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近两年,美国银行业和各大公司的体质正逐渐康复。虽然失业率仍近10%,房市仍然低迷,但各种经济指数显示,美国经济正渐渐走向复苏。改革引起这场危机的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如何改革,共和、民主两党却还争论不下。这个时候,具有金融监管职能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因内部管理疏漏被曝光,从而使之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
证交会职员看色情网站
美国证交会最近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原因是内部调查发现,证交会的一些职员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每天花费数小时利用政府计算机上色情网站,其中包括十几个高级雇员。一名在证交会华盛顿总部工作的资深律师,甚至每天在色情网站上花费8小时以上,下载的内容计算机存不完,还制成CD、DVD放在办公室。调查发现,越是金融危机高潮,这些人上色情网站的时间越多。这些证交会职员的年薪,最高达22万美元(约合700万台币)以上。
《华盛顿邮报》在2月份援引美国证交会的内部报告,最先向外界曝光这个丑闻,之后共和党籍的议员要求证交会详查。日前证交会完成调查,向国会提交报告。看到报告,媒体一片哗然,并且广泛报导。
试图化解公众的不满,证交会发言人耐斯特(John Nester)在书面声明中说,证交会监测到雇员们不当使用网络,并提交给专管此事的督察长。证交会也加强对相关伦理规定的执行。证交会内部的改革正在进行。目前多个涉及此案的雇员已辞职或被停职。
管理疏漏致使投资者损失
美国证交会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也因为这次的金融危机而饱受批评。例如:曾任美国那斯达克交易所董事长的股市闻人马多夫(Bernard Madoff)近650亿美元的欺诈案,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其间证交会毫无警觉,直到金融危机爆发,马多夫无钱应付投资者的提款才浮上台面。去年证交会内部监查部的一项调查显示,马多夫案有过多次重大警讯,但证交会完全忽视了这些预警,对马多夫也从没做过深入调查,最后让他完全逃过证交会的监管。
除了监管上的疏失之外,证交会还不时身陷白宫和国会的党派争论之中。针对日前证交会对高盛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提出的起诉案,外界对此案提出的时间有诸多疑问。因为证交会起诉高盛的事件案发生在2007年,证交会等了近3年才提出此案,证交会提出此案的时间正好是白宫想要通过民主党主导的金融改革法案。证交会提出此案的当天,就有媒体对此表示质疑。现在一些共和党议员已经公开要求调查此案提出的动机。证交会内部监查部门将会对此展开调查。
美国证交会指控高盛在美国房市泡沫期间,推出一档合成抵押债务债券做空房市,造成投资人高达10亿美元的损失。外界在研究了证交会提出起诉的详细资料后,一般的解读是,证交会不一定会赢。不过该诉讼案赢得了媒体和美国民众的广泛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民意强烈希望改革华尔街主导的现行金融体制。4月27日,高盛的几位相关主管被召至国会接受议员咨询。两党议员一致指责高盛的行为如同金融赌博,是美国金融体制几乎崩溃的原因之一。但高盛坚称没有误导投资人,也没有违法,并表示证交会的指控毫无根据。高盛将在法庭上辩护自己的观点。
评级机构需要改革
证交会也许需要加强内部监管,并且赢得一场像高盛案这样的重大起诉案,才能扭转美国民众对证交会的负面印象。但要避免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只有证交会加强监管还不够,美国需要一个深入的金融改革。不过目前共和、民主两党在很多问题上都难以取得共识。在如何实施金融改革问题上,共和党已经成功阻止了一项由白宫和民主党主导的改革法案进入下一步讨论程序。共和党议员们认为,这一改革案过于严苛,将会使美国的金融业失去竞争力,并让美国企业难以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最后伤害美国的竞争力。
美国民间的经济界也对这一提案有所保留,认为没有触及到对债券评级机构的规范。经济学界认为,类似穆迪(Moody’s)和标准普尔评等(Standard & Poor's)这样的评级机构,将高风险的抵押债券评成了AAA级,误导投资人,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最近也发表部落格文章,指称评级机构现在依赖向债券发行机构出售评级报告赚钱。因为利益冲突,穆迪和标普已经失去了公正性,这种制度亟需改革。
美国金融改革拉开序幕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人们已经看清华尔街的贪婪和金融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金融改革已势在必行。也许现在不是共和民主两党合作的最好时期;也许政府的监管部门证交会也有种种内部问题,导致工作没有效率;也许金融界需要改革的项目也千头万绪。但美国的民意却是金融改革成功的最佳后盾。美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民主制度。国家政策反映民意,正是民主制度最大的长处。现在藉由国会立法、证交会丑闻、高盛案等,美国的金融改革刚刚拉开序幕。一段时间之后,当一切尘埃落地,将看到金融改革的结果。由此产生的新的金融架构,将会关系到美国未来金融界乃至美国经济的稳定。这场改革成功与否,将是对各方智慧的考验,也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