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观光局举办「2012台湾十大观光小城PK」活动,每个城镇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向游客宣传、拉票,为的就是争取优质观光景点的地位,达到吸引游客的效果。
而万事达卡公司(MasterCard Worldwide)也于日前针对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IMF)、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等单位的数据,公布2012年「全球最佳旅游城市」。英国伦敦被选为第1名,台北市则一如去年稳坐第20名。消息一出,让许多台湾人感到与有荣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旅游风气相当盛行。不论是国内或国外,各种型态的旅游皆有。旅行,成为许多人新的生活重心,也形成一股庞大的商机,让一些经济条件处于弱势的地区,藉由成为旅游景点或是发展观光而一举翻身,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然而景点的爆红、旅游水平不足的游客,加上只想透过观光发大财的业者或政府单位等,使得旅游逐渐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最大的环境杀手。游客爬上神木大呼小叫、赏花民众攀折樱花树优雅合影等,凡此种种失控的行为,让人不禁摇头大叹:观光,真的对在地环境、民众有帮助吗?
绿色旅行+责任旅行=永续旅行
因为缺乏完善的规划,走访热门观光景点逐渐和破坏当地文化生态画上等号,引起部分人士的不满或抵制。为了破除这类负面色彩,加上近年来绿色、有机消费意识逐渐抬头,许多旅游业者开始追求更具环保形象的经营策略。
于是,所谓的「生态旅游」、「永续旅行」、「绿色旅游」等名词陆续出炉,这些类似的名词总是让人混淆。事实上,不同的名词都是在表达对地球更友善的旅行方式,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其中,「永续旅行」观念近年来也在国际间渐渐兴起,成为近十年持续受到关注的议题。所谓的「永续旅行」(Sustainable Travel),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在旅行时设法降低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冲击,并同时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它近似于我们所熟知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加上对于旅游地区负有责任感的「责任旅行」(Responsible Travel),不仅止于推动地球环境保护,更强调旅人对于旅游地的社会文化保存与地方经济的支持,反应了永续(sustainability)的三个基本元素──地球环境、社会人文与经济利益三者间的平衡(参见附表)。
「永续旅行并非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是制式化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态度,只要你离开家里,移动到其他地方,你就是一个旅人,而你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示永续旅行。」台湾永续旅行协会理事长陈盈洁解释道:「就算只是带个环保杯到其他地方买饮料,都是永续旅行的一环!」
原本看似单纯的休闲旅行,原来,也可以成为一种态度的展现。
永续旅行小档案
提供/ 台湾永续旅行协会、整理/ 赖宛琳
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的解释,永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包括下列重要特色:
着重知识分享──旅客不仅想认识他们造访的旅游所在地,期待获得深刻的旅行经验,也希望帮助造访的地点能保留他们的特色;当地居民则了解到他们平日的生活方式或熟悉的文化、生态环境,原来也能吸引外来游客的造访。
支持地方,保持文化、景观或生态的完整性──游客在旅行期间会支持能保留当地文化或生态的观光旅游服务业者,藉由这些观光旅游活动带来的收入,能帮助地方小区了解并重视自己特有的文化及环境资产。
帮助当地居民──观光旅游业者尽可能聘雇并训练当地居民来提供旅游服务,也尽可能透过购买当地食材、物资以及使用地方服务来帮助地区经济发展。
保育天然资源──有环保意识的游客会选择那些愿意尽力减少对环境造成冲击的旅游业者;如减少污染、废弃物、能源耗用、用水、环境化学物以及不必要的夜间照明。
尊重地方传统及文化──游客懂得入境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礼节,并且至少学习地方语言说谢谢、对不起等礼貌性用语。对于有不同文化或期待的外地游客,当地居民也学会如何应对。
不会过度消费观光产品──旅游景点的保护者事先已考虑到伴随成长所带来的压力,因此会适度设限、运用管理技巧,防止观光活动过度后造成的景观或文化破坏。旅游业者也共同合作保育当地生物与其天然栖息地,以及文化遗址、风景、地方文化。
重质而非重量──小区评估旅游业是否成功,不应只以观光客人数作为唯一的指标,而更应该加入游客的停留天数、在当地的旅游消费以及旅游经验的质量等项目,作为推动成效之评量标准。
很棒的旅行经验──对旅行经验感到满意的游客会将在旅游期间学习到的新知识带回家,也会鼓励朋友到当地去旅行、享受同样的旅游经验,如此才能为该地区持续带来更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