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埔里短短三年已經風靡各地的紙教堂,結合早已發展生態保育有成的桃米社區,致力推動地方觀光。
以保育生態為目的
早在紙教堂尚未座落前,於夜涼如水之際漫步桃米社區,側耳傾聽蛙鳴,就有機會遇見台灣三分之二種類的青蛙、多種鳥類、豆娘與蜻蜓,生態資源豐富。
桃米地區百年前是居民挑運米往返魚池與埔里的中繼站,區內山林遍布,蜿蜒的桃米坑溪、種瓜坑溪及大小支流川流其間,帶來生生不息的自然樣貌。然而,歷經九二一災難,社區重新向自然與土地學習,以保育生態為目的,發展桃米生態村的共同遠景於焉形成。
精緻舒適的自然空間
紙教堂於台灣重生,如今成為桃米社區的新地標,吸引各地遊人前往。生態園區規劃成為愛與互助的空間,陳列在園區內的戒指狀雕塑品是一盞燈,也是兩個人連著手圈起來的圓,象徵著只要互助包容,就能匯聚光與熱,攜手跨越浩劫。
園區多處鋪上碎石,植滿楓香、假儉草、馬櫻丹等景觀植被,打造精緻舒適的自然空間;占地面積不大卻在每一處用心,長條木椅下的鮮豔群花、咖啡椅旁的低矮灌木、貼滿彩色磁磚的照明燈,都讓人開心忘返。
充滿特色的各種建築
園區內除紙教堂,尚有幾座具有特色的建築──紙鋪,由當年置放紙管的貨櫃改裝而成,身在紙重鎮的埔里更顯意義;以紙做成的各種文化產品,足以顛覆我們對紙的想像。
「Maahapet瑪夏佛輕食區」是一幢被水域包圍的建築,以台灣常見的C型鋼為主結構,卻把鋼彎成各種形狀,讓「彎曲的鋼」與「成為建築的紙」形成有趣的對比。
瑪夏佛為巴宰族語,有互相友愛、協力之意。具有特色的木製建築「LOVING複合式空間」同樣佇立水上,四周的水域種滿睡蓮,如今正值炎夏,水面被荷葉堆疊覆蓋,即將盛開的蓮花更引來遊人驚嘆,不忘在蓮葉間取景合照。
白天夜晚各有風情
紙教堂在白天夜晚各自美麗,各有風情。白日與朗清的藍天相伴,漸層的綠在溼地、樹木與山林間展現,讓園區充滿活力;夜幕洗淨燠熱,點亮了紙教堂最乾淨單純的色澤,和質樸平凡的建築空間,是綠地裡最溫暖的光明。
這座看似平凡的橢圓型建築實則相當不凡,其以58根紙管作為主結構,符合了新世紀的環保概念與游牧精神,拆卸、移動與重建都相當方便,廣場前將成為表演中心,有展覽、農民市集之用。值得一提的是,紙教堂的所在地是埔里的塗丁芳老先生,在「耕者有其田」後放領而來,他交代兒子此地不能賣,但可以捐作公共之用,因而成就了這座紙教堂的依山傍水。
面積不大的園區,卻有充滿特色的建築與修整良好的自然環境。走在園內,因為悉心照料,每株植物的生命似能在你面前跳躍,迫不及待延展枝幹並綻放色彩,樹上精心製作的識別牌,以童稚的口吻說出植物的心聲,充分展現桃米生態村保育環境的始終目標。
積極面對並走出地震的災後傷痛,紙教堂作為傷痕紀念碑,在日本阪神淡路地震後,一直扮演地方集會祈願的場所,成為精神的標的物,帶來重建的希望與勇氣;移植到南投後,不但聯繫起兩地的共同經歷,也為地方注入新的力量。來紙教堂踏踏青、憑弔記憶,再提起勇氣繼續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