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琅琊榜》 遥想明朝冤臣袁崇焕

Fotolia
第197期
艾艾子

历史上,名将被「诬以谋反」的例子很多。中国电视剧《琅琊榜》演活了英雄复仇的故事,被复仇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当今圣上。男主角林殊(后化名梅长苏),历经九死一生,吃尽苦头,隐姓埋名,终于为自己的赤焰军洗刷冤屈,他扶持靖王登基,自己却领军去护国,着实令人佩服。
现实上,为大将者如岳飞,便身受「莫须有」的奇冤。之后的宋孝宗为岳飞洗刷冤屈,总算是沉冤得雪。更为不幸的是明朝镇守东北的名将袁崇焕。他被「诬以谋反」不说,最后被凌迟处死,总共被凌迟了3,543刀,恐怕是破了人类被凌迟的世界纪录。

根据《明史》记载,袁崇焕被凌迟的那一天,路边聚集了近万人,这些人是来吃袁崇焕的肉。刽子手一刀刀割下肉,每一片都遭到民众哄抢,然后被人生生吃下。到法场时,袁崇焕「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这实在是太惨了,何以至此呢?

袁督师崛起

袁崇焕是一个书生,熟读诗书。当了多年的举人,考了多次的进士都落榜了。不过,他胸有大志,只认为是未逢时遇主而已,反而利用赴考途中,四处游历。万历四十七年,他中了进士。

他的一首诗〈下第〉说出了他的心情:「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这首诗用了「八千」、「三十」两个数字,其实南宋名将岳飞也用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有意自比于岳飞,不过他们征讨女真人的经过,以及被构陷的奇冤,竟是如此相似。
天启二年正月,他被破格起用,担任兵部职方主事,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国防部某单位的文职主官。当时明朝决定守山海关,袁崇焕却单骑出城,观察关内关外。来后,他发出豪语:「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一夫当关 清人难犯

熹宗继位后,每天忙于作木工。明朝竟把持在一个流氓出身的宦官──魏忠贤手上。朝政虽糜烂,但是边关得人,满清对明朝还是客气的。明朝的态度是退,不是战。袁崇焕不得势的情况,满清人也看在眼里。

经过数年,大清已兵健马肥,兵员达十三万。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挥军攻宁远。明朝主帅高第早已决定弃城,袁崇焕知道,自己只有兵员一万,不得增援,螳臂如何挡车?

袁崇焕决定死战!他把母亲与妻子接到城中来,决心与诚意是他最大的力量。这一战,袁崇焕打破众人的眼镜,守住宁远城。这一仗,提振了明朝的士气,不过清军主力却丝毫未损。努尔哈赤大败后不久便死了!继位者却是同样精明的皇太极。

女真人的索求纯粹是经济性的,他们只希望能保有所占有关外苦寒之地,希望明朝给予承认。他们自愿比明朝低一级,议和的条件只是交换他们需要的物事。

熹宗崩,崇祯皇帝继位。明清步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清朝和议之声不断,袁崇焕也主张一边和议,一边在边关筑城、屯田,拉长国防纵深,强化防御。

袁崇焕赞成和议,是因为他对大清知之甚详,知彼知己,为国设谋。可是一谈到和议,人们往往便避开,似乎和议便等于投降、等于叛国,这顶大帽子,除了袁督师愿意顶住,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去承受呢?那么攻打无力、和谈不成,只能不降、不和、不战,保持漠然,不去面对。

袁崇焕是儒将,风度比外交官都好。他一边打仗,一边和敌人书信往返,寻求最大利益。当初宁远血战,双方死伤无数,努尔哈赤退去后,袁遣使,修书一封至努尔哈赤。这就是中国文士的古风,努尔哈赤,乃至皇太极不仅是震慑于袁督师之用兵,更心折于他的气度。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将,岂是朝中不明边防、不知兵事的官员所能了解于一二的?


▲Fotolia

 

君臣的矛盾

可笑的是,明廷对满清是忌惮的,但态度却是高傲的。皇太极致信袁崇焕求和,照例重申大清之七大恨,信中说,明朝官员到辽东时,自以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欺压弱小部落,他说用兵的理由是:「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此时,崇祯皇帝对这个关外大敌根本不予承认、不予理会。

一开始,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两人处于蜜月期。袁崇焕向崇祯提出三项基本策略,循序渐进,以克竟全功。他上疏还表示,希望皇帝全力信任、支持,不要听信朝臣的妒忌之言。皇帝自然满口答应,还给他蟒袍、玉带与银币,前二者袁崇焕以尚未建功,辞而不受。

崇祯皇帝能够当上明朝的亡国之君,绝非偶然。他自私、固执、妒忌、狠辣、小气、无能、缺乏心胸与见识。最要命的是,他不相信自己的臣子。

崇祯皇帝内心真正的假想敌或许不是大清,而是袁崇焕。在压制袁崇焕这一点上,崇祯和皇太极的战线竟是统一的。明朝的君臣矛盾,已成为一个结构上的败因。
袁督师的处境,本就是崇祯的处境,弄到崇祯杀他,只能说是私怨。私怨之下,国难反倒是次要的。皇帝的妒忌下,国家的安危先摆在一边了。对皇帝而言,亡国是遥远的,可是眼前让自己难受的朝臣却是真实的,袁崇焕是崇祯迫在眼前的敌人。

所谓「叛逆」、「擅杀毛文龙」、「擅主和议」只是借口,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杀了袁崇焕的法律只有一条:「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这场荒缪剧来自人性的弱点,妒忌、猜疑与残忍。

事实上,袁崇焕主张议和时,群臣皆曰不可,这是犯大忌讳的。等到袁死后,崇祯皇帝私底下,却打算实行袁生前所主张的议和策略。不过为时已晚了。
如果袁崇焕能再忍一忍,也许局势就不至于恶化。例如,他杀毛文龙时,可奏明后再说,皇帝必然不会心怀怨恨;例如,他向皇帝要钱,也可忠心委婉,那么好讲大道理的皇帝,或许就愿意妥协。

可是,袁崇焕就是那种硬干的个性,他文采、武功、韬略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唯一缺少的,是修炼,是道家、佛家的出世境界。于是袁崇焕本事越大、越忠心、越为社稷着想,便越凸显出皇帝的无能。功高震主,袁崇焕又不急流勇退,下场也就可想而知。

他一到边关,部队面临的是欠饷。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没给钱怎么打仗呢?明朝财政本来富厚,自从贪财聚敛的神宗皇帝搜刮全国财富以充实「内库」(皇帝的私人财产),明朝百姓越来越穷,连军费都积欠不发。

明朝在边关行屯田,自给自足。不过,军费庞大是事实,欠饷不发闹兵变也是事实。可是,崇祯的性格本来就小气,此时国家没钱,他就更斤斤计较了。

他一方面再加税,另一方面以高道德标准要求,希望将士效法唐朝张巡死守雎阳城时,宁以捕雀、捕鼠充饥的死守精神,镇守边关。

这时,国库虽虚,内库却实。袁崇焕眼见欠饷为患,兵变时起,便向皇帝要求以内库支应,发出军饷。当时百官众口一词,都赞成拿出内帑,因为国库实在没钱了。

崇祯皇帝固执的个性凸显出来了,他不认为他应该给钱,而是袁崇焕应该待下如父子,那么属下必定会怀德而不忍叛。

当一个领导者要有大忍之心,能舍,能容。他的肚量必须得大。如果崇祯能忍一忍,放手交给袁崇焕,明朝的边防便不至溃决。如果他能舍得内库的私人钱财,甚至减少赋税,把财政搞到万历初年时的情境,大清必惧其声威,自来臣服。

崇祯皇帝在位17年,换了50个宰相,14个国防部长。他眼见北京即将失守,还在案上写下「文臣人人可杀」,他对臣子的恨,可见一斑。

袁崇焕被凌迟,被误解。他没机会向明朝要公道,因为几年后明朝便灭亡了。崇祯也自杀了!不过历史却有定评。

袁督师也该安息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台商泣血天安門
天安門,明清兩代的皇城正門,代表的是天子所在的權力中心。如今,城門上高懸毛澤東畫像,天安門成了中共高壓統治的象徵。 2007年起,…
汽笛聲中麵茶香
早年台灣物資相當缺乏的年代,許多家庭買不起零嘴,偶爾會炒麵茶讓孩子解饞。麵茶以熱開水沖泡後立即香氣四溢,一旁等待的孩子早已垂涎三尺,…
「吃到飽」的典範移轉
不知是否巧合,上期提到「吃到飽文化」,之後便陸續有幾位朋友和我談到這個話題。這是個有趣且發人深省的話題。 無所不在的吃到飽文化 在台灣,…
執行有溫度的對話 「聊天機器人」創造高效互動
▲學習型臉書社群「讓狂人飛」創辦人洪璿岳早在2016年開始研究並運用聊天機器人。吳長益攝影   你對「聊天機器人」(Chatbot)…
新政府不可陷入「途徑依賴」
人們常很難改掉已長期採用但不恰當的做事方法或態度,其原因可能是習慣、惰性、不願認錯、無知,或者是固有觀念難改等等因素。…
為公還是為私? 我們與惡的距離
公視3月底推出的社會寫實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很大迴響,我十分喜歡每集開始的鋪陳,片頭利用「品味新聞台」臉書(FB)專頁的特效鏡頭,…
企業充電站
用數據說話 資料科學家談職業經歷     本系列主題是「未來職業世代」,邀請不同行業的工作者,分享工作實戰經驗,…
溫情滿人間
1.    淡水警察請失業男用餐 男感動落淚新北市員警賴欽文3月15日在淡水執行勤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