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媒体》让「制造新闻」成为绝响

民视电视台电视撷图
吕秋远(律师)

大家应该都知道所谓「侦查不公开」这几个字。

所谓侦查不公开原则,规范在刑事诉讼法245条第1项。刑事诉讼法之所以要拟定这项原则的原因,在于几个原因。首先,为了追诉犯罪,如果在未能查得真凶时,就把所有讯息泄漏,真凶在外面一边了解检察官侦办进度,一边湮灭证据,恐怕对于侦办犯罪相当不利。其次,是为了被告的名誉,如果侦查内容公开,将来如果不起诉,被告的名誉却已经受到损害,这样恐怕不好,以「妈妈嘴」的案件侦办为例,老板的信誉就受到相当大的伤害。第三,就是对于被害人与证人的保障,如果被害人的私事被公开、证人的证词也摊在所有人面前,对于这些人来说,恐怕也难堪。最后,则是审判的公平性,如果在侦查阶段,所有内容都公诸于世,恐怕会形成社会与媒体的公审,法院将来纵然依法审判,也难以获得民众信任,「洪仲丘命案」的案件审理,就是如此。

所以,「原则上」,侦查是不公开的。然而,有原则就有例外,侦查不公开,在某些状况下可以被容许,甚至故意被容许。例如说,要请民众协助指认犯人,就有必要公开部分的案情或真相,例如嫌犯画像之类的。或是要安定民心,告诉民众案情都在掌握当中,就必须要适时公布部分的情节。也有一种可能性,当故意要误导在逃的嫌犯时,也有可能放出假消息,或是放出真假参半的消息,让嫌犯松懈心防、露出马脚,这都是所谓侦查不公开的例外。然而,这一切的例外,大概都是检方主导之下的例外,不可能由媒体主导。

在几年前的国家考试中,政治学曾经出现一个题目,开头的引言就是「有人说,媒体是制造业……」,从郑捷的案件中,我们充分体会到媒体这种制造业的「风范」。郑捷进入看守所以后,所有的言行,竟然奇迹式的在媒体上不断暴露。大至杀人动机是因为暴力电玩、是因为暗恋某女同学;小至喜欢吃麻辣鸭心与南部粽,在看守所中喜欢吃牢饭、抖脚看书冷笑等等,通通都是媒体「制造出来」的消息,却彷佛亲见亲闻、口沫横飞、加油添醋,就像天桥上说书的,把这段故事拆成九段,每天说上一回。犹有甚者,媒体甚至可以彷佛参与侦查庭的运作,知悉所有的问讯内容,郑捷的杀人动机、要不要聘请律师,什么都在媒体的掌握之中,让人瞠目结舌、击节赞赏不已。

如果媒体的报导为真,应该有人泄密。要是检察官、法警等公务员泄密,那么根据刑法规定,已经违反132条第3项的泄露国防以外机密罪;如果是媒体透过不法手段取得,那么就有315条之1的妨害秘密罪。身为媒体的阅听人,我们当然不应该收「贼赃」,免得脏了自己的眼睛与耳朵。警方更应该针对媒体近日来的报导,加以搜证并且移送法办。而如果这些报导只是记者没事「制造」出来的故事,那么我们更应该拒听拒看,毕竟,我们希望看新闻,不是看故事。真要看故事,蓝色蜘蛛网精彩多了,不需要看这种记者自编自导的三流故事。

我知道,许多人基于对媒体早已死心,所以只会大叹一声,「媒体就是这样,还不习惯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何必参加学运?何必理解政治?何必关心台湾?我们不就是因为觉得不能烂下去,所以才会激发自己的热情,参与公共事务?从倪敏然、李泰安、洪仲丘、郑捷,我们面对这些社会新闻,已经被喂食太多的塑化剂,可不可以认真一点,拒看任何记者编撰的故事,或者违法取得的任何讯息,让社会回复应有的关怀与安定。

大家一起来,让「记者,不意外。」这句话成为绝响。也请记者秉持自己的良心,尊重「侦查不公开」,杜绝自己「编故事」迎合上司与部分消费者的恶习,台湾的媒体才能继续进步。

今天不站出来,明天站不出来,媒体已经违法或弱智化到这地步,如果不正面看待,以后将不是嫌犯随机杀人,而是媒体引导舆论任意杀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之意见与立场)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吕秋远facebook」,2014年6月1日,作者为宇达经贸法律事务所执行合伙律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討海人
陰雨連綿多時,難得今日陽光爛漫,可不能辜負了這大好時光。先生背起相機,我們來到了壯圍海邊。 冬日陽光沒有為蘭陽溪口帶來溫暖,…
抱個拳、行個禮,文武雙全
中共大概是全世界最會進行形象包裝的組織團體。流傳一個小故事: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主動和周恩來握手,這位記者握完手後,卻大聲地說…
人生,一場註定的旅程?
人生,究竟是一次偶然的生命體驗,還是一場踏入世間前就註定好過程與結局,並且可以反復開啟的旅程?這是「宿命論」者與「無神論」者爭論的焦點,…
讓江澤民不敢唱歌的中共元老
前中共人大委員長喬石6月14日逝世。新華網發消息稱,喬石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喬石1924年12月生於上海,…
談現代人的健康
  由於人類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時間、空間縮小到幾乎沒有距離了。現代文明給人類自己帶來的極大的憂患,正在逐漸地向世間逼近。…
雷人提案多 中國兩會千奇百怪
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年度人大、政協兩會分別於3月13日、14日閉幕。這個中共十八大前的最後一次的兩會,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在近六千件提案中,…
基因改造食品 利弊論戰正酣
「科普作家」方舟子9月召集二十多名網友到中國農業大學,現場採摘基因改造玉米並煮熟品嘗。他表示,應創造條件讓國人天天吃。但在此前,…
零接觸學習:知識型商品線上化 Hahow業績爆發
從1月爆發武漢肺炎以來,隨著疫情升溫,「零接觸」的商業模式或是「遠端工作」的配套,逐漸成為企業正常營運,甚至創造更多業績的解套方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