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有人问我「怎么看陈为廷」,其实2012年底已经写过他的礼貌事件,但都是在骂记者,没什么谈他。另几次是顺带提到,他本人也不是重点。因此我觉得不妨专论一篇,来谈谈「我怎么看陈为廷」以及「看出了什么」。这是很个人主观意见的一篇,涉及一点政治公关与描述伦理,对主观意见没兴趣者可以直接跳过。
我不认识,也没有碰过他本人,为了讨论方便,我会把他当作一种「现象」来谈,谈各类媒体所呈现出来的「陈为廷现象」。
第一个观察切入点,是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他是个政治公关天才。
他只要一出手,通常都有媒体效果:看看刘政鸿头上的鞋子。有时许多政治公关从业人员安排许久,准备许多,甚至加上预演、训练,都没办法做出同样的媒体效果,甚至近似的效果都作不出来。但他就是一出手就有效果,而且效果极好,可攻占许多媒体版面。
我不认为他背后有专业团队,就我侧面观察,他没钱也没出身背景,意识形态除了反政府外也缺乏论述,应该不会有实力团体或金主支注他,比如说提供给他公关团队或出钱帮他聘团队。那代表他的表现基本上是靠演出天份,加上几分运气。很多政治人物缺乏这种天份(加上运气也没用),就算给他们安排好好,他们还是会把场子搞得一团乱。比如说之前搞了个糟糕基隆大众运输行的总统府浪人罗智强,或是老在关键时讲错话的马英九。蔡英文也常常困在政治秀场中,总是一脸尴尬的走所有安排好的桥段。
虽然有政治表演天份,不见得会爬得高(可对照我上一段的那些「没天份的人」),但有天份者的一举一动,确实比其它人容易产生政治影响力。有些人会说他是个学生,哪有影响力云云,但就我看来,陈为廷早就是政治人物,而不只是一个关心社会的学生或知识分子。以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他的表现是超量级的。
某些朋友会拿他与之前吃牛粪的另一位活跃份子「模拟」,认为他们是「同一级」的,但有点政治经验的人都看得出来,他们不只在表演完成度上天差地别,在实质效果上也天差地别。就算不是常碰政治,我想你也应该知道有人吃牛粪抗议过,但你知道那位吃牛粪仁兄的本名叫什么吗?google一下吧,你说不定还会怀疑自己是第一次听到这名字。
搞政治需要天份或天赋。马英九的脸算是天赋,陈为廷虽然脸模糊了一点(虽然名字如雷灌耳,但在路上碰到他,我大概也认不出来),但行动清晰,这也是种政治天份。
第二个观察切入点,是他充份的活跃在网络上,传统媒体对他像左手一样,只是辅助。
这点蛮重要,因为他可以把先制发言权留在自己手上,不用一天到晚去剖媒体的LP,媒体有时还等他喂稿。像他吃碗饭(还是面)被老板骂,发个文,就带上篇新闻。丢鞋中头却没拍到是他丢的,发个文加另一只鞋的照片,就带出连几日的新闻。虽然他一开始好像并不太想上新闻,但他就是有这种插柳成树的能力(或天份)让记者追。让记者追着你跑才是对的。
传统政客,只有像蔡正元之类的边角型人物意识到这点,把第一击发在网络,其它人还是主作传统媒体。有先制发言权,就可以自行决定放话时机,不用配合记者作息。很多艺人四五年前就知道并掌握这招了,但台湾政治人物普遍意识不足。王马之争就还是传统战,双方都不用网络放话,而是叫记者来,开个记者会,叫骂一阵或太极一场。这样很容易被媒体主观意识婊到,因为新闻是在记者们面前发生的,他们不是追,是参与了创造。
像马方就一直认为媒体在这次大战中没有好好疼爱他们。其实他们很多记者会都可以用网络先出击试水温的,当然,直接跳出来是传统,也庄重,但就是有可能人家一问问题,你就自爆,或是不给问问题,人家不爽就乱写。你一出招就自伤七分。那个牛粪先生(抱歉又要举他为例)我记得也是很传统,找记者来现场拍拍问问,效果也都很不好。
接下来的铁定是网络媒体主导一切的时代。传统媒体也免不了受此影响:你的新闻如果没有人转录,就没有影响力。谁先掌握技巧,知道如何发文可取得最多的转录,会是非常重要的决胜关键。
第三个观察切入点,是他似乎不在意自己形象有点负面成份。虽然被误解时似乎仍会难过,但看来恢复的很快。
他表现出来的形象是冲刺型的,这形象一定会带有暴冲的问题,比如说冲错点或冲错方式。社会上一定会有人不认同,也一定有人支持,这是评价会很两极化的形象。他很早就清楚他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所以做起事来比较随心所欲。而且,排除能不能丢鸡蛋和鞋子的技术性问题,老实说我看到现在,他好像没有在这方面出错的状况(我指的冲错点是类似去攻击刘政鸿的家人,冲错方式是类似拿刀砍警察之类的,明显超过一般社群道德标准)。就算他将来会出这方面的问题,他可能也不太在意。
他很清楚的知道他的市场。公众人物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歌手只要百分之一的人口买单,就是大红。政治人物或许需要多一点,但要过半已是极难,更不可能吃到七八成,别说通包。他年纪轻轻就知道自己满足一些人的期待就好(或是满足自己的良心),实属不易。或许因为他的成长背景(算是孤儿),他对于陌生人群的心理需求没那么高,比较不怕丢脸,也不怕被批判。这让他比一般参与学运或社运的年轻人要更有弹性。现在年轻人除了嘴炮外,多半脸皮也薄得很,称赞用处不大,但被骂马上就缩起来。
或许他还更进一步,知道被骂才是出头天的关键。这是我猜的,不过这种角度就和下面的描述伦理部份有关。
因为泼漆、丢蛋、丢鞋,坊间传出不少批判陈为廷举动的伦理论述,这些论述通常都抱持一种「我认同或能体会你的理念,但不能接受你的手段」的逻辑,如这种「买保险」论证:「我也认为刘政鸿做的不好,但是陈为廷这样......」,前一句以免被主流力量打击,后面是个人价值表态。这些论述的结论又会接着(延伸出)政治价值批判。像是:
「分明就是想红,将来一定是要当民代,选议员。」
「装成无党但之后一定会变成民进党。」
「这种搞法哪个政党收他就倒大楣。」
这些批判也不是全然无理,而且很可能将来都会应验。不过有趣的是,这些说法正好显示出讲话者意图隐藏的价值立场。
陈为廷现象的存在,让所谓「689」(过去的马英九支持者)在诸多政治打击之下有了情绪的出口。这些人因为马英九做得不好而感到理亏,或是不敢对抗主流舆论,而对当前政治局面保持沉默时,「陈为廷现象」让他们取得难得的道德制高点,可借机舒发自己的怨气,所以会提出上述的论证。
这类批判会是成功的批判吗?
这些论证的描述都很有可能成真,前提真,结论也真,但前提结论都为真,不代表论证成功。没学过逻辑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前提为真,结论也为真,一样有可能是无效的论证,也就是不成功的论证,因为其演绎结构有问题。我相信多数这类论证的讲者,在说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自己讲的话有点怪怪的:虽然他相信前提与结论都是真的,但是两者间的逻辑连结不够稳固,大脑正常的人都会察觉到不对劲。
我认为这边的逻辑结构问题在于这些论证存在许多「隐藏前提」,而这些前提「不够稳固」,这些前提包括:「搞社会运动不能追求个人的红」、「搞社会运动者将来不能搞政治」、「现在是无党者将来不能是民进党」、「代表民进党攻击国民党就是错的」、「这人形象太差一定会伤害所加入的政党」。
其它有关手段妥适性的隐藏前提我就不论(如可不可以丢蛋丢鞋,这我好像在前文「蛋不生鸡」中片面讨论过),但上述的这几个隐藏前提,当它们「一被亮出来的时候」,表面上看来都是全称论述(「所有都是」),但其实都是没有必然性或全称特质的价值观陈述。这些「话」不是普遍为人所接受的共通价值观,过份执于一端:就是讨厌高调的人、就是讨厌政治人物、就是讨厌民进党。说穿了,就是个人偏见,并不客观。
不只是讨厌他的人有偏见,喜欢他的也有对反的偏见。当陈为廷出现在媒体上时,能成功的让某些人乐呵呵,也让某些人怒吱吱,那么「他」,我说的「陈为廷现象」,就成为一种价值的探针。这探针可以指出许多人企图隐藏的政治倾向。当你指明陈为廷是什么人的时候,你也指出自己是什么人。「他」其实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只是你选择这个方向去解释,那他就变成一面镜子,或是镜中的人物:照映出你,或反向的你。
难道就对他的行动不出一言吗?这也不对。我认为应该思考的是,如果真的反对他,除了出张嘴骂骂,还能具体的做些什么。如果支持他,那也该想想除了按赞和转文之外,你还能做什么。
政治总会迎面而来。不喜欢陈为廷,讨厌他,但没有对抗的行动,虽然美名是不屑与之对抗,但说难听的,只是坐以待毙。相对来说,他本人四处攻城略地,慢慢把自己的版图打出来,说不定将来真会成为能影响台湾的角色。骂他的人,以为自己的论述可以说服某些陈为廷的支持者,但因为论证中蕴涵的偏见,其实只能说服想法和自己一样,那些本来就不支持陈为廷的人。
最后,你能得到的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成功幻觉,所谓「取暖」。一如很多人(通常也是喜欢陈为廷的人)不屑马英九,不屑立法委员,不屑地方政客,不屑这个不屑那个,最终留下的只是自己口中的不屑,而那些「被不屑」的人,却掌握除了批评者嘴巴之外的整个世界。
你觉得自己很自由吗?自由不是只有言论自由而已。别忘了你和陈为廷一样自由。
(本文仅代表作者之意见与立场)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人渣文本 Ninjia Text」,2013年9月24日,作者为周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