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渔民团结的力量,为地方尽心尽力。
如今,他依然为传承地方文化努力,希望故乡会更好。
「旗鱼阵」曾风光于1960、70年代,成员最多时高达六、七十人,它见证了南方澳的渔业发展史,是南方澳人共同的记忆。
渔友会化干戈为玉帛
1930年代,南方澳渔业发展已十分繁盛。每年东北季风吹起时,旗鱼就会出现,许多来自日本的大型镖鱼船队会在九月至翌年四月旗鱼汛期届临前,涌入南方澳渔港准备镖旗鱼。到了1960年代,南方澳渔业进入黄金时期,各种渔业兴盛。
老渔民陈顺德是南方澳庙会阵头「旗鱼阵」的发起人之一。旗鱼是高经济价值的鱼类,陈顺德犹记当年镖鱼盛况。「先发现旗鱼的人可以优先镖射」是同行间的不成文规定。然而,有时渔民会坚持自己先发现,因而引发抢镖纠纷。陈顺德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化干戈为玉帛,渔民们能和睦相处。
过了旗鱼汛期,海域现有的鱼类成为渔民的经济来源。除了镖旗鱼,陈顺德大部份以捕捞马加鱼为主。后来他成立了「小船马加队」,以捕钓马加鱼的小型渔船渔民为主要成员。后来为了联络渔民感情,促进地方和协,更扩大组织为各种渔船组成的「渔友会」。
边跑边跳、嘿咻嘿咻,旗鱼阵一炮而红
因着当时南方澳渔业的蓬勃发展,各种鱼产丰收,陈顺德的经济基础日渐稳固。行有余力,他希望能为地方做些事……
妈祖是南方澳居民虔诚的信仰,一年一度的诞辰庙会更是地方上的盛事,庙宇会延聘外地的「阵头」来共襄盛举,热闹游境。1965年,「渔友会」成员于中元普渡吃猪公宴闲聊之际,觉得聘请外来的「阵头」开销太大,不如渔民们自己组成「旗鱼阵」,既省钱又有趣,更可藉助信仰的力量凝聚渔民团结互助的精神。
首先请铁匠用铁片制成一条旗鱼及一条鲨鱼模型,作为「阵头」的道具,再召集船长们训练「扛旗鱼」的动作,印象中日本渔民于祭典时「抬神轿」的表演方式,成为「旗鱼阵」成员「出阵头」时模仿的范例。
「庙会前一个星期,我就得开始筹备,不能出海了。刚开始时没有经费,筹备的费用都是由我负责,后来居民们会赠送红包,经费也就有了着落。」陈顺德准备好锣鼓、表演的制服,砍伐竹子当旗竿、做旗子,送给队员每人一条毛巾与一双日本人称为「Topi」的工作鞋。
一切就绪后,数十位「旗鱼阵」队员穿上表演的制服、绑上头巾、脚穿「Topi」工作鞋,在妈祖诞辰庙会时第一次风光上街。有人敲锣打鼓;有人拿着扇子开道指挥;有人扛着旗鱼模型,随着指挥者前进后退、忽左忽右、边跑边跳,街头巷尾精采演出。
队员「嘿咻、嘿咻」的吆喝声,整齐划一、洪亮有力。「旗鱼阵」首次「出阵头」旋即造成轰动,鞭炮声、喝采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好不热闹。花了约半天时间,「旗鱼阵」游境结束,陈顺德为大家准备庆功宴。队员们聚餐时和乐融融,海上怨气一笔勾销。「希望能帮助渔民们化干戈为玉帛。」陈顺德终于一偿夙愿。
旗鱼阵走入校园,传承地方文化
近十几年来,南方澳居民因为社会型态改变,已不再保有于妈祖诞辰时大肆宴客的习俗。「旗鱼阵」随着居民习俗的改变,且在成员大多年事已高、年轻渔民时间难以配合的情况下,渐趋式微。
陈顺德将当年「旗鱼阵」队员表演的旗鱼模型,重新彩绘后,存放在南安国中渔史文物室中,作为南方澳地方文史教学之用。
数年前,南安国中成立「旗鱼阵」,传承地方文化。南安国小目前也在筹备成立「旗鱼阵」,陈顺德表示:「南安国小校长希望我到学校指导学生表演。能为故乡文化的传承尽点心力,我感到十分光荣。」
「旗鱼阵」传承的不只是地方文化,同时更诉说着一个团结互助的故事与精神。望着陈顺德脸上漫着的笑容,我如斯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