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看

埔里紙教堂 為地方注入新力量

埔里紙教堂 為地方注入新力量
華燈初上的紙教堂,多了幾分嫻靜與溫暖。
曾漢東
第88期
曾允盈
紙教堂在白天夜晚各自美麗,各有風情。白日園區充滿活力;夜幕洗淨燠熱,點亮了紙教堂最乾淨單純的色澤,和質樸平凡的建築空間,是綠地裡最溫暖的光明。

落地埔里短短三年已經風靡各地的紙教堂,結合早已發展生態保育有成的桃米社區,致力推動地方觀光。

以保育生態為目的

早在紙教堂尚未座落前,於夜涼如水之際漫步桃米社區,側耳傾聽蛙鳴,就有機會遇見台灣三分之二種類的青蛙、多種鳥類、豆娘與蜻蜓,生態資源豐富。

桃米地區百年前是居民挑運米往返魚池與埔里的中繼站,區內山林遍布,蜿蜒的桃米坑溪、種瓜坑溪及大小支流川流其間,帶來生生不息的自然樣貌。然而,歷經九二一災難,社區重新向自然與土地學習,以保育生態為目的,發展桃米生態村的共同遠景於焉形成。

精緻舒適的自然空間

紙教堂於台灣重生,如今成為桃米社區的新地標,吸引各地遊人前往。生態園區規劃成為愛與互助的空間,陳列在園區內的戒指狀雕塑品是一盞燈,也是兩個人連著手圈起來的圓,象徵著只要互助包容,就能匯聚光與熱,攜手跨越浩劫。

園區多處鋪上碎石,植滿楓香、假儉草、馬櫻丹等景觀植被,打造精緻舒適的自然空間;占地面積不大卻在每一處用心,長條木椅下的鮮豔群花、咖啡椅旁的低矮灌木、貼滿彩色磁磚的照明燈,都讓人開心忘返。

充滿特色的各種建築

園區內除紙教堂,尚有幾座具有特色的建築──紙鋪,由當年置放紙管的貨櫃改裝而成,身在紙重鎮的埔里更顯意義;以紙做成的各種文化產品,足以顛覆我們對紙的想像。

「Maahapet瑪夏佛輕食區」是一幢被水域包圍的建築,以台灣常見的C型鋼為主結構,卻把鋼彎成各種形狀,讓「彎曲的鋼」與「成為建築的紙」形成有趣的對比。

瑪夏佛為巴宰族語,有互相友愛、協力之意。具有特色的木製建築「LOVING複合式空間」同樣佇立水上,四周的水域種滿睡蓮,如今正值炎夏,水面被荷葉堆疊覆蓋,即將盛開的蓮花更引來遊人驚嘆,不忘在蓮葉間取景合照。

白天夜晚各有風情

紙教堂在白天夜晚各自美麗,各有風情。白日與朗清的藍天相伴,漸層的綠在溼地、樹木與山林間展現,讓園區充滿活力;夜幕洗淨燠熱,點亮了紙教堂最乾淨單純的色澤,和質樸平凡的建築空間,是綠地裡最溫暖的光明。

這座看似平凡的橢圓型建築實則相當不凡,其以58根紙管作為主結構,符合了新世紀的環保概念與游牧精神,拆卸、移動與重建都相當方便,廣場前將成為表演中心,有展覽、農民市集之用。值得一提的是,紙教堂的所在地是埔里的塗丁芳老先生,在「耕者有其田」後放領而來,他交代兒子此地不能賣,但可以捐作公共之用,因而成就了這座紙教堂的依山傍水。

面積不大的園區,卻有充滿特色的建築與修整良好的自然環境。走在園內,因為悉心照料,每株植物的生命似能在你面前跳躍,迫不及待延展枝幹並綻放色彩,樹上精心製作的識別牌,以童稚的口吻說出植物的心聲,充分展現桃米生態村保育環境的始終目標。

積極面對並走出地震的災後傷痛,紙教堂作為傷痕紀念碑,在日本阪神淡路地震後,一直扮演地方集會祈願的場所,成為精神的標的物,帶來重建的希望與勇氣;移植到南投後,不但聯繫起兩地的共同經歷,也為地方注入新的力量。來紙教堂踏踏青、憑弔記憶,再提起勇氣繼續往前走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來自紐約的華人藝術瑰寶
中華文化淵遠留長,有超越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然而,歷朝歷代的璀璨文化今日已不復見。令人驚奇的是,就在幾年前,…
開著餐車上路! 「有趣市集」挑戰台灣餐飲創意
你有沒有發現,無論在景點或街邊,夜市或市集,甚至任何可能聚集人潮的空地,都有越來越多行動餐車。餐車因為創業門檻低、工時有彈性等原因,…
點餐、送餐AI化 「拍檔科技」打造智慧餐飲體驗
在AI教父黃仁勳的助攻下,台灣AI科技的量能成為國際焦點,而其應用也逐漸在各領域深化,除了一般人熟悉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以外,…
美國留學簽證 4大誤區、8大法寶
美國一直是外國學生的留學首選地。據美國國家教育研究所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留學生在美國受教育,人數高達50萬人,其中中國學生的比例超過15…
興隆毛巾 浴火高飛的台灣鳳凰
開車行駛在國道一號高速公路,由北往南越過濁水溪來到雲林縣時,路旁出現斗大的T壩──縣長蘇治芬高高在上強力推薦雲林縣台灣製毛巾。…
拒絕敗犬 自己嫁給自己!?
「老天爺!這個女生要自己嫁給自己耶!」同事的一聲驚呼劃破辦公室的寧靜,大夥兒趕緊互傳新聞連結,先睹為快。 故事的主角叫陳薇伊,…
門市+線上訂閱優格,「馬修嚴選」打造OMO通路
從一家街邊店到16家直營門市、3家百貨公司櫃位,成立於2010年的「馬修嚴選」,已然是台灣精品優格的領頭羊。隨著2020年COVID-…
一個時代的紀念 南張北溥〈松崖高逸〉拍出788萬台幣
▲張大千〈黃山松雲〉,設色紙本,40.5x180公分,1952年。圖片提供:蘇富比拍賣   今年蘇富比秋拍,張大千作品依然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