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机,在有线电视系统里,从第49台到第55台,台湾民众拥有七个全年365天、全天候24小时播放的新闻频道。
在此天涯若比邻的全球化时代,对于视听大众来说,为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随时获得最新、最准确的电视新闻信息,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但自从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嘲讽,看现在的电视新闻,像在看YouTube、Facebook、PTT以及监视器画面的每日精选集。所谓的「三器新闻」指的正是由「网络浏览器」、「行车纪录器」和「街口监视器」所组成的电视新闻,而这类新闻正被视听大众控诉──「过于泛滥」。
其实,随着科技的演进,一般民众直到近六、七年来才能拥有随时摄录的能力,不仅能立即拍照、摄影,还能立即上传至社群网站。透过网络的传播特性,这些照片或画面产生广泛的影响力。网络有句名言:「有图有真相!」的确,很多时候,这些工具能还原事实,揭露小市民所遭遇的不公不义,甚至揭穿不为人知却影响公众权益的重大案件。
三器新闻,究竟是过于泛滥?还是帮助我们接近真实?让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这则新闻画面的来源是民众提供手机拍摄的影片。网络视频撷图
这则新闻画面的来源是脸书社团「爆料公社」。网络视频撷图
这则新闻画面的来源是YouTube网络视频。网络视频撷图
数字1:
电视新闻台「三器新闻」比重
《看》杂志编辑部在2016年10月底时,进行了两天的电视新闻观察(10月22日(周六)、10月24日(周一)),统计全台7家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台(壹电视、年代、东森、中天、民视、三立、TVBS)以及4家无线电视台(台视、中视、华视、公视),记录晚间新闻7点到8点时段的每一则新闻。
在这两天两小时的时段中,11家电视新闻台共播出509则新闻。经过逐一检视并登录其内容,只要其中的任一则新闻画面中,出现任何来自监视器、行车纪录器、民众拍摄画面、网络视频,或是来自脸书、PTT、推特、部落格、网文的内容,即属于「三器新闻」。统计后显示,在509则新闻中,我们观察到台湾电视新闻台采用「三器新闻」的比率高达43.42%(221则),而其它属于「非三器新闻」的比率占56.58%(288则),如表1所示。
其中较特别的是,公视新闻一枝独秀,是唯一「没有」采用三器新闻的新闻台;另一家表现突出的则是民视新闻台,43则新闻中只有2则三器新闻。
表1:11家电视新闻台「三器新闻比重」
数字2:
电视新闻台「低公共性新闻」比重
需注意的是,「三器新闻」的运用,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如果它运用在公共性强的新闻议题、重大的新闻案件,或是记者将之做为辅助、证据或是探究的起点,反而具有强大的威力。
因此,针对所有的新闻,我们也给予是否具有「公共性」的观察,并区分为「很强」、「强」、「普通」、「弱」、「很弱」五种等级,等级越强表示该则新闻越与大众切身相关、对多数民众影响大、越对新闻事件做完整脉络呈现、越有提供专家看法或相关资料、越对民众有教育意义;而等级越弱则代表对社会大众并无益处、报导内容缺乏议题性、缺乏完整性、缺乏记者的进一步探索追踪,甚至只是网络信息搜寻即可完成的新闻,或是新闻内容涉及广告利益(本标准乃参考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教授林照真2013年6月于《中华传播学刊》发表之〈为甚么聚合?有关台湾电视新闻转借新媒体讯息之现象分析与批判〉一文(pp.26~27)所订定)。在509则新闻中,我们观察到有127则属于「弱」或「很弱」的低公共性新闻,如表2。
表2:11家电视新闻台「低公共性新闻比重」
根据表1与表2,我们观察到221则「三器新闻」以及127则「低公共性新闻」,初步显现出不是所有「三器新闻」都必然是「低公共性新闻」。然而,从中也确实发现到,「三器新闻」多的电视台,「低公共性新闻」也有偏多的倾向。
根据表1,「三器新闻」最多的电视台,前五名依序为台视、华视、东森、中天、中视;而「低公共性新闻」最多的前五名,依序为东森、台视、中天、华视、中视,虽然排名略有不同,但前五名同样都是那五家。而两者的最后三名,排序也完全相同,分别是壹电视、民视、公视。显示两者间有高度一致性。
如果将「三器新闻比重」与「低公共性新闻比重」进行简单的比较,计算出的「相关系数」高达0.84,显示两者颇为一致的正相关性(统计学上的相关系数若落在0.7到1之间即被称为高度正相关)。因此,「三器新闻」多的电视台,「低公共性新闻」比重确实也较多。
数字3:
「三器新闻」与「非三器新闻」的公共性强度
由于即使存在相关性,也不完全代表「三器新闻」必然降低了新闻公共性。因此我们进一步区分「三器新闻」以及「非三器新闻」在公共性上以及在报导题材上的区别。
在表3中,我们将每一家电视台的「三器新闻」与「非三器新闻」区分开,并分别观察统计其公共性。结果呈现出一个极为一致的现象,亦即:所有电视台的新闻,「非三器新闻」中属于「高公共性新闻」的比重,全部远高于「三器新闻」中属于「高公共性新闻」的比重。
同样的,「三器新闻」中属于「低公共性新闻」的比重,也全部远高于「非三器新闻」中属于「低公共性新闻」的比重。其中只有东森新闻例外──代表其「非三器新闻」也常做出「低公共性」的新闻。此外,民视新闻因为「三器新闻」只有两则,因此难以分析比较;而公视由于没有「三器新闻」,所以也无从比较。
表3的数字可以确认一个事实:台湾的电视新闻台,在运用「三器新闻」时,较常使用在「不具公共性的新闻」上。
表3:11家电视新闻台在「三器新闻」与「非三器新闻」上的公共性强度分析
数字4:
「三器新闻」与「非三器新闻」的新闻类别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新闻的公共性,可以从新闻报导的内容类别来观察。我们以一般新闻分类做为基础(如:政治、社会、教育、影剧、财经、体育、民生、两岸、国际等),再加上实际观察的新闻内容增添分类(如:犯罪、情色、意外、灾难、商业营销置入、人情温暖、新奇趣味、网络素人等)。
每一则新闻,可能会同时符合好几个类别,例如年代新闻台10月22日的新闻「菜价飙不停揪因 『台北农产』人事斗争惹祸?」涉及农业的「产业财经」问题、台北农产人事斗争的「政治/政策」问题,以及「菜价飙涨」影响的「民生健康消费」问题。所以这一则新闻,我们同时会勾选这三个类别。
表4中,我们比较了288则「非三器新闻」与221则「三器新闻」涵盖的新闻类别。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在,「非三器新闻」中最高比例的新闻类别是政治/政策(31.25%)、民生健康消费(29.17%)、产业财经(19.44%);「三器新闻」则是几乎大半涉及社会(42.99%)、犯罪(20.81%)与车祸意外(10.86%)。
究其原因,正因为网络浏览器、行车纪录器和街口监视器能取得的素材,多半就容易偏向社会、犯罪、车祸意外;相对上,政经新闻本就不易仰赖「三器」取得画面与信息,以上结果因此也非属意外。
表4:11家电视新闻台在「三器新闻」与「非三器新闻」的新闻类别比较
数字5:
电视新闻记者亲临新闻现场的比重
一般认为的正规新闻报导是:出动记者亲临现场,对于关键的人、事、物进行第一手采访报导。然而,如果新闻台的政策考虑是:着眼于新闻的时数以及记者的时间都是有限制的,或是偏重成本、收视率因素,因此将新闻节目填充了多数的「三器新闻」,而非出动记者做第一手采访,那么新闻节目的内容将没有空间照顾真正符合公共性的议题,这类议题也将从社会大众的视界里偷偷溜走。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记录了该则新闻是否出动记者亲临新闻现场,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非三器新闻」出动记者采访的比例都高于「三器新闻」。这个结果,突显了我们对于目前电视新闻劣质化的忧心。
在此需补充说明的是:公视「非三器新闻」记者赴新闻现场采访比重远低于其它媒体,其原因在于公视大量使用外电的国际新闻所致,并非其新闻的公共性较低。
表5:电视新闻记者亲临新闻现场的比重
结语
根据我们短短两天的观察,其实就能理解「三器新闻」在台湾新闻台上充斥的严重性──问题不在于使用三器本身,而是大量运用它在不具公共性的议题上,与此同时就减低了新闻台播报真正具有公共性的议题的机会,也局限了大众的视野。
此外,由于「三器新闻」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犯罪、车祸意外等新闻,而此类新闻多半是「负面」的,媒体应该具有的「教化人心」或「导人向善」的功能,似乎也就随之每下愈况,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视听大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失望与不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