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觀點

走出虛擬人生

走出虛擬人生
Getty Images
第114期
劉惠宜

年節與家人拜訪親戚。一進門,叔叔嬸嬸立刻起身至門口迎接。大家寒暄時,我看到客廳裡坐著堂弟一家四口,除了堂弟盯著iPhone,其他人手一台iPad。堂弟略微抬起頭微笑一秒鐘,其他人對我們這些站在門口,至少有點血緣關係的一行人置若罔聞。

「就是愛玩電腦啦!」叔叔帶點歉意地說。

豪華的客廳裡,超大型液晶電視播著重複N次的新聞,酷似連續劇的新聞片段強迫觀眾不停地複習沒有營養的內容。我與長輩們圍著桌子聊了一會兒後,想跟堂弟他們打打招呼,不過也顧慮到是否會打擾人家。我走到他們斜後方站了一會兒,他們忙於玩遊戲、瀏覽網頁、收發即時訊息,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成功連線,但彼此之間沒有連結。他們坐在一塊兒,卻各自處在不同的世界,平行沒有交集。

既然此刻我已形同H.G. Wells筆下那位「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我於是信手踱步到隔壁大廳,只見另一小孩埋在電腦螢幕前,整個人已被五光十色的線上遊戲吃了進去。眼角餘光縱使意識到有個活生生的人類走近,可是連聲招呼都不會打。一剎那間我有點懷疑,是他在玩電腦,還是被電腦玩。我覺得待在這裡真是沒意思,大家待在同一間屋子,可是其實並沒有在一起。這種拜訪,真是一年一次就夠了。

作家Sherry Turkle在著作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中說,人們想要依賴科技建立情緒上的親密,卻反而增加了空虛感。今年一月,一本探討網路對心理、行為影響的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研究發現,花在臉書上的時間愈多,愈覺得朋友們都過得很好,自己的生活卻無趣而令人沮喪。新的社群網絡傳訊(social networking alerts)不斷顯示他們正在熱鬧地聚會,自己卻窩在家裡,焦慮與空乏感油然而生。描述這種害怕被落下、遺忘的心理有個新名詞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人們對科技的重視與投資不遺餘力,「人」突然在自己發明、催生的科技面前變成侏儒。以明尼蘇達州的Vista Technologies為例,2010年他們在新科技上投資了45萬美金,同一時期新人只聘僱了兩位,總年薪16萬美金。公司主管表示,機器不用訓練,人要訓練。言下之意,錢花在機器上,比花在人身上划算,況且人的變數又多。

更絕的是,科技不只取代人的勞力,它甚至意圖取代人的心思,例如幫讀者閱讀,讓讀者省去咀嚼文字的「麻煩」。理由是,反正書那麼多,看也看不完,遑論品味,不如「以簡馭繁」。加利福尼亞州Standford Literary Lab電腦程式裡的小說人物以節點(node)表示,將它們轉化為網絡(network),就可以探測情節中作者尚未言明的各個面向。我沒親眼見過這套程式的運作,不過光聽概念就覺得這招厲害,好似倚天屠龍劍一出,各個作家獨特的文字氣質與字裡行間的氛圍,連同各式「伏筆」技巧恐遭剷除,而捧書閱讀時的興奮期待感也可能被連根拔起。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的觀點在此受到嚴峻挑戰。小說流程化、圖像化,好處就是──省事。

閱讀是讀者再創造的過程。讀者賦予文字新的生命,因為腦海裡浮現的圖像、感受到的意境,以及與作者精神世界的互動,反映著自己的資質,再創造的成果獨一無二,程式怎麼寫得出來?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同時也建構、影響著他自己的心靈世界。被動、消極性的閱讀沒有內化的過程,「啪」一聲闔上書本,書還是書,你還是原本的你,就此分道揚鑣。

在教育領域,以美國為例,一般來說,對學校資訊工程(IT)的投資在預算縮減與教師裁員的風潮中受到的波及相對小很多。教學時,教師以Twitter、Google Moderator或TodaysMeet鼓勵在課堂上鮮少舉手發言的學生發表意見,結果變成網路發言比教室現場發言來得踴躍,學生覺得用打字的還比較容易表達想法。

弔詭的是,科技界兩大巨人賈伯斯與比爾蓋茲在2011年的對談中一致同意,目前為止,電腦對學校教育或學習本質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出乎意外的小。The Waldorf School of the Peninsula 座落在矽谷的中心,學生家長多服務於Google、Apple、Yahoo,或HP這些大廠,但這所學校裡電腦極少。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些家長甚至抑制孩子花那麼多時間在電腦上,因為科技會設計得愈來愈容易使用(as brain-dead easy to use as possible),孩子長大後其實可以輕易學會。

芬蘭,這個高度網路化的國家,學生的成績評比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基礎教育中,科技被淡化,學生學習壓力低,與韓國呈鮮明對比。韓國在2015年之前將再花20億美金,升級已經相當具有未來感的數位教育模式,雖然韓國學生在數學與科學競賽傲視全球,學習壓力卻是奇大。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憂心,韓國教育因電腦的普遍使用,更形強化死記硬背,將產出缺乏創意的學生。而人的潛能、生動的情意,與活活潑潑的思考多麼珍貴,這是天賜的禮物,機器如何取代得了?

到底哪一種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見仁見智,不過師生關係才是教育的核心這是不會變的。教書、教書,比較適當的說法應該是教「人」吧,畢竟教學本來就是極富人味兒的一件事。

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最近發表一份報告指出,十個小孩裡面,常到野外玩耍的不到一個,上一代則為數近半;當十分之九的小孩都認得某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時,一半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分辨蜜蜂與黃蜂。作家Richard Louv稱這種現象為自然常識不足或自然體驗匱乏失調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

作文對很多學生來講非常頭大,我看是因為視線只顧盯著各式螢幕,反而對眼前的人、事視而不見;投入虛擬世界,卻在真實世界裡缺席,忘記以身體去感受環境、從周遭環境中學習,觸覺、氣味、聲響全被隔絕在外,好好的一個人形同耳聾眼盲,更慘的是變成了一個右半腦空洞、左半腦失能的人。(Right brain is nothing left; left brain is nothing right.)

說了這麼多科技的「壞話」,不過一般來說,誰的生活裡可以沒有它?幾天沒收電子郵件會焦慮,網路購書比在書店買便宜,買大型物品時可以靠網路訂購宅配到家;到倫敦旅行,用手機買火車票,查票時拿出手機讓查票員檢查即可;在美國星巴克喝咖啡,行動電話在收銀機前揮一下就可輕鬆付帳。難怪有些科技專家與社會學者認為,再過十年,現金與信用卡將大幅式微。科技早已深入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只因有感凡事都莫走過頭,才發此省思。

拾回科技使用的主導權吧,而非讓不斷推陳出新的商品牽著走。張開你的眼,豎起你的耳,聆聽世界的心跳,過起像「人」的生活吧。萬物之靈是上天最神奇的設計,遠勝於完美無瑕但有限度的機器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解讀人類十大常見夢境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現實中做不到、沒勇氣做的事情,在睡夢中卻有出乎意料的表現和結果;在夢中發生驚恐、遺憾的事,醒來後慶幸那只是一場夢境。…
2-27. 欲言又止(下)
本期登場人物: l   周大衛(蟬翼多媒體業務部經理) 王子/公主型(EP) 認同歐美文化的留美高材生。 擅長業務資源分配。 l  …
毒澱粉和ECFA顯示台灣的誠信破產
十八年,知名的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出版了《信任》(Trust,或譯「誠信」)一書。書中指出,「信任」…
加元升值 加人到美國置產撿便宜
美國全國地產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
讓男人帶小孩的後果
媽媽不在,讓爸爸帶小孩會有甚麼後果?網路上流行很多酸文,多半在描述爸爸當保姆的誇張形象,例如用膠帶將小孩貼在牆上,或者一面餵奶一面打電玩…
六四鐵漢與千島湖事件
「六四鐵漢」李旺陽在中共國保人員日夜監控之下,於醫院離奇「上吊自殺」,死後屍體被當局搶走,又不顧家屬堅決反對,開膛驗屍,隨後又強行火化。…
瘟疫來時,該找甚麼樣的醫生?
中國福建武夷大學12月中旬傳出600多個「甲流」(即A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學校沒有採取隔離,並封鎖疫情訊息。學生感到十分恐慌,…
TikTok成燙手山芋 新買家會是誰?
遭到歐美等諸多國家抵制的TikTok(國際版抖音)如今成為燙手山芋,拜登政府日前要求TikTok的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