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固醇俗称美国仙丹,不论是肌肉酸痛、鼻子过敏、气喘、免疫疾病、肾脏病或是原因不明的病痛,只要服用或施打类固醇,症状马上得到缓解,非常神奇。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病因并未根除,日后还会发作,到时只好继续施打类固醇,而且剂量越来越重,最后不但病没治好,还引发各种并发症。
所以,类固醇不能乱用已是童叟皆知的常识。滥用类固醇的结果,轻者得到「月亮脸」,重者因丧失基本免疫功能而百病发作,进入病危状态。
经济如人体
低利率如类固醇
我们的经济就好像人体一样,健康时活力十足,但偶尔也会生病,必须休养生息或对症下药,然后靠自体的力量慢慢复原。一般说来,经济景气时,政府担心景气过热,于是采取「紧缩措施」;而经济不景气时,则担心失业与衰退,于是采取「宽松措施」。
所谓的宽松或紧缩措施,五花八门,无法在此一一详述,但简单说,就是钞票多印一些或少印一些,另外加上降息或升息。尤其是利率的调整,早已成为政府惯用的工具。一般的经济状况,只要好好运用这项工具,问题似乎都可迎刃而解;但有些极端状况,就算把利率降到零,并大量印钞票,也无法解决。这时,如果还一味坚持低利率,把它当美国仙丹来使用,就有待商榷了。
低利率问题多多
可能引发资产泡沫
低利率会有甚么问题呢?
首先受害的是退休机制。十多年前,当利率还有4%到5%时,婴儿潮世代令人称羡,因为他们可以靠一笔退休金「快乐荣退」。但自从911之后,美国把利率快速调降,甚至于接近零利率,他们的人生就变黑白了。美国如此,台湾也如此。我许多婴儿潮世代的朋友都苦不堪言,因为一千万元一年的孳息不到二十万,要如何过日子?这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已进入中老年,经济又不景气,企业可不会养他们一辈子。
那么,他们不是有保险吗?很不幸,这时保险公司也不保险了,因为问题更大。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向保户收取保费去投资孳息,以支付日后的理赔金。当市场利率接近零时,如果不去寻找高报酬的投资,就没有足够的收益来履行未来的理赔责任。但高报酬的投资必然存在高风险,巨额亏损的出现,只是迟早的问题。这就是有名的「利差损」问题。
日本最早实施零利率,在1997到2000年之间便发生日产生命、东邦生命和第百生命等七家寿险公司相继倒闭事件。台湾目前的状况也不乐观,虽然各寿险公司纷纷增资以改善体质,但利差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利差损是流量问题,好比一个人受伤失血,如果不止血,光吃补品是没用的。
最后就是低利率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利率接近零时,钱不能保值,越放越薄,所以一定要做更积极的投资。但是当实体经济不景气时,资金苦无去路,最后很可能就疯狂投入金钱游戏,形成资产泡沫,尤其是不动产。而不动产泡沫一旦形成,政府就陷入两难困境。如果不适时紧缩,调高利率,泡沫便持续扩大,终将破灭;如果调高利率,又怕立刻把泡沫戳破。房地产泡沫是系统性风险,一旦破灭,除了投资客活该亏损之外,放款的金融机构也会受到严重波及,甚至引发金融风暴。
类固醇使用过量
台湾恐爆发严重后遗症
难怪现任的行政院长陈冲曾经在2010年5月担任金管会主委时说:「低利率是台湾最大的风险,金融管不好会亡国。」虽然他在事后澄清这话不是和央行唱反调,但大家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央行也在陈冲这番发言之后,连续五次升息,到2011年7月总计调高了0.625个百分点。这波升息曾引起「打房说」的疑虑,央行于同年9月以「景气已出现下滑风险,加上通膨压力减轻」为由,停止紧缩。
看起来,低利率这个经济类固醇在台湾已经用到一个程度了,让经济体的其他部位纷纷发出警讯,若再继续施用,不但没甚么效果,恐怕还有可能爆发严重后遗症。
我们无意去预测未来的利率走势,更不是对央行的利率政策说三道四,而是说,我们的类固醇经济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了,接下来只有靠经济体本身的力量去调节、去复原。而台湾本来就是活力十足的经济体,我相信绝对不会因为断了低利率这个类固醇就没有复苏希望。
更重要的是,中产阶级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基础,让他们的储蓄有合理孳息,是很重要的安定力量。刻意压低利率或是零利率,会让他们失去经济安全感而心生恐慌,再怎么说,日子久了都会出问题的。
作者简介:林茂昌为台湾知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多本重量级财经著作,如葛林斯班的回忆录《我们的新世界》、畅销书《黑天鹅效应》、《师父》、《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债时代》等。台大经济系毕业赴美取得美国西北大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后,曾任职于《牛顿杂志》、花旗银行、美商保富管理顾问公司、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台证证券衍生性商品部、投资本部副总经理、台证期货总经理、期货商公会理事。自2004年即财务独立从事价值投资。2011年出版第一本着作《我的职业是股东》,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