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学期到来,在中国,这群生于90年代后的「90后」学生,90%以上是独生子女。和「80后」的大学生相比,「90后」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理念、思维方式和消费习惯。这一群中国新世代,在开学来临,和过去的开学季有甚么不同?
家长「护驾」千里送行
在此开学季,主角本应是「学生」,然而家长们「喧宾夺主」的势头却越来越明显。
庞大的新生「亲友团」依然是大学校园迎新时节的一道风景。家长「鞍前马后」,「大学」新生未必领情,但家长对孩子考上大学的喜悦和爱,让他们仍难止住陪送的脚步。
根据《三秦都市报》报导,各高校「新生接待棚」前咨询的新大学生络绎不绝,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引下,他们顺利前往专门接待新生的校车前。许多新生周围,「护驾」的家长扛着大包小包,而新生手里只拿着很轻的行李。「有啥辛苦的,大老爷们扛这点东西嘛,呵呵!关键是女儿劲太小,拿不下这么多东西,所以我和她妈就送她来了,安顿好我们才放心啊!」来自河北邢台农村的朱先生肩上扛着大编织袋如此说道,手里还提着一个看上去很重的行李包。
《潇湘晨报》报导,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1992年出生的小强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湖南大学报到。「孩子没出过远门,不送他来不放心。」小强的父亲说。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有父母宠着。现在要出门上大学了,家长们总不放心,忙里忙外。这几天,学生宿舍里爬上爬下、铺床擦椅的多是家长。「你们这里哪有洗衣房?」校园路上,来自北方的张女士向周围学生打听。张女士说自己之所以还留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陪孩子适应环境,现在,孩子对气候、食物都有些不习惯。「他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做过最重的活,大概是在学校里打扫卫生。」张先生说。在西京学院长安校区,很多山西、河南、甘肃等外省车牌的车停在该学校停车场。这些车辆都是送孩子来报名的外地家长停在这里的。
不过,今年也有一位特别的父亲骑车3,500公里送子进京求学。据亚心网讯,孩子考上北京联合大学,父亲陪孩子骑自行车到北京报到。这对父子是新疆哈密人,8月29日,他们终于赶到北京,历时24天,行程近3,500公里。「一路走来,大的困难有上百次,小的困难我都记不得了,但最终我们克服了困难。」丁亿德这样表述。丁亿德说,24天的骑行,共花4,000多元,如果坐火车约1,000多元,但在骑行的过程中,孩子收获很多,磨练了孩子的意志,增进了父子的感情。
学生比「行头」家长犯愁
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费的「90后」,除了是被父母宠爱的一群,在消费上也更加大胆,在开学之际,自然也成为商家的消费诉求主力。
孩子开学,焦虑的却是家长。孩子列万元开学清单,家长自嘲开学即抢钱,「我儿子马上上初一,昨天给我开了张新学期要买东西的清单,全部加起来竟然要一万多元!」
中国新闻网8月30号刊登题为〈新生开学花2万置行头,大学生奢侈消费引发争议〉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篇新闻中写到湖南一些大一新生,除学杂费外,入学的装备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约合台币9.5万元)。很多学生都有笔记本计算机、相机、港版的苹果手机等等。新闻中特意提到了一个叫「芊芊」的女生,她的入学装备是5,000元(笔记本计算机)+3,100元(手机)+2,900元(衣服、鞋子、包包)+2,100元(化妆品、护肤品)=13,100元。此花费,也是她父母亲二个月工资的总和。
郑州的刘女士则带着孩子采购文具,她说:「每年秋季开学时,孩子的书包、文具盒都要换新的,就连开学第一天穿的衣服也要崭新的。」刘女士抱怨说,现在有很多文具做得太奢华,价位太高,有的削笔筒竟然卖到三、四十元,一个文具盒要五十多元,一个品牌书包要一、二百元。一位家长正在给女儿选购一款标价五千多元的iPhone手机。该家长说,女儿考上了市区一所著名的高中,因此特意来给她换部高级手机作为开学奖励。市民陈先生的孩子新学期该读高二了,开学前夕,陈先生打算为孩子买台计算机,方便他查找数据;孩子又提议买一部MP4作为学习之余的放松。陈先生认为「合情合理」。据了解,不少家长由于不忍心看孩子的「装备」比别人差,见人家的子女手机、计算机都配全了,尽管经济上感觉吃不消,还是「咬咬牙买了」。
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希望子女出人头地本属自然。但在一胎化下的中国,加重了家长过度宠爱子女的现象,可能会造成另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