛德百货担任店员。我没有细问她到底为什么会想来这里定居,毕竟这里即便薪水很高,一个三明治一百五十元的价格,应该不会比台湾好过到哪里。或者她想过,拿英国国籍后,在这里结婚生子。然而,她会不会偶然想起,台北的捷运、演了两百遍的赌神、方便的夜市?她适应得了短促的英式英文、饶舌的标准中文吗?当她被当地的人或政府欺负,她是否知道该怎么做?她看到海报上在宣传亨利八世的传奇,她会不会想起赛德克巴莱?我没来得及问她,可是我有很多疑问,毕竟,身为过客,我可以爱上这里;但身为居民,我没办法想象这样的生活。

或者就像是莱斯特广场的「伦敦华埠」。我们很难在伦敦看到犹太人、东欧人、阿拉伯人、日本人,自成一个小区或市场,而且闻名伦敦。但是在这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华人自成一个圈子。在那里的许多华人,可能只是工作、娶妻、生子,就这样过了一辈子。BBC不会有他们喜欢看的节目,只有三流的中餐厅,没有一流的夜市小吃。他们工作,就为了活着,然后人的范畴,就被局限在工作、吃饭、睡觉而已,就像是张学友的那首歌:「纽约的司机,做着北京的梦」。

小时候,我曾经很想移民。然而现在有能力移民以后,反而很想留在自己的国家。我没办法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传统上过日子,更没办法不对政治说三道四。在自己的国家中,我们懂得如何「合法的路过」警察局,但是到了「别人」的地方,无论国籍有没有转换,就算示威游行是合法的,恐怕我们都没办法坦然的面对警棍与催泪瓦斯。这别人,就是他者,身在异乡,这个异乡不是表面上的国籍,而是心理的归属,永远都不会是那块「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的土地。我在猜想,如果我移民到英国,我应该无法真心的说出那句话,因为我没有这样的人文背景。

所以,我很庆幸自己仍然可以在台湾,抓着遥控器,骂着高义这个杂碎、说的是中文、讲的是台湾这块土地的历史、吃的是夜市里的臭豆腐。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参与公共事务,这是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的特权,不是因为我们是公民,有投票权而已,而是我们是这个社群的一份子,愿意关心这里的政治、文化与土地。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好机会,却又不关心公共事务,那么跟自我圈禁在「伦敦华埠」里的华人,只能想着赚钱致富,又有什么两样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之意见与立场)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吕秋远facebook,作者为宇达经贸法律事务所 执行合伙律师,2014年4月17日,http://goo.gl/2StPrM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SOFU舒.服」的MIT之路
lativ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在想:台灣網路成衣自創品牌,到底還有誰是完全的MIT? 據「東森新聞」調查報導,網路自創品牌lativ、…
中共對台輿論戰 招數大公開
目前流亡澳洲的中國著名法學家、自由作家袁紅冰,於2009年出版時造成轟動的《台灣大劫難》一書中,…
日震災兩週年 遙望復原路迢迢
3月11日,日本311地震屆滿兩週年,其中受影響最全面與深遠的福島核電廠災變,正面臨空前的災後清理難題,…
烏漆抹黑的「三剛」南方澳閃亮的星星
在南方澳距離大海咫尺、海產店林立的漁港路上,保留台灣1960年代漁業、工業歷史見證的「三剛鐵工廠文物館」,散發著在地文化氣息。 步上窄窄、…
登觀音山 漫步水岸 徜徉在動靜皆宜的八里
說起「八里」,您首先會想到什麼呢?要活動筋骨,可以挑戰觀音山;想了解人文歷史,這裡有十三行博物館;渴望療癒,傍晚的渡船頭是首選——…
重逢
感情故事,好像美麗的不多;坑坑巴巴,像一點兒也不悅目的傷口。尤其隨著年紀增長,愈是老練世故,張口即是謊言、言不由衷的本領也就愈驚人。…
中國疫情封鎖 加速美國供應鏈重組
中國第一大城上海經過長達兩個多月時間封鎖後,終於重新開放地鐵和公車線路,逐漸放鬆疫情管制,美國佛蒙特大學(The University…
《尚書》中的養生
記得第一次讀《尚書》,古文尚未讀熟,很多文字都不明白,甚麼「格」就是「來」的意思,多彆扭啊!不過,在能看懂的一些句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