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景如何?欧美著名财经杂志近期的分析,或可窥见端倪。例如,美国著名资产管理公司凯万资产首席投资官克里希纳‧迈纳米(Krishna Memani)5月1日在《富比士》(Forbes)撰文称,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又看不到底,这也许就是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以较剧烈方式进行经济调控)。
富比士:中国经济不得不迫降
克里希纳‧迈纳米在美国《富比士》(Forbes)撰文称,中国的经济就好像飞在空中的飞机,出口是经济的右引擎,国内消费是左引擎,现在这两个引擎都已经损坏了,飞机不得不降落了。
迈纳米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很明确:经济在放缓,从出口主导、低成本制造业转型到消费主导、高科技制造业的过程,将是困难重重的。企业会破产,人们会失业,中国的大多数重要市场将继续依靠央行的救济,这个过程会是痛苦的。北京的任务就是确保经济还能维持住。
5月1日发布的4月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衰弱。接受调查的大多数企业管理人,都报告了4月分的就业人数出现了净下降。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大城市的民众失去了购买力,而有钱人却依然花天酒地。这种贫富差别容易导致内乱,这是北京最不愿意看到的,在北京的眼里,这就是「他们所定义的硬着陆」。
位于匹兹堡的PNC Financial的高级国际经济学家比尔‧亚当斯(Bill Adams)认为,中国的经济放缓是房地产市场导致的,中国的经济成长放缓可能还没有见底。
经济学人:中国经济正在降落地面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4月17日刊文从房地产、债务等方面分析中国的经济,文章认为房地产、债务这两块乌云已经聚集在中国上空,随时有可能降下来,与此同时资本在外逃,公共财政更加紧张,坏帐持续增加。
报导称,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产值曾经占经济成长的五分之一。但过去一年房地产价格已经下滑6%,而且市场没有针对衰退的现象采取刺激房市的措施,诸如:以下调分期贷款利率的方式作出反应。房地产市场下滑还影响到钢铁和家具市场。瑞银经济学家汪涛估计,建设成长每减少10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3个百分点。她预测今年建设成长将放缓5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还被债务拖累。中国的总债务已经从2008年占GDP的150%上升到今天的250%。这比日本90年代金融泡沫前夕的债务成长还要高。现在债务已经堵塞经济的齿轮,中国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摆脱债务,随着通缩降临,经济疲软,中国名目经济成长的速度只有几年前的三分之一。在今年第一季度,名目GDP仅仅成长5.8%。
财富:中国GDP成长数字夸大
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消息,美国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经济专家威廉姆‧威尔逊(William Wilson)在近日的一个中国经济研讨会上表示,「但从现在的各项数字来看,任何改革都已太迟,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中国经济已经死亡。」
威尔逊称,因为中国的银行没有准确记录坏帐,过去几年间的GDP成长数字一定是夸大的,而夸大程度与没有记录的坏帐数量相等,可能达到GDP的20%至30%。他强调,债务不会凭空消失,不管是放债方、银行还是储户,最后一定有人不得不为坏帐买单。
威尔逊还提到,出口作为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也已将近破裂。中共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在2014年已经连续第三年未达政府目标。而另一个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生产价格指数(PPI)也连续三年下降,通缩压力明显。
中国制造业倒闭潮到来
从中国4月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值来看,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均加速下降,制造业通缩压力加剧,突显了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的现状。中国欧洲商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在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大本营东莞流传的说法是「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至少有不低于4,000家企业关门」,但这一说法始终没有得到官方确认。
商业见地网称,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产品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制造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但也有试图转型升级,却没有成功的企业。
近年来,虽然世界各国早已意识到中国经济放缓或优势不再,但对于其严重性恐怕还是不愿正视或认识不清。这恐怕才是中国经济真正会「硬着陆」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