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还有机会说再见》(Before I Fall),剧情描述一名高中生珊曼莎与死党们在课后一场派对里与人发生冲突。匆匆驾车离开的她们,不料却发生一场严重车祸。隔天,珊曼莎从自己的卧室里醒来后,却发现时光不再前进,仍停留在车祸的那一日,不断重复。
不断重新过着那一天,在历经迷惘、愤怒、无奈之后,珊曼莎逐渐发现自己过去不曾了解的真相,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她明白了自己必须去拯救一位长期遭受她们霸凌的同学,而这位同学不是将自杀而亡,就是将死于她们车下。
改过与修正,找回那个善良而勇敢的自己,珊曼莎领悟了这是她必须承担的结果……
坠落之前
电影英文原名为"Before I fall"( 坠落之前),剧情从珊曼莎从睡梦中醒来开始,而她原以为车祸当日令人不堪回首的经历只是梦境。
是不是你也曾因坠落的梦而惊醒?坠落,那无可置疑的真实感,总令人在惊醒的瞬间恍如隔世,不知从何坠落,不知因何坠落,全无来由的……
是不是你也曾猜想过自己「坠落之前」的情况?
也许梦里的自己正在漫游天堂,却不小心失足坠落?又或许就像天蓬元帅一般,调戏了嫦娥,因而被一棍打落凡间?还是,这个「坠落」是隐藏在生命深处的记忆,来自当时被逐出伊甸园的片刻?
电影名为「坠落之前」,哀叹的或许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却一步一步地走向败坏,就像是人从美好的天堂坠落一般。回到坠落(车祸)之前吧,找回纯真、善良而勇敢的自己。
电影里,历史课堂上老师问着:「当事情被形容如『西西弗斯』(Sisyphus)时意谓着甚么?是一种徒劳无功?还是一种勇敢?」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连死神都敢戏弄的聪明人,以致被天神惩以推动巨石上山,而这巨石却会不断自动滚落回到原处。西西弗斯必须日日重复着这徒劳无功的一切,却又逃脱不得。
也就在今晚的车祸之后,珊曼莎的时光将不再往前推进,未来的每一天她都将在2月12日醒来,而这一天是「丘比特日」(Cupid Day),是属于爱神的日子。
基于对基督的信仰,「爱」成为西方坚实强大的文化传统。「爱」是救赎,「爱」是方向,电影在一开始就暗示了解答。然而,由于世俗对爱情的推崇,导致对《圣经》里「爱」的混淆:情有欢喜忧愁,而爱,更多的是在于付出与宽容。在掺杂了爱情的剧情设计中,观众必须细细分辨,才能从「爱情」中分辨出「爱」。
在此之前,先让我们温习一下《圣经》里关于「爱」的说明吧。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歌林多前书》13:5-8)
逃避与愤怒
当西西弗斯发现自己推上山的石头永远会自动滚落山底,当他明白这是一个永不能完成的任务时,猜想他第一个想法必然是以自己的机智设法逃离命运。珊曼莎正是如此!她设法让死党们不去派对现场,避开冲突,以逃脱接下来的那场车祸。
车祸起因于一位同学——朱丽叶,她总是画着线条尖锐且乌黑不成形的图画——一个阴郁扭曲的生命。在派对中,她们与朱丽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然后在各自离开的过程中,又在冥冥中遇上了这场车祸——她们撞上了朱丽叶,而失控的汽车就像滚落的石头一样的翻滚、腾空、坠落。
这一次,珊曼莎成功说服了死党们不去派对,成功避免了冲突与后来的车祸。但是命运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朱丽叶自杀了,她依然死了。
于是,珊曼莎再度苏醒于2月12日。
命运之不能逃脱。体认到这一点后,西西弗斯必然曾麻木地推动着巨石很长一段岁月……双眼无神的珊曼莎就这样麻木地一次次度过未来的2月12日。
从惩罚的角度看,「徒劳无功」和「毫无希望」才是众神给予的严厉。
无可奈何却又逃脱不得……然后,生命的怒火就将越燃越炽。
在一次的2月12日,珊曼莎积累的生命怒火已不可遏抑,她抹上浓重的黑色眼影,身着紧身黑色劲装,对父母出言不逊,与死党们决裂……
黑色是魔的形象,伤人的语句就是獠牙!生命失去了盼望,没有了忍耐与宽容的能力,就失去了「爱」。暴怒的生命,以放浪形骸、不顾一切的方式进行着生命的泄愤。那是生命魔性的爆发,是在撒旦的笑意里活着。
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Become who you are.),这张纸条挂在派对主办同学肯特的房间里,在不同的2月12日里不断出现,提醒着珊曼莎、提醒着观众。当珊曼莎第一次看见它,这字句像是一道灵光冲击了她,虽然她一时仍不能意会。
神不曾离去,在貌似无从逃脱的悲惨命运里,一直点醒着祂的子民,寻找回到上帝之路,脱离撒旦的领域。
以放浪形骸泄愤的珊曼莎,与男友做起「害羞之事」后,崩溃痛哭地走到肯特的卧房里,然后发现这位自己儿时曾仗义解救了的同学,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无怨、无求。
或许因为感受到肯特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暴怒泄愤后再度醒来的珊曼莎决定未来要尽力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不只是对她自己,也是对他人有意义的一天。
或许我们并不需用神的教义来说服他人,我们只需要按照神的要求去做,然后,就可以唤醒她神性的那面。
「成为你自己」,在东方也有类似观念,道家讲「返本归真」,佛家也谈「本来面目」:原来的你就是美好的,只是不自觉中沾染了尘埃,「变坏」了。
珊曼莎逐渐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争取认同,维持友谊,她没有去意识死党们的作为,她不再坚持在真理与正义的选择上,甚至还随波逐流!她明白了自己「变坏」的过程。
即便珊曼莎处在愤怒之中,那仍是一种生命力量的表现。而朱丽叶却因遭受霸凌歧视,长期积累的阴郁一点一滴地抽干了她的生命力,她连「活下去」的重量都已无法承担。当珊曼莎震撼地发现这一点时,她明白了自己必须纠正这长期以来的错误与结果。
英雄与勇气
英雄总是与勇敢连结。三年级的肯特因父亲去世而哭泣,当珊曼莎挺身怒斥嘲笑肯特的同学后,肯特感动地对勇敢的珊曼莎说:「你是我的英雄。」(You are my hero.)
为不义而挺身而出,那是一种勇敢;然而,珊曼莎还可以有另一种勇敢。在西西弗斯眼见巨石再度滚落下山,在他无论命运如何,仍直视命运,承担一切的回程里,原本「徒劳无功」的惩罚,就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所击碎。
英雄不能缺乏勇气,但弱女子如珊曼莎却可能超越西西弗斯。因为最大的勇气是面对自己,正如周处除三害一样,那才是具英雄气概的非凡勇者!
最后一次的邱比特日,珊曼莎不再迷惘、恐惧、愤怒地醒来,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变坏」导致的结果,她必须拯救朱丽叶。了悟自己该做的,清晨,她在微笑里起床。她肯定并鼓励妹妹保持本来的美好;感激地给父母拥抱,感激地看着清晨里冷冽的清新……在熟悉的剧本里,她微笑地等待着下一个剧情的展开,并且配合演出。
生命也许会故作坚强,也许因保护自我而进行攻击,也许会漠视、也许会说谎……那只是生命种种扭曲的现象之一。珊曼莎并不因此而批判着她的死党们,她依然欣赏着她们的美德,并鼓舞着改正的可能。「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如果你爱这个人,这个生命,那么重要的不一定是指出她的错误,而是,用你的方法让她(们)能够松开那个扭曲,平复到原来生命的质朴。
▲Fotolia
关于爱
甚么样的人值得在丘比特日获得一株绝美的粉红玫瑰?
当肯特在邱比特日精挑细选一朵绝美的粉红玫瑰送给珊曼莎,那是因为爱情?或许也是因为她是三年级时曾拯救他的英雄。
「这不是妳。」当愤怒的珊曼莎在课堂上对老师出言不逊,肯特传了这张纸条给她。并不是批判,肯特是在提醒她,守护着她的良善。
能够摒弃自己的错误回到原来美好的自己,这绝对是勇者的表征,但又有甚么比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更英雄的事迹呢?所以,当珊曼莎对肯特也说出「你是我的英雄」时,那饶富深意。
珊曼莎与肯特的爱情极其短暂,然而,愿意无条件去守护一个人的美好,免于她的坠落,那却是更纯粹的「爱」了。
在最后一次的邱比特日里,珊曼莎也送给肯特一朵玫瑰,那,不只是爱情。那也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真正的「爱」的礼赞。
当珊曼莎飞奔追逐朱丽叶而去,放下了这短暂的爱情,飞奔向她明知的生命终点,那恐怕也是出自于「爱」。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义无反顾地牺牲。这见诸于父母之于子女,见诸于爱情,见诸于为家、国英勇牺牲的故事里。
所以,珊曼莎死了,朱丽叶活了下来。
在生命之海里航行,电影暗示着,神的指引与点化会一直存在,只要我们愿意在生活中去警醒地发觉,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就可能找回原本纯真良善而宽容的自己。珊曼莎的灵魂在最后说:「这就是(生命)意义之所在。」
那时,或许我们就将再度熟悉天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