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一次通货膨胀 千项建设停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当局在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急功近利,以增加货币供应进行投资。1988年6月间推出激进的价格改革后,物价急剧上涨,一夜之间大米价格甚至从0.15元涨到0.8元,8月间全国范围内出现银行挤兑风潮和商店抢购风潮,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8.5%。
面对突如其来的通货膨胀,当局对投资和货币供应踩剎车,并进行严厉的「治理整顿」。结果是,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停摆,夭折为「半调子工程」。198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1993年第二次通货膨胀 房地产泡沫破灭
1992年继邓小平南下考察深圳、出台新政策之后,大陆经济再获机遇呈快速增长。股票热、房地产热,创造了诸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暴富奇迹。由于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使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1993年起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导致第二次通货膨胀的全面爆发。
鉴于前一次急剎车的教训,当局采用控制银行利率和货币政策的办法使经济「软着陆」。世界罕见的银行存款高利率和高息保值储蓄有效回笼了资金,抑制住了股市投机和通胀,但也使经济发展放慢。结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施工中的无数楼房被迫停工,变成了「烂尾楼」。大批国有企业停产,员工被迫离职。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Bear market,又称为空头市场,指证券市场上,价格走低的市场。其相反为多头市场「牛市」bull market),股民备受「套牢」的煎熬。
2007年第三次通货膨胀 经济畸形过热
为了促进消费,激活经济,九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曾将存款利率从10%以上一路向下狠调到2%左右,但是伴随着中国大陆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变,老百姓开始存钱防老、存钱防病、存钱供孩子上学,因此尽管利率已跌到世界最低水平,消费成长仍然不足。
为了扩大内需,中共当局推行住房的市场化,并数次增加公务员的收入。同时,高额贸易顺差使人民币增值,导致国际热钱的拥入。大量房贷的发放,增加了货币的供应,刺激了房地产和连带的建材、钢铁、运输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并处于多年的过热状态。
对于最终召来的2007年的第三次通胀,也许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论点一语中的:「据我的观察与研究,粮油等牵涉基本民生的支出通胀的深层原因,乃是大陆腐败势力的大量存在。腐败势力为牟求私利而不择手段用公币投资,导致经济畸形过热,使国家经济出现结构性危机,最终令全体人民不得不每吃一餐都要多付百分之十几的支出来为腐败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