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是个惊涛骇浪的一年,因美国次级房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各国经济问题,用「百年罕见」来形容也不为过。新的一年,面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情势,让我们回顾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的历史以展望未来。
美国崛起与萧条
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起因,学者专家的看法不尽相同。回顾当时的时空背景,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势衰退,美国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技术,带动了技术创新,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炫耀性的消费成为时代潮流。每位美国人都信心满满,机会和富裕成为「新时代」醒目的标志。
好日子延续了约十年之久,时间来到1929年10月29日,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华尔街股市一夕崩盘,短短两周的时间,从股市中消失的资金高达300亿美金,等于美国在一次大战的总支出。而后在大萧条的几年中,银行倒闭、民众纷纷挤兑、工厂歇业、百业萧条,失业率高达25%。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许多人无家可归流落街头,因贫穷中途辍学的学生约有200万至400万人,更有许多人因为身心压力而自杀。在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纷纷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更进一步恶化世界的经济情势。
大萧条成因看法分歧
为何会出现大萧条?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认为,市场上,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减少是大萧条的主因。凯因斯强调政府应介入经济事务来挽救萧条。凯因斯的见解后来也成为主流,使后来的罗斯福总统大力推动公共建设、增加政府支出、提供就业机会来挽救经济。
后来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认为,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罗斯巴德指出,「1921至1929年的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增加了61.8%,等于每年7.7%的成长,通货膨胀非常显著。」「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换言之,美国在20年代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
这点和现任美国联准会主席伯南克(Bernanke)的观点不谋而合,伯南克认为:「因为当时美国兴起了消费借贷,持续性的借款终使美国人个人债务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费热潮也就在大萧条时期结束。」
而已故的货币学派经济大师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则认为经济大萧条的主因是「政府对市场过多的干预和管制造成」。他认为当时美国政府在大恐慌前就已经对经济进行了沉重的管制,而对银行的管制造成银行无法向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做出反应。他说:「正是联邦储备银行的举动,将这场普通的经济衰退,转变为一次主要的经济灾难……1929年至1933年间货币供给减少了三分之一便是这场灾难的开端。大恐慌不但不是一场自由企业体制的衰退,反而是一场政府造成的悲剧。」
在凯因斯的影响下,而新任总统罗斯福推动了著名的「新政」(New Deal),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通过〈紧急银行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饥荒。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这些政策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正常,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他成立了公共事业振兴署,大量兴建公园、桥梁和学校,提供了数百万个的就业机会。是罗斯福的新政使经济大萧条得以结束吗?至今仍是看法不一。凯因斯学派经济学家认为是「新政」解决了大萧条的问题。但是也有人不认同这种说法,例如先前张忠谋曾表示:「大萧条延续了约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才终止。」
借古鉴今须谨慎
对照今日的金融风暴与经济衰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可以说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金融危机之前,社会都是欣欣向荣充满希望,却很少有人看到繁荣之下的危机。在2007年底次级房贷问题爆发、金融海啸发生之前,世界各国都是处于一个乐观繁荣的状态。美国股市已持续多年多头,道琼工业指数从2,003年8,000点上涨到将近14,500点。新兴国家的GDP成长率动辄达10%,许多投资人更是透过海外共同基金投资新兴市场的股市,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全世界都陷入投资热、中国热,每个人都满腔热血怀抱着发财梦,这个情况岂不是和1929年大崩盘前的情形很相似吗?
对于大萧条的原因至今仍是看法分歧,但是有一个观点是各方认可的,就是社会上非理性的乐观预期使经济过热,而实际经济发展无法跟上,加深了经济泡沫,最后导致了崩溃。大萧条使美国经济倒退了十多年,至今仍让许多经历过那时代的老人余悸犹存。这场金融风暴所造成的影响仍是进行式,悲剧性的历史会不会重演,没有人可以预测,但是对回顾历史越深刻的人,总是多一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