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壮大的第三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于5月10日结束。由于双方心中都清楚对方可能提供甚么,因此尽管议题广泛,仅经济对话就包含人民币汇率、保护知识产权、投资环境、金融市场改革等诸项磋商多年的老题目,还包含一块其实已成「鸡肋」的人权议题。但整个谈判过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柯林顿引用的中国成语),双方「在战略轨道上达成48项具体结果,在经济轨道上则列出经济合作全面框架的20项共识」。仔细算下来,这次对话共达成了除人权、人民币汇率和知识产权之外的大部分经济领域的合作意向。
美国舆论对这次战略对话的结果并不满意,但中国官媒则予以积极评价。
经济议题上,北京「多收了三五斗」
据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这一轮经济对话中的重点囊括三个方面:对中国正在进行中的成长模式转变予以鼓励;敦促中国在其国内以至世界各地为与中国公司竞争的美国公司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还有就是进一步参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这三方面议题听起来只有一项落到实处,即美国进一步参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这是因为自2005年以来,美国的大银行成为中国金融系统为期三年的「战略投资者」,在中国股市上狠捞了一票之后在合同期满后及时撤出,所以一直认为只要将时机掌控得当,在中国还可以再捞一票。
中美各有所得的是「构建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体系」。中国得到的这块肥肉看起来要大一些,即美国同意放松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管制,并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迅速全面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得到的则是中国承诺,在政府采购方面,各层政府部门不再对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产品采取优惠措施,以让美国企业在中国能够获得公平竞争机会,这方面中国棋高一招。美国为了防止关键技术外流,从来对高科技产品出品加以限制;中国方面是从前年开始,故意新设门坎,比如不久前刚公布了一项新的投资目录,把一大串行业划归为美国公司不能投资的类别,并再次修改了投资审查批准的程序,准许中国公司可以提出建议,禁止外国竞争者收购。中国政府用这种方式逼迫美国跨国公司回国游说,以让美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管制。
美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品的限制,似乎可以当成美国鼓励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因为只要有可能,善于剽窃的中国厂商立刻会将到手的产品尽量复制。
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口惠而实不至
至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那些以制造业与高科技为主要业务的美国公司,则在为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严重侵犯而很苦恼。多年以来,中美两国官员一直在讨论有关盗版计算机软件、盗版音乐和电影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知识产权协会顾问施莱辛格表示,盗版问题影响到美国公司的利润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盗版计算机软件问题给美国公司每年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损失。尽管早在2004年中国就做出承诺要遏制盗版软件,但中国使用的盗版软件的价值从2004年的3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76亿美元。最让美国痛苦的是,中国不仅复制计算机软件并在国内销售,而且还向国外和在网上销售。通过中国的销售管道,中国正在成为各式各样盗版知识产权产品的主要来源。中国盗版软件问题损伤的不只是美国软件公司。软件是许多行业的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投入,中国各行各业的大量企业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软件,而美国公司必须花钱购买这些软件。这样的竞争很不公平。
美中安全经济审议委员会委员杰弗瑞‧菲德勒(Jeffery Fiedler)质疑,美国公司撒大笔金钱投资,在中国创造百万的就业机会,将失业率留在美国,结果却被中国窃取技术,产品也被盗版,这样的决策其实是养虎为患。
尽管如此,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美国在这次战略会谈中一无所获。
会谈结果符合美国各方预测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对这种承诺并不乐观。在本轮会谈前夕他曾说过,尽管北京一再保证要改善在中国的外国公司的条件,但很少落实承诺。近年来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不断增加,「但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在中国的美国公司经常被整个关掉,要不就被迫放弃专利权,以作为在中国营运的条件。这种机会的不平等,严重阻碍了美中商务关系的改善。」顺便说一句,中国出于惯性思维,以及对自己统战海外华人的本领高度自信,每逢有海外华人在美国做了州长或高官,就觉得是「自己人」当了家,必然心向北京。骆家辉就任美商务部长之职时,中国官媒曾为之大大欢呼。但骆家辉似乎明白自己做的是美国的官员而非中国的外派大员。
《纽约时报》曾于战略会谈前的5月7日发表社论,题目是〈跟中国交涉〉。社论说,国会动辄威胁要采取惩罚性立法措施只能引发两败俱伤的贸易战,但美国应该敦促中国做出改进。可以提醒北京,改革符合中国自己的利益。并认为美国还有两项法宝,如允许中国来美投资,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可以用来约束中国。
不过,这两项法宝这次都已经使用,中国如果还不守信用,美国手中还有甚么牌可打?这才是美国下一步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