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寿命愈来愈长,目前退休年龄一般约为65岁,然而平均寿命若以85岁来计算,退休后平均仍有将近20年的人生。主要问题是正常的收入中断,日常所需花费除了靠国家及雇主提供的退休金之外,个人的退休金要如何准备?要准备多少才够用?便成为退休规划的重轴。
近年来,不少信息提醒大众,退休规划宜早不宜晚。不过,即使有人很早就开始进行退休计划,但若规划错误,会比晚规划、甚至不规划更为危险。毕竟错误的退休理财观念,会影响退休理财规划的成效,造成退休理想与现实有落差。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在此罗列五大项常见的迷思,提供退休族检视自己是否也陷入其中。
迷思一:天马行空的退休生活规划
在规划退休时,许多人对退休生活会有过度的期待,想象着常常出国旅游、闲来无事就去「达摩祖师」做脚底按摩、或是全身SPA,还想象把家电或家具全部换新,这就使得必须准备的退休金,一路被喊高到2,000万、3,000万元,甚至上亿元。
事实上,如果不是天性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不太可能喜欢奢华生活。而且,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会灭少,反而是医疗费用因年龄渐长而增加。一旦设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困难度加大,如此更容易前功尽弃。建议「所得替代率」(退休后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额与退休当时每月薪资的比例)以50%至60%为基本目标即可。
迷思二:想等经济责任尽完再准备
大部分的退休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为子女准备教育基金或清偿房贷,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自己体力衰退,儿女逐渐长大成人,才发觉离退休日子愈来愈近、惊觉退休金的缺口还很大,焦虑之余产生忧郁,整天闷闷不乐,很容易疾病上身。
有道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养儿育女虽然是天职,但凡事为其设想得太周到,反使自己陷入晚景凄凉的境地,这样的情景恐要慎思。不妨换个角度想,年轻时就开始帮自己做退休规划,退休后不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其实就是在帮子女们积累财富。
迷思三:低估通货膨胀的效果
储蓄是想要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许多人倾向以「定存」累积财富,但是,目前定存年利率仅百分之一点多,相对有些保守,导致资产成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例如,假设你将100万元放在家里保险箱,预估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是2%,则今天的100万元,到明年只值98万元,放个30年,价值会贬为不到56万元。
因此,光是储蓄与定存绝对赶不上通膨的速度,必须选择至少高于通膨率的投资标的。但是,用时间来换取通膨,也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是离退休还有一、二十年的人,可以选择风险较低、投报率也偏低的产品;但若是退休后才开始规划,则必须要投入到风险较高、以争取较高的投报率。两相比较,这就是「时间」在退休规划上所扮演的重要性。
迷思四:高估通货膨胀的威力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种人。」有的人对退休生活太乐观,有的却又太悲观。例如悲观者会担心通膨吃掉自己的钱,因此在推估通膨时刻意高估。但过去十年,全球经济较接近通缩。据统计,过年十多年来,台湾的平均物价上涨率大概在3%左右。因此建议在推算退休金时,应以适当的比率,如2%或3%推算,否则可能造成数字压力太大,而降低执行的意愿。
迷思五:听信明牌进行投资
市面上有琳琅满目的投资理财工具,财经频道也如雨后春笋,但任何一种投资工具并不见得你都适合。许多人只跟着利润前进,却不知这项产品与自己「八字不合」,天生就相克。尤其是当业务员或名嘴告诉你,可利用投资某项理财工具来累积儿孙的财富,许多人就心软了。其实,赔光退休金者大有人在,关键都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如果你已是退休族,更应该偏重「保本」,例如全球型基金、年金险、养老险等,股票、期货、房地产因为输赢较大,比较不建议大笔出手。
无论如何,尽早执行退休计划,可以减轻准备期间的财务压力,还有两大额外的好处:清楚知道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以及更了解未来该如何节流。(本文由Money101.com.tw提供) 更多相关信息可参考:http://www.money101.com.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