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月间有好几场老朋友的聚会,我们的话题总少不了子女升学的甘苦谈。国内朋友谈大家耳熟能详的十二年国教与免试入学方案、大学推甄的资料准备和面试过程、志愿选填、指考落点分析等。美国回来的朋友谈SAT成绩、学校申请、学费生活费等问题。欧洲的朋友也没闲着,为子女大学毕业后是留在欧洲抑或是转到美国深造问题伤透脑筋。
士大夫观念原来是皇帝设计出来的
我这才发现,原来在许多人的内心,还是存在浓厚的士大夫观念和升学主义思想,尽管科举制度已在1905年9月正式废除,走入历史整整有一百年了。
在科举制度之下,穷苦人家可以靠寒窗苦读、金榜题名来翻身,甚至于光宗耀祖。于是,老百姓普遍接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而一个人会不会读书,就看你是否考取功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读书、考试、金榜题名」成为一种特有的士大夫价值。
但是今天这个社会,行行出状元的多元价值已成为普遍事实,而读博士、考公务员、当老师等,也不再是人人向往的道路。为甚么我们的孩子还要面对沉重异常的升学压力呢?说白一些,就算孩子考到了榜首,顶多也只是未来的路比较踏实而已,绝不会被皇帝招为驸马爷。
难道这套实施了一千三百年的制度,有甚么神秘力量,可以在废除了一百年之后,还影响现代学生?个人浅见是,很可能,古代的统治者发现了比赛与考试的神奇魔力,于是设计一套超大型的读书比赛系统,透过金榜题名的戏剧性张力,把难搞的读书人给收服了。
我在〈比赛经济学〉一文中曾经说明,比赛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魅力,让参赛者乐在其中无法自拔。现在的升学考试虽然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但经过公平比赛的过程,进入好学校就读、取得公职身分和专业证照,本身就具有无比的魅力,尤其是发榜那一剎那,更是无比刺激。
古人说,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乐事,就是这个道理。这股收服人心的莫名力量,我们姑且称之为金榜题名效应。
不是供需问题,也不是价格问题
过去有人把升学主义看成僧多粥少的供需问题,而主张广设大学来解决。事实证明,广设大学之后,从小学到大学,明星学校还是存在,而考试成绩至上的风气也没改变多少。升学主义不仅没有被消灭,孩子的升学压力似乎只有越来越大。
也有人认为,升学竞争来自于读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效益,也就是说,好学校毕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薪资报酬和职业前景较好,于是人人都想读好学校。如果我们透过价格的调整,让好学校的学费较贵,贵到足以抵销毕业后的所得优势,那么,读任何一所学校的成本效益就拉到同一个水平上,学生自然就没必要再去争明星学校,也就解决了升学主义。
这种见解除了不切实际(谁敢把台大的学费调高到,譬如说,一学期一百万元?)之外,这么做,恐怕只会把明星学校提升为「贵族学校」。看看美国的长春藤名校的例子就知道了。
所以说,经由考试而金榜题名的效果,才是升学主义无可动摇的关键。
设计一个新奇的排行榜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批评升学主义或对教育制度提出改革建言,那是教育专家的事,而是介绍金榜题名的神奇力量,以及如何运用。因此,在这里要做一个很大的跳跃思考:我们有没有可能设计或制作一套排行榜,并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可以,这个方法将比举办比赛更经济省力,因为我们甚至不用邀请参赛者、也不用提供场地和奖金。
在网络时代,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里纳许(Hans Lienesch)在美国原本名不见经传,却因为弄了一个泡面排行榜而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享有颇高的知名度。一开始他只是基于喜好,品尝各种泡面,后来索性弄个排行榜网站「拉面控」(Ramen Rater),让朋友吃泡面时有所参考。一般美国人对泡面的态度是不认真的,总觉得那是学生或是单身汉不得已的选择,更不会花功夫去评比。由于他很认真地评比,渐渐地,这个几乎是举世无双的泡面排行榜受到亚洲国家的重视。
有趣的是,他2013年全球十大美味泡面名单里竟然没有台湾泡面,引起许多台湾网友的不满。而他的回应是,已经尝过70种台湾泡面,没有值得推荐的,除非你们找出一些我没尝过的再让我评。果然有三家公司提供几种他没尝过的泡面,其中的确也有被评为5颗星的。但不久之后,他又发布全球十大最难吃的泡面,竟然有台湾的上榜,再度惹恼台湾网友。显然,他的排行榜已经对台湾泡面产生金榜题名效应。
现在,世界各国的泡面厂商都对他的评鉴极为重视,许多泡面的文宣上甚至会注明经Ramen Rater评为若干颗星。一方面,他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泡面权威,另一方面,也为泡面产业带来督促力量和正面影响。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昂贵的设备,也不用惊人的广告费,他之所以成为举足轻重的泡面达人,只因认真地做出世上第一份泡面排行榜。
最后,如果你也想发挥四两拨千金的力量,不妨思考看看,作一份令人惊艳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