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首次阅读清代纪昀(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精选版,感于它的风趣,写了一篇〈七月笑谈〉。七年后,不经意读到纪昀学生盛时彦为此书所写的序:
「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泻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故诲淫导欲之书,以佳人才子相矜者,虽纸贵一时,终渐归湮没。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
我看完了序,不禁往下看几篇故事,愈看愈着迷。有精彩离奇的故事,也有隽永警世之言,「词意忠厚」。如果人们在被无孔不入的零碎信息、炫目而转瞬即逝的流行文化与混乱视听的鸡毛蒜皮新闻占据之余,能提醒自己留点时间给属于经典的东西,心神方不致于那么涣散吧。
清嘉庆五年,盛时彦将纪昀所著《滦阳消暑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整理合编成《阅微草堂笔记》,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称。但如果将《阅微草堂笔记》仅看成是一般刺激的鬼怪故事,就有眼不识泰山、大不敬了,因为里面的文字、情节、意涵,不只引人入胜,更在在发人深省。
俗话说人心难测,但一个人的真实意图欺瞒得了所有的眼睛吗?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不论外在名声多么好,如何高谈阔论,这篇故事藉狐对起心动念的洞察,使这位有「良吏」美名的官员狼狈而归。他不是贪官,但不拿钱是怕以后的麻烦,爱护百姓是为了博得好名声。狐反击的是他处世的出发点。如果当今有人一一戳破众多的冠冕堂皇,真相应相当不堪。下面这篇是对宗教界的讽刺。
一寺藏经阁上有狐居,诸僧多栖止阁下。一日天酷暑,有打包僧厌其嚣杂,径移坐具住阁上。诸僧忽闻梁上狐语曰:「大众且各归房,我眷属不少,将移住阁下。」僧问:「久居阁上,何忽又欲据此?」曰:「和尚在彼。」问:「汝避和尚耶?」曰:「和尚佛子,安敢不避?」又问:「我辈非和尚耶?」狐不答。固问之,曰:「汝辈自以为和尚,我复何言?」
所见不必然为真,披着宗教的外衣就是修行人吗?口念经书,心里在想甚么呢?书里常藉狐之口期盼点醒浑浑噩噩的世人。一位「成道」,即「成人道」的狐与沧州一位学究对谈,主题围绕在劝人学道:
「吾曹辛苦一二百年,始化人身,公等现是人身,功成已抵大半,而悠悠忽忽,与草木同朽,殊可惜也。」
书里有一位张老太太,曾经当过冥差,她问冥吏:
「事佛有益否?」吏曰:「佛只是劝人为善,为善自受福,非佛降福也。若供养求佛降福,则廉吏尚不受赂,曾佛受赂乎?」又问:「忏悔有益否?」吏曰:「忏悔须勇猛精进,力补前愆。今人忏悔,只是首求免罪,又安有益耶?」
这些话对拜佛有所求、忏悔只为免罪者应为当头棒喝!「神正直而聪明」,人却是用自己的思维去揣度与想象。有些人认为《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些故事,是来自宗教的劝世警言,但我不认为这必然与宗教信仰有关,不管用语为何,也许人与人之间的相与、轮回、修行、福报善恶的评断等,其实是宇宙的真实呢!
献县吏王某工刀笔,善巧取人财。然每有所积,必有一意外事耗去。有城隍庙道童,夜行廊庑间,有二吏持簿对算,其一曰:「渠今岁所蓄较多,当何法以销之?」方沉思间,其一曰:「一翠云足矣,无烦迂折也。」是庙往往遇鬼,道童习见,亦不怖,但不知翠云为谁,亦不知为谁销算。俄有小妓翠云至,王某大嬖之,耗所蓄八九,又染恶疮,医药备至,比愈,则已荡然矣。
大抵另一个世界看我们,「名愈高,则责愈严;术愈巧,则罚愈重」。当一个人成了公众人物,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操守,而不是拿「私生活与专业能力无关」、「谁谁谁不也这样」的说法来当挡箭牌,败坏已经恶化至无以复加的社会风气。当人们对传媒二十四小时轰炸播放的名人丑事习以为常,以黑为白时,我们要如何教育下一代呢?
我常觉得这是一个超载的年代,如计算机、手机里有多少是值得保存的档案,恐怕自己储存了哪些都不记得。近日整理房间,发现不少衣服摆了几年都没穿,徒占空间。自己穿来穿去就那几件,其余都是超载的了。物质上如此,心灵上亦然。各式心机随着年龄愈来愈巧,到了中年以后,油滑算计臻登峰造极之境。相由心生,所以年纪愈大,面目往往愈可憎,一如王尔德《格雷的画像》中主人翁内心真正的面容。以单纯行于世,其实也已足够,百般算计,敌得过天算吗?「一切阴谋,鬼神皆已全知,无更枉抛心力。」若是在巧取豪夺的过程中伤了人,天理昭昭,或迟或速,不也有偿还之日吗?
这本书是纪昀晚年的作品,除了收录朋友间的谈话,「友朋聚集,多以异闻相告」,也「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阅微草堂笔记》里提到后代子孙变卖先人遗物,祖先为鬼依旧不舍哭泣的故事。纪昀对朋友董曲江说:
我百年后,傥图器书玩散落人间,使赏鉴家指点摩挲,曰:「此纪晓岚故物。」是亦佳话,何所恨哉?曲江曰:「君作是言,名心尚在。余则谓消闲遣日,不能不借此自娱。至我已弗存,其它何有?任其饱虫鼠,委泥沙耳。故我书无印记,砚无铭识,正如好花朗月,胜水名山,偶与我逢,便为我有;迨云烟过眼,不复问为谁家物矣。何必镌号题名,为后人计哉?」所见尤洒脱也。
人一生眷恋的东西很多,于我来说是窗外的海景,这里的幽静、与自然的相通:彩霞、飞鸟、海洋、光影、广袤的天空与云,那使我平静、欢欣,也使我感动落泪的美丽。我无法再堆栈出甚么形容词来描述,不想人间的语言给天地的清明涂上泥。将别我心所属,此篇读来特别有感。是呀,「好花朗月,胜水名山,偶与我逢,便为我有;迨云烟过眼,不复问为谁家物矣。」聚散有时,人事物皆然,在达观的人生态度上,我还差得很远。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千百种的因缘,茫然无所知,该如何处世为宜?纪昀的母亲病危时告诉子孙:
「旧闻地下眷属,临终时一一相见,今日果然。幸我平生尚无愧色,汝等在世,家庭骨肉,当处处留将来相见地也。」
我想不独是亲友家人,即便是仇家,都盼关系能善解。事事予人留余地,过一个光明而宽和的人生。阅读此书,每每想起曾经犯的过错与做得不好的地方,期许自己能朝着「圆莹如明珠、清激如水晶」的人格修为迈进,毕竟「忏悔须及未死时,死后无着力处矣」。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如与多年不见的老友叙旧,只是不知对方看我是否马齿徒长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