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柏林的纪录片《看见台湾》片尾,一群原住民小朋友披着红、黑相间的斗篷,站在玉山山顶唱出嘹亮的歌声。壮阔的山河承载着古老的旋律,清亮的〈Kipahpah ima拍手歌〉震撼了每一个观众。
这群宛如天使的「原声童声合唱团」小朋友来自「原声音乐学校」,大部分是南投县信义乡的布农族。创办「原声音乐学校」的校长马彼得(Bukut Tasvaluan)因为《看见台湾》,第一次有机会带小朋友上玉山唱歌。玉山是布农族的圣山,对他而言意义非凡,「让世界听见玉山唱歌,是原声的重要目标。」马彼得充满热情地说。
马彼得以原住民教育为使命。孙亦晴摄影
原声童声合唱团2010年5月受邀參加上海世界博览会,于台湾館开幕典禮演出。原声教育协会提供
信念之一:合唱是搭建信心的舞台
指挥台上的马彼得眼神炽热,投入于每段旋律;他的肢体跟着合唱团的歌声自在摆动。随着他的目光看去,则是一个个传承原住民天籁的天真脸庞。毕业于台中师专(现台中教育大学)体育科的马彼得,很难想象其实当时对音乐一窍不通,甚至看不懂五线谱。
甚么契机让他成为带领合唱团的常胜军?1993年当马彼得回到自己的原乡──信义乡久美国小任教时,正好有个「音乐下乡」计划,久美国小被选为合唱实验学校,马彼得于是开始学习用最简单的方式传承布农族曲调,教唱布农族歌谣。现在,钢琴老师赵慧菁会先将五线谱标成简谱,马彼得带领小朋友看简谱,一句一句范唱,他唱一句,小朋友学唱一句。他并将各分部的伴奏录在mp3里,请小朋友带回家听。
1995年第一次带学生参加南投县合唱比赛就获得优等奖第一名,马彼得开始有了信心。他回忆起当时的感动:「我那时想第一名的意义在哪里?有没有办法把第一名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小朋友建立了信心,能不能把信心延伸到其它学习上?那一刻我开始思考原住民教育有没有其它可行的路。」
听到原住民孩子唱歌,一般人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认为他们天生会唱,可能就是偏见,因为马彼得看到更多孩子的「努力」。最初,发音咬字、音准音色,每个环节都有待练习,孩子需要更用心追上他们的天赋。获奖背后的努力,是创造信心的关键,有自信才能有更大的勇气去追求梦想。
布农族的「八部合音」被联合国列为人类珍贵文化财,传统曲调〈饮酒歌〉、〈祈祷小米丰收歌〉是布农族小米播种祭后,祈求天神庇佑作物丰收唱的歌谣。布农族相信歌声越优美,越能感动天神。马彼得从小熟悉的古调,因为教唱,如今也能传承。音乐足以跨越文化、族群并且穿透人心,他想将布农族传统音乐唱给世界听。
这是马彼得的教育理想,对没有文字的原住民而言,唱出曲调就是传承文化,合唱因此是展现古老艺术的重要方式。马彼得让原住民孩子唱出文化、生出信心,并在生活上与他们一同成长。
罗娜国小校长马彼得,利用每周六、日为「原声音乐学校」学生课辅练唱。李唐峰摄影
马彼得视原住民教育为己任。他认为教育不一定是高学历,重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对部落和社会的使命。这是原声音乐学校很特别的地方。孙亦晴摄影
信念之二:觅得知音创办原声音乐学校
从久美、新乡、东埔到罗娜,马彼得每调任一所学校,成立一个合唱团,就得到第一名。早在1997年,马彼得就想创办一所免费提供原住民孩子练唱和课辅的学校,十二年之后,终于盼到理想的实践。
2008年他遇上了知音──原在台北建国中学教生物的廖阿贯老师。阿贯(akuan)是布农族名字,有了这个名字后她和这些原住民孩子总是同在。廖阿贯充满活力,始终热情,笑着说人生一大乐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全心投入教育理念,她和同样是建中退休老师的孙蓝蔚筹设「台湾原声教育协会」,号召教育、文化、企业各界人士,几乎奉献全部的时间,与马彼得一同圆梦。
2008年6月,在台湾原声教育协会的催生下,「台湾原声音乐学校」开学,这是一所利用每周六、日为信义乡14所原住民国小孩子课辅和练习合唱的体制外学校,目前借用罗娜国小的教室上课。从各部落赶来罗娜国小的孩子,除了练唱,还要课辅学科课程。国小、国中学生,星期六上午学数学、下午练合唱;星期天上午国小生继续合唱、国中生上生物与理化,下午都上英文。课业和合唱上必须同时进步,学生们不能懈怠。
担任台湾原声教育协会执行理事的廖阿贯和秘书长孙蓝蔚,退休后不曾停下脚步,投入原住民教育,为原住民孩子付出时间、热忱还有感情。一提到学生,她们的眼神里是担忧也是骄傲。她们有说不完的故事、用不完的精力,曾经为了告诉孩子一句话,台风夜里在山里跋涉。
「其实很担心会被风刮到山谷里,但是我们一定得去。」廖阿贯坚定地说:「小容(化名)喜欢画画不喜欢念书,考上高中后就不想来原声。她父亲在外种姜很少回家,母亲也早就离家出走了,哥哥、姐姐国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家庭环境让人非常担心。」谈到小容的际遇,孙蓝蔚感性地说:「我们去她家只是想跟她说『原声永远是你的家』。如果人生中任何时刻需要帮忙,就要想到原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让孙蓝蔚从未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断甘之若饴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神。
原住民孩子需要更多受教和看见世界的机会。不可否认,原住民离开部落必须面对更多的社会课题,马彼得的太太、现任原声音乐学校校长洪春满曾提及,都市中多一个知识分子或许没甚么大不了,但是在部落里就多一份力量,甚至可以改造原住民社会。
所以,原声十分强调课业的学习,「我们把焦点放在教育这件事上。合唱是实现教育理想的策略,不是最终目的。」马彼得看得长远,视原住民教育为己任:「教育不一定是高学历,重要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对部落和社会的使命。所有科目都是全人人格的促成,包括合唱,这是原声音乐学校很特别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是教育,合唱是实现教育理想的策略,不是最终目的。」原声教育协会提供
信念之三:办学改变原住民未来
廖阿贯和孙蓝蔚几乎每两周就从台北下南投,去过每一个孩子的家。从募资、募集会员,到深入孩子的内心,很深、很深地贴近学生。她们竭尽所能付出,却始终不愿入镜,坚持要把光环和焦点放在学校和孩子身上。「估计栽培一百位孩子一年需要一千万,但原声想照顾孩子到大学毕业,指标是要让孩子有能力、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未来。」廖阿贯谦虚而充满感恩:「感谢很多人的善行善念,才能成就事工。」
2015年,原声计划以「公办民营」的方式打造一个原住民实验学校,进入体制内来改变原住民的教育,更加完善地落实理念。目前正在和部落沟通,并尝试取得南投县教育处的认同。「考虑到小朋友如果只有周六、日在原声学习,但回到部落学校后教法不一样,在不同模式中学习会产生困惑,所以我们正在研究一套更适合小朋友的课程。」
「公办民营」学校,可以弹性地安排课程时间,密集地练习合唱,因为分散在每天的练习要比仅在周末练习几小时的效果更好。此外,学校也会以布农族文化为基础,扎根母语和传统文化。布农族的马彼得有强烈使命感,「我们现在在做音乐教育,但是希望不只是音乐,将来在语言、生活上也能透过实验学校去扎根。」
目前原声音乐学校的国中毕业生,有的到音乐班、表演艺术班,有的到拳击班、排球队,有的读护理,有得进入机械工程科,当然也有就读普通高中者,皆各适其所。原声最大的目标是希望将来的原住民实验学校成为典范且能够复制,因为唯有遍地开花,原住民才有更多机会。
看着台上沉醉指挥的马彼得,和凡事亲力亲为的廖阿贯与孙蓝蔚,发现全心为他人付出就是永保活力的方式。和廖阿贯、孙蓝蔚提到任何事,他们总是先问:「这对原住民的教育有甚么帮助?」孙蓝蔚坚定说:「事情的成败得失都不在我们的想法里,唯一该做的就是去做!去做就对了。」
原声音乐学校大事纪
2008年5月:台湾原声音樂学校成立于南投县信义乡,每周六、日练唱并课辅。
2009年6月:公益发行《唱歌吧》专辑,入围第20届传统艺术類「金曲奖」最佳传统歌樂专辑奖。
2010年3月:公益发行《唱歌吧》纪錄片,获第32届「金穗奖」最佳影片首奖。
2010年5月:受邀參加上海世界博览会,于台湾館开幕典禮演出。
2011年5月:于国家音樂厅和国家国樂团聯合演出。
2011年7月:參加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比赛获童声组金奖及民歌组银奖。
2011年10月:于建国百年国庆大典中演唱「百年禮赞」组曲。
2012年9月:台湾原声打击樂团诞生。
2012年11月:受邀參与齐柏林导演纪錄片《看見台湾》拍摄,登玉山主峰演出。
2013年7月:受邀出访美国加州參加国庆,領唱国歌及国庆游行。
2013年9月:台湾原声A cappella合唱团诞生。
2015年9月:开始以「公办民营」方式筹备原声实体学校,预定三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