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沙在绵延16公里的海岸弯成一道道弧线,环绕着碧蓝的海水;海浪一波波轻柔地卷进沙滩。在海岸边嘻闹的孩童,不畏艳阳互相喷溅,玩得那么快乐……
「来通霄玩通宵」是苗栗县通霄镇公所近年发展观光的口号,今日于艳阳高照的正午前往通霄精盐场和白沙屯,体验夏日出游的炽烈热情。
难得造访通霄,小镇的古朴风情尽在眼前。沿着西滨快速道路,不用经过市区,就可到达精盐场。通霄是台湾主要的海盐产地,临海的精盐场抽取海水后,滤去悬浮杂质,以离子交换膜电透析制盐法制成食用盐。除了持续生产食用盐、研发生技产品外,逐渐转型为观光休闲区的精盐场,试图让这个传统产业更加多元富有活力。
入口处「盐宗」的雕像伫立,诉说着制盐、卖盐的悠久历史。《中国盐政史》记载,世界的盐业莫先于中国,夙沙氏煮海为盐号称盐宗;徽州卖盐致富的商贾众多,明清之际以财力雄厚闻名。
制盐场温泉池泡脚聊天
抵达制盐场正值中午时分,烈日当头仍有不少游客坐在「海洋温泉水泡脚池」旁浸足聊天。把制盐的排放水导入石头砌成的人工蜿蜒小溪,水中饱含电解质又具养生功能,水温高达46度,游人在树荫下卷起裤管,耗磨时间,不啻是消闲的好去处。
一座平交道将制盐场分成两个区域,火车来回驶经,让少见火车的孩子惊喜不己。我们循着参观路线,在制盐场里来回穿梭。厂房墙上处处写着重视工作安全的标语,米色的平房低矮而方正,让人看到制盐工厂的严肃与密集劳力。正当被高照的艳阳晒得头昏脑胀,我遇到几位驾驶着推高机的工人,装备齐全、面无表情地在烈日下打卡上班,日复一日。他们指引我们来到「盐山」,此处曾有许多游人不远千里而来。
堆积如山的盐,竟意外成为新奇有趣的风景,甚至婚纱照的纯白色背景,应该是制盐场原先难以想象的。展售中心的小姐提醒我们,盐山今已暂停开放,往昔团体可申请解说,深入理解盐在此千变万化的风貌。
白沙绵延海浪轻柔
制盐场傍着海岸,离开后我们向白沙屯前行。一路上,满山遍野的相思树是早一辈采烧木炭的痕迹。经过香火鼎盛的地方信仰中心──拱天宫,我们在蜿蜒小巷穿梭,海天一线的景色突然开阔了视野。
东倚山、西临海的白沙屯,是风与沙的故乡。每当吹起东北季风,海风挟带海沙吹向村庄,在海边日积月累成一座座沙丘,白沙屯因而得名。白色的沙在绵延16公里的海岸弯成一道道弧线,环绕着碧蓝的海水;海浪一波波轻柔地卷进沙滩,天候极佳的今日,连海洋都显得格外温柔。伫立白沙屯海湾,景致极佳,将燠热一扫而空。
白色风车风情万种
沿着海滨自行车道,可将白沙屯的美景尽收眼底。最壮观的莫过于耸立在沙滩上的白色风车群,风车沿海岸线排列,扇叶缓慢地随风转动,风情万种。我抬头望,高耸入云的风车群,从每一处探出头来,为这个古朴自然的小镇增添几许浪漫。风车群组成的好望角,是通霄新兴的观光景点,远眺近看的景色各不相同。白沙上错落的白色风车,旋转着蓝天白云,成为此次通霄行最难忘的记忆。
站在白沙屯的一侧远望,一座座风车把我的视野牵引得那么远:那方的钓客携带简便的钓具,充满希望甩出钓竿,寄望无垠大海的赐与;在海岸边嘻闹的孩童,不畏艳阳互相喷溅,玩得那么快乐。
采集鲜蚵捡拾贝壳
新月形的海湾旁,我们见到许多人蹲聚在此,原来这里的夏季盛产野生石蚵。每当傍晚退潮时分,不少当地人与游人,提着水桶卷起裤管到此采集鲜蚵。衬着海风,在潮间带上采蚵踏浪、捡拾贝壳,玩着寻宝游戏,乐趣无穷。
沙滩上整齐排列的塑料管竹筏吸引目光,是渔产富饶却受地理限制的白沙屯渔民长期的捕捞方式;好几位渔民正在保养竹筏,准备下回的出航。
近年来,白沙屯地区正视当地文化特色,与自然资源结合发展,小镇除保有传统的淳厚风俗外,多样的风貌,更让我期待着下回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