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台灣的生育季節性

Fotolia
第144期
樊家忠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我曾經在先前的專欄文章〈生育數量的未解之謎〉介紹過生育的季節性,並強調這個季節性各國不同,而且人口學家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充分解釋各國季節性生成的原因。到底是文化、習俗、信仰等因素重要呢?還是氣候、社會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比較重要?研究者目前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日治時代的在台日本人

日治時代的在台日本人提供了我們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這主要因為當時來台的日本移民跟台灣人通婚的數量非常有限,所以那時在台灣出生的日本小孩,幾乎都是日人父母所生的(註1)。這使得日本移民的新生兒季節性變成一個絕佳的觀察點,可以去驗證日本移民的生育季節性是否會因移民到台灣這個新環境而改變。如果日本移民的生育季節性保持跟當時日本本土的季節性一樣,這顯示文化因素具有關鍵性的效果。反之,如果日本移民的季節性跟台灣本土的季節性趨近,這就暗示了生活環境才是生育季節性的驅力。

當然,第三種可能性也存在,那就是日本移民的生育季節性獨樹一幟,既不保持日本本土的慣性,也沒有趨向台灣的季節性。這種情況如果出現,那就是日本移民自身的特殊性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圖一:1919年至1940年台日的生育季節性。

 

日人移民的生育季節性趨同台灣

筆者驗證的結果可以用圖一來說明。圖中的綠線是日本本土的生育週期,其特色是有兩個高峰,分別是在1月與3月。這個「雙峰」(bimodality)其實是戰前日本生育季節性的特色,在其他國家很少見。藍線是台灣人的生育季節性,屬於一個「單峰」的週期,高點在1月,但9月到12月屬於一個高原期。很明顯地,兩群人的生育週期不同,這讓我們的研究可以順利進行。

圖一中的紅線顯示的是在台日本人的生育週期(註2)。同樣明顯地,除了1月跟12月之外,紅線非常接近藍線;而且,紅線呈現出單峰的週期,其高點在1月,這也跟台灣的週期類似,3月雖然有一點跳升,但情況並不明顯。這表示日本移民的生育季節性趨同於台灣的季節性,也就是說影響生育季節性的主要因素應該是生活環境,而不是文化傳統。

 

圖二:1919年至1940年台日的結婚季節性。

 

不過,日人移民的婚姻季節性卻趨同日本

一個跟生育季節性有關的議題是,「婚姻」也呈現出很強的季節性。因此我們也可以探討一下在台日本人的婚姻季節性是否也跟生育一樣,會跟台灣本土的季節性趨同。

圖二顯示,在台日人(紅線)的婚姻季節性比台灣與日本都來得平緩,但顯然其週期的高點在3月,這比較接近日本的週期(綠線)。而台灣人可能是受到了「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這種習俗的影響,結婚的高峰則發生在每年的1月(藍線)。然而,1月卻是日人移民結婚週期的一個相對低點。

所以,日治時代在台日本人的生育季節性趨同台灣,但結婚季節性則相對接近日本本土。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氣候、社會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對於生育季節性的影響較大;而文化、習俗等傳統因素對於結婚的季節性影響較大。

 

圖三:1921年至1940年台灣生育季節性變化趨勢。

 

生育季節性非常穩定

我也同時檢測了日治時代台灣人生育季節性是否逐年改變。圖三則顯示了從1921年到1940年,每五年的生育季節性變化趨勢。很明顯地,在這二十年之間的變化很有限。這一點跟其他國家的研究近似,例如美國的經濟學家Jeffrey Miron和David Lam發現,英國的生育季節性從18世紀以來也只經歷了些微的改變。

更進一步的資料顯示,在戰後初期50年代時,同樣的生育季節性同樣保持著。但隨著一百多萬軍民從中國進入台灣之後,這個多年不變的生育季節性則開始有了一些變化。要確認這些變化是如何造成的,是否跟「外省人」與「本省人」通婚有關,則需要更多資料的確認。

 

註1: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通婚數量統計可能有低估的情形,因為部分通婚的夫婦不願正式註冊。但這應該不會影響我的研究。這一方面是因為不願註冊的通婚案件應該也很有限,另一方面是這些沒有正式註冊的夫婦所生的小孩可能也不會正式註冊,因此比較不會被記入正式的出生統計。

註2:為了讓不同族群的生育季節性可以比較,每個月的生育數量都經過標準化。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邂逅
  曾經看過一本原住民部落紀實書籍,深受吸引。樂水,這個山水相伴、靜待探索的宜蘭美麗村落,在幾年後的一個初秋,我拜訪了她。 樂水村由碼崙、…
不堪成「怨士」 中科院院士聯名「網開一面」
5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技「三會」上,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稱,他們不反對中國政府屏蔽國外網際網路,但懇求對科研學者網開一面,…
歐洲能源危機 恐變政治危機
俄烏戰爭延燒,西方各國持續加大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使得歐洲能源危機不斷升級,宛若已逼近能源業的「雷曼時刻」。 北溪天然氣管道(North…
大媒體小故事
15. 後繼有力   「業務部的最近大概很操吧?」 「唉呀,這沒甚麼吧!偶爾也要讓他們感受一下我們的辛苦!」 幾個東科的夜線記者下班時,…
金融海嘯10週年 中國將步入後塵?
在全球金融海嘯屆滿10週年前夕,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 Rogoff)警告,…
報紙「開天窗」 中媒無言的抗議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第7日,即傳統上祭悼死者的「頭七」來臨之際,中共中宣部再下禁令,要求「報導迅速降溫,除正面報導和權威部門發布的動態消息外,…
波特教授到底有沒有支持ECFA?
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到台灣來,有些報導稱:「波特說ECFA是台灣唯一的選項。」馬總統因此拿著這句話宣傳說:「…
陳傑豪 翻轉功典資訊攀上高峰
一個16歲赴美就學、35歲回台的青年才俊,僅僅花了10個月的時間就讓一間業績持平、苦撐12年的本土企業大翻轉,於2011年打敗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