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娱乐游戏种类繁多,尤其是具有声光效果的电玩游戏,往往令人沉迷而无法自拔。而古代没有电子设备,也没有精密复杂的游戏机,简单的几块木头却富含深意,而且变化十足,甚至流行到现在。
说起中国古代的益智游戏,除了棋盘类或牌类游戏外,七巧板、鲁班锁、华容道、九连环等也是相当有名的益智玩具。其中以七巧板与鲁班锁最具代表性,到底这些玩具具备甚么样的学问?它们的背后又承载甚么样的历史呢?
七巧板益智游戏流行国内外
相信有不少人玩过变化无穷的七巧板,现在不少开发儿童智力的玩具,就是以七巧板的概念制作的。七巧板的构造,是将一个正方形切割成七块几何平板,包括两个大三角、一个中三角、两个小三角、一个正方形和一片平行四边形。游玩者必须想办法以这七块板子排列出指定的图形,如器物、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
关于七巧板的历史,《冷泸杂记》中有简单的记载:「宋黄伯思燕几圃,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俨征蝶几冈,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式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之。」
七巧板最早源于宋朝,当时并不是轻巧的玩具,而是七张桌子。宋人黄伯思为了能够在筵席上招待不同数量的客人,订做了六至七张长方形小桌,并创造了几种图形来排列这些桌子,他称这种家具为「燕几」。
到了明代,戈汕著作的《蝶几谱》中,记载了一套由十三张小桌合成的家具,一共以七个三角形、六个梯形组成,其中三角形与梯形又各有三种尺寸与样式,因为排列的形状与蝶翼相似,因此称为「蝶几」。后来的七巧板玩具,就是将蝶几的概念简化,由十三块减为七块,并作成小型板状的玩具。
清代嘉庆年间,桑下客著作的《七巧图合壁》是最早关于七巧板玩具的书籍,里头记载了七巧板的基本形状及各种排列的图案。这本益智书后来在民间造成流行,不只是一般百姓,连文人、富商、皇室也相当喜爱这个游戏。因此七巧板的材质也相当多变,有纸板、木材、金属,甚至还有以象牙制成;除了作为玩具,更是一项收藏品。当时在广州的外贸店也有贩卖精致的七巧板,这项益智游戏也跟着外国商人流传至欧美国家,同样造成流行。
鲁班锁玩具具中国建筑木榫的技术
鲁班乃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奇巧器械的代表人物,鲁班锁便是以其人为名,表现此物的精巧神奇。鲁班锁游戏是将三到六根条棍穿插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立体的十字型。组合成功的鲁班锁会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体,除非用正确的拆卸法,否则不会散开,是相当神奇的科学玩具。
这个玩具的概念即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木榫的技术。鲁班锁每根条棍在不同的位置雕刻凹槽,当它们穿插组合在一起时,整体结构是实心的。将所有条棍组合好后,再将一根称为「锁棍」的完整条棍插进结构中,便可使其稳定不散。
大部分的鲁班锁玩具是以六根条棍组成,并且在条棍上刻着「礼、乐、射、御、书、数」,象征着「六艺」,因此又名「六子联芳」,饶富深意。另外还有延伸为球形结构的「桂花子球」,也是运用同样的原理制作。而制作鲁班锁的素材除了木头之外,还有竹子、象牙、黄铜等材料。
鲁班锁的由来难以考证,有人认为,鲁班锁其实是一种实用工具的结构,例如妇女使用的绕线架,或筷篓、置物架等家具,便是以其概念结构制成。古代的木工师父也会教授学徒制作鲁班锁,藉以练习制作榫头的功夫。
不论是七巧板或鲁班锁,拆开来都只是简单的木块,相拼之后却是千变万化、复杂深奥,除了可以消遣时间、训练脑力,同时也包含了建筑学与数学,展现着古人的智慧。
已经习惯电子娱乐的现代人,不妨放下声光刺激,让眼睛与耳朵休息一会儿,用巧手与慧心,重温一下这些古老却深奥的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