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公司的手續,以及公司成立後的財會、稅務,是很多創業者的惡夢。如果有簡易的工具將這些行政手續化繁為簡,企業創辦人就可以更專注於業務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營收。成立於2017年的「Simpany」(心朋科技),結合「simple」與「company」,提供業主一站式「簡單開公司」的專業服務。創辦人林端容表示,Simpany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數位化工具,不僅滿足客戶多元的需求,同時也突破Simpany自身服務量能的侷限,創造多贏的局面。
▲Simpany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數位化工具,滿足客戶多元的需求。
「設立線上辦」》簡化創業者開公司流程
不少創業者設立小規模公司前,都有諸多疑問,很多人因而選擇由事務所代辦。Simpany則推出「設立線上辦」服務,透過網頁引導,帶著客戶完成所有步驟,過程中也會提醒客戶該注意的細節。
▲Simpany「設立線上辦」的服務,簡化了公司成立的流程。
除了協助微型企業的設立,Simpany還提供後續的記帳、稅務等服務,過程中透過各種線上化工具,諸如:手開發票小幫手、租金扣繳計算機、執行業務所得扣繳計算機、雲端帳簿、勞健保計算機等,讓繁瑣複雜的計算工作,透過輸入資料便能自動產出數據,協助企業簡化事務流程及提高準確度。
林端容表示,設立公司有很多「眉角」,創辦人通常不會注意到,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她舉例:設立公司要先查詢名稱並填寫營業項目,雖然營業項目沒有數量限制,但Simpany會建議落在10至30個上下較為恰當,因為項目過多或涵蓋類型太廣,可能不利於銀行開戶、投資人或合作方對業務專業度的評估等。此外,最好以公司的「主要經營」且「擴大書審稅率較低」的項目優先排序,因為主要經營項目的類別,會影響全年度營利所得需要繳納的稅金。
▲Simpany電子發票工具,減少輸入錯誤以及寄送發票的麻煩。
創業不踩雷》研發財會、稅務系統工具避雷
公司完成設立後,往往創辦人就開始投入服務或銷售。林端容指出,很多創業者對於財務與稅務沒有基礎概念,不知道自己已經踩到營業稅起徵點的門檻,或是不知道自己已達開立發票的標準。
「所有可能會踩到的雷,我們全部放在「設立線上辦」系統統一做說明,並考慮業主沒有注意到、但其實後面會有影響的事情。」林端容笑著說,其實這些服務很多都來自自己創業過程中的經驗,她歸納出一些「雷區」提醒業主注意:
雷一:忽略營業稅起徵點
不同業別營業稅起徵點有所不同,財政部公告顯示,2025年1月1日開始,買賣業等銷售貨物業別,「小規模營業人營業稅起徵點」調高至每月銷售額新台幣10萬元;「裝潢業等銷售勞務業別起徵點」則調高至每月銷售額5萬元。
雷二:忽略開立統一發票門檻
至於開立統一發票,林端容舉例,一些網拍賣家,營業額已經超過每個月20萬,達到開立統一發票的標準卻沒有開,而目前稽查漏稅的管道很多元,很容易就會被抓漏稅。她補充說明,在台灣銷售商品的平台,當國稅局要求提供資料時就必須提供,而達到一定程度的賣家會被要求補稅。如果賣家商品淨利不高,一旦補稅很可能就做白工了。
▲透過薪資小幫手,公司老闆可以很輕鬆算出員工薪資與勞健保級距的費用。
雷三:忘了「營業稅」
林端容表示,很多人不會注意稅務相關資訊,銷售商品以成本或同業價為依據抓訂價,卻沒有算到營業稅。她提醒,台灣的商品價格是含稅價,訂價應該加上營業稅稅金。
雷四:算錯人事成本
人事成本也隱藏細節。一個4萬塊的員工,因為公司還需負擔勞健保、勞退等,實際成本大約在4萬8或4萬9左右。
雷五:各類型行政作業錯誤
發票開錯的機率很高,如:統編寫錯、抬頭寫錯、稅額算錯、大寫數字不會寫,或是忘了進項發票沒有扣抵到等,諸多行政作業都很耗費人力、時間。
針對上述雷區,Simpany開發出各類型的工具輔助客戶,例如「勞健保計算機小工具」,輸入薪資後,便會顯示勞健保級距,並計算出公司負擔、個人負擔、勞退等數據,以便雇主聘僱人員時參考。在發票方面,則是透過串接財政部資料,系統自動蒐集公司資料,省下資料輸入的人力與時間,並降低出錯率。林端容表示,Simpany的各項小工具,為客戶省下85%的開立發票行政作業、90%的發票整理時間,以及75%的薪資發放作業。
她指出,台灣有上百萬家的微型企業,市面上卻很少有針對這些企業開發的軟體。這些五人以下的公司,普遍面臨「無專業財務人員、軟體須符合台灣稅務規範、創業者時間有限、行政手續人工出錯率高」等痛點。Simpany針對這些需求,逐年研發系統工具,最終希望能將輸入的所有資料,包括:電子發票、薪資、勞動所得、租金扣繳、所得扣繳、營業稅計算、稅務計算、勞健保計算等林林總總的項目,彙整成該公司的雲端帳簿,達到「不用記帳就已經記帳」的目的。
▲Simpany創辦人林端容。
創業評估》五方面思考開設「行號」或「公司」
林端容表示,創業前與創業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很難面面俱到,尤其是有些人的技能不明確、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時,就會迷茫。因此,對於想要創業卻還不知道往哪個方向的人,她建議可從思考自己對社會「可以幫上什麼忙」開始。至於已經知道自己的定位,只是不知從何著手的人,她建議可以從「個人所得、行業風險、營業地區、營業額形態及長期規劃」五個方面思考,選擇開設「行號」或「公司」。
▲林端容表示,可以從五個方面考量是設立公司還是行號。
所謂「行號」,是依《商業登記法》以營利為目的的「獨資」或「合夥」企業,如:工作室、企業社、工程行、實業社、工作室、餐廳、工作坊等都是行號。而「公司」則是依《公司法》成立「有限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
1.個人所得
林端容首先建議,要開公司還是行號,負責人的所得高低是一個評判基準。林端容說明,「公司」的「所得」是繳「營利事業所得稅」,跟個人的連結是透過「股利」,股利可以選擇發放、不發放、部分發放,所以對於高所得人士,比較間接、有彈性調整的空間。「行號」目前沒有營利事業所得稅,所得會直接計入負責人、合夥人的「營利所得」課個人綜合所得稅。因此所得高的人,就比較適合開設公司。
2.行業風險
行業風險高低,也是判斷基準之一。行號是無限責任,亦即負責人對行號的債務,負有無限清償的責任,一旦經營失敗,必須用個人財產來清償債務;公司則是有限責任,股東對於公司的責任,以其出資額為限,所以當公司破產時,股東不需要用個人資產來償還公司的債務。
林端容舉例說明:旅遊業或是活動策劃,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危險,就屬於行業風險高;如果是設計、提供文字的創作者,涉及的頂多是版權爭議,只要沒有抄襲,服務過程中最多是客戶不滿意,可折價給他,風險不高,設立行號也還可以。因此林端容總結:風險高的用公司,風險低的用行號。
3.營業地區
行號限定在單一縣市,只要在地方政府辦理商業登記即可,設立的程序相對簡單,手續不若公司設立繁瑣,且設立成本相對較低,適合初期資金有限的創業者。公司則涵蓋所有縣市,如果未來已有擴張業務到其他縣市的規劃,設立公司有利拓展。不過,設立公司的初始費用與管理成本相對較高,且公司除了繳納營利事業所得稅,股東還要繳納綜合所得稅,會有雙重課稅的問題。
4.營業額形態
營業額是不是暴衝型也是考量點之一。林端容舉例,網拍可能一個爆品營業額就突然飆高,這類型就不太適合申請行號;如果是服務類型,例如設計通常是比較緩慢的成長,很難一下子接到一個上千萬元的案子,這類型營業狀態設立行號也無不可。
5.長期規劃
創業要考慮長期規劃,未來如果有貸款、申請政府補助或擴張規模的需求,資本額就不建議設得太低,因為往往貸款額度會以資本額為限。而行號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個人或銀行貸款,無法透過股權吸引投資者,也無法發行股票,遇到業務拓展需求時,融資途徑相對受限。
▲成立迄今,Simpany從2人發展到60幾人的團隊規模,且在2021年榮獲「臺北市亮點企業獎」。
提高行動力》不要把門檻想得太高
由於創業很需要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行動力,因此林端容認為很多創業者會把門檻想得太高,很容易陷入「想得很完整才推出,且害怕失敗的心魔」,讓自己覺得距離很遙遠,還要更多的準備才可以啟動創業。但事實上可以拆到一個最小的點,先進行測試。
她建議,不妨先利用社群開粉專提供服務,用最低成本的方式直接嘗試,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靈感,就會知道這條路可不可行、有沒有商業發展的機會、有沒有這樣的市場需求。此外,嘗試的過程中也可能吸引到有意合作的夥伴。
林端容表示,Simpany本身的發展也是如此,所有的小工具都是在觀察到使用者的需求後逐漸發展、日益成熟。比如研發「手開發票小幫手」,是為了解決客戶手開發票錯誤的問題;「勞報小幫手」的出發點,則是為了避免外包人員所得試算錯誤,以及讓公司在1月份所得申報時,方便提列作為公司的費用進行申報。
成立迄今,Simpany從2人發展到60幾人的團隊規模,且在2021年榮獲「臺北市亮點企業獎」。林端容以自身經驗鼓勵有心創業的人從小處開始嘗試,轉換不同的創業方式。她形容,不斷地「嘗試」,就叫做「還沒成功而已」。換言之,只要努力不懈,終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