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大陸部分城市開啟新一輪「樓市限購」調控,主要措施為增加房產購買限制條件。此外,中國央行(人民銀行)加急發文,敦促商業銀行控制房貸比、嚴控信貸。各界再次聚焦大陸樓市分化現象和所帶來的風險。
一、二線城市限購令加碼
中國大陸一線以及部分熱點二線城市從2016年10月開始,不斷推出樓市調控政策,導致一線城市周邊地區及部分熱點城市的樓市升溫。在此背景下,2017年又一輪房地產調控悄然開啟。3月份僅半個月內,多個城市出台限購或者限購升級措施。
限購令最嚴格的是北京3月17日發布的措施──認房又認貸,意思就是家庭名下有北京的房產、或者即使沒有房產只要有過房貸,那就在限購範圍;房屋總價在500萬以下的是普通住宅,購買第二套房要交60%首付;房屋總價在500萬以上的,購買第二套房要交80%首付;貸款年限只能25年以下。
此前3月1日,河北涿州市限購升級;2日,河北保定市淶水縣出台樓市限購政策;7日,河北張家口市崇禮區限購升級。
部分省份的熱點城市也收緊調控政策。2月28日,福建連江縣發布樓市調控意見;3月3日起,浙江杭州限購再升級、13日浙江嘉善限購加碼、15日江蘇南京限購升級。3月9日,江西南昌限購升級、安徽滁州出台調控政策;12日海南三亞、14日江西贛州限購升級。3月15日,山東青島市出台新規,限購升級。17日,石家莊、廣州、鄭州樓市限購升級。
央行嚴控住房信貸
瑞士銀行此前發布報告稱,2016年中國國內銀行對房地產的總放款值可能在54至72兆元人民幣,相當於銀行總資產的24%至31%。
今年2月28日,中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對房地產再次定調,並首提「完善一攬子政策組合」。會議指出,要緊緊把握「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深入研究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和基礎性制度安排。
據財新網3月21日報導,中國央行加急下發通知,明確要求銀行各分支機搆,要將住房信貸政策作為調控房地產「一攬子政策」的組成部分,合理搭配使用最低首付比例、貸款利率優惠幅度和最長貸款年限等住房信貸政策,並及時對轄區內住房信貸政策做出調整。一位央行官員表示,新增貸款占比要從45%下降到30%。
通知中並要求敦促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控制房貸比重和增速,防控信貸風險,以及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等。此外,要加大對首付資金來源和收入證明真實性審核。財新網表示,北京確實從多方面努力壓制新增貸款中個人房貸的占比。央行人士指,2016年特別是下半年,部分城市新增貸款中的80%是房貸。
行政干預市場「治標不治本」
中國房產市場的亂象紛呈,中國政府出台限購措施這並不出乎外界的預料。但以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雖然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卻存在「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外界認為,中國房價的非理性上漲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流動資本的大舉進入,特別是地方政府嚴格控制土地供應,是房價高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大陸資深房地產研究人士、原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曾表達對樓市限購令的不滿,稱其為「最爛的政策」。任志強表示,房價不漲是不可能的,「政府既想多賣地多拿錢,又不願意給百姓漲工資,還奢望百姓都買得起房,那簡直就是夢話。」
任志強認為限購政策終將產生許多後遺症,他形容:「心肌梗塞的時候,政府不是給你吃治心絞痛的藥,而是打封閉,認為你不疼就行了,至於死不死都沒關係。就好像現在的房價,只要不漲政府就滿足了,至於大家買得起買不起都與它無關。」
各界關注中國樓市風險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表示,房地產完全綁架了中國的經濟,也綁架了中國的金融業。中國的新增貸款基本上都是房地產貸款,這樣托起了中國經濟的虛假繁榮。中國房地產的確吹起了一個大大的泡沫,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中國的實體經濟可能幾乎全都崩潰。對房地產進行限購當然是一個治標之策,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降低實體企業稅收,方便實體企業融資,促進實體經濟轉型。
興業證券報告認為,為了化解金融風險等,當局將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庫存,但又不希望三、四線樓市呈現一、二線樓市的超級瘋狂狀態,因此會出台各種限購限貸措施。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雖然中國政府試圖通過政策措施令樓市降溫,但是住房按揭(抵押)貸款仍然在銀行貸款業務中占最大份額,反映出大陸樓市的快速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