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落,青山绿水间一座三级古迹「糯米桥」,静静地横跨在北港溪上,两侧架着鹰架等待修复。它是台湾唯一列名古迹的桥梁,也是国姓乡唯一的古迹。因近年来的几次强风豪雨而损坏,北港村居民盼望这个属于他们的精神地标赶快复原。
糯米桥旁有一处雅致的停车场,停了几部车,游客傍着围栏欣赏风景。这里种植许多花草树木,北港村村长叶佳坛正在溪边为这些花草浇水。这个停车场原是叶佳坛的私人土地,他无条件提供出来,由水土保持局提供经费铺设地面和建造岸边的观景凉亭。叶佳坛表示,北港村沿路有好几处这样的停车场,居民不但无偿提供土地,还义务整理维护,美化环境。
为了跟云林县因北港妈祖赫赫有名的北港镇区隔,北港村在民国八十二年以辖内梅子林的地名成立「默林小区发展协会」,要将北港村的好山好水打造成一个适合居住的农业休闲区。
以糯米桥为中心建构一个「市」外桃源——「糯米桥生活村」。
北港村也是前往惠荪林场、泰雅度假村必经之路,假日期间游览车进进出出,村内许多民宿、餐厅生意兴隆。进入小区,与北港国小隔邻的「默林小区发展协会」,楼下是教育部辅导成立的「数字机会中心」,每个星期三的中午,这里成了北港国小学生放学后课辅及信息学习课程的场所。这个国姓乡唯一的数字机会中心,不但引导北港村的学生和居民正确使用数字学习软件,还为国姓乡培训小区数字服务人才。
踏上发展协会二楼,耳畔响起音乐声夹杂着笑语,二十多位阿公阿嬷正随着音乐跳健身操。这里是「客家农村乡土文物馆」,也是老人日托的临时场地,老人家聚集在这里闲话家常、运动健身,享受社工人员温馨关怀,弥补因农村年轻人口外流,留下许多独居老人乏人照顾的不足。
看见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这个生机活络的美丽山村,其实走过了一段迁村的萧瑟路。
米仓变水库用地
建设停摆,消极等待迁村
北港村四面环山,景色秀丽、土地肥沃,居民将近八成为刻苦勤俭、世代务农的客家人。此地稻米产量占国姓乡一半以上,原是国姓乡的米仓。后来因稻价低迷,农民陆续转作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清澈的北港溪贯穿整个北港村,由于水量充沛,在民国七十年代被规画为支持大台中地区民生用水的「国姓水库」用地,全村将没入水底。因此,虽然当时政府正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建设,北港村却未获经费协助开发,居民也没有主动争取。国姓乡民政课长张文正说:「那时都在调查每个人有多少地要征收,还计划将村民迁到埔里的台糖预定地。大家都想说要走了,也就没想要争取什么建设,整个地方趋于没落。」
兴建水库似成定局,户政单位也开始管制人口迁移。村长叶佳坛回忆说:「那个时候户籍迁出很简单,迁入很困难,一切建设都停顿了。」居民无心投资生产长期作物,所以当南投地区兴起大量种植槟榔的时候,北港村是唯一没有跟上流行的地方。
一念之仁挽狂澜
免除灭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正当北港村民消极等待迁村之际,当时担任省主席的前总统李登辉下乡视察,发现北港村腹地宽广完整,山明水秀、景致宜人。叶佳坛说:「他觉得这么美丽的地方盖水库太可惜了,建水库可以选更上游的地方啊!」因为这一念之仁,兴建水库的计划就此搁置,北港村免去「灭顶」的厄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水库计划限制了山坡地的开发,反而让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保持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原始林相,使得重新起步的建设少了很多阻力。
国姓乡素有水车的故乡美誉,目前田野间仍有水车在工作着。
画虎龙
还原儿时家乡,画出「富丽农村」愿景
「不盖水库了,这么好的环境应该让外面的人知道!」当时在国姓乡公所任职的张文正,经常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乡亲在聚会时抒发对乡土的情感,「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非正式的组织叫做『画虎龙社』,大概有十一、二人,村庄未来的蓝图,就在天南地北的聊天时慢慢地建构。」
张文正说,开始也不知道怎做。他们发现北港溪溪水清澈,鱼虾生态非常丰富,可是每到冬季的枯水期,会有很多外地人进来,以「毒鱼」的方式捕抓鱼虾,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他们就自已成立了一个「爱鱼协会」,自发的投入謢溪的工作,并集资作为奖金,奖励村民检举非法捕鱼。
后来得知政府正在推动「富丽农村」建设,于是「画虎龙社」成员在民国八十年成立了「富丽农村促进会」,同时正式成立「北港溪河川鱼虾保育会」,编制巡守队、环保志工一起保育河川;并配合由水土保持局协助辅导农村小区永续发展的「富丽农村」建设计划,实现共同的美丽愿景。当时不知道可以向政府单位申请补助,每年都是由促进会成员自己集资做为建设经费。并在八十二年六月成立了「默林小区发展协会」。
张文正表示,成立「富丽农村促进会」,是源于小时候一个深刻的印象。他说:「记得民国五十六、七年,我大概读国民小学四年级,印象中社会课本有一课讲富丽的农村,上面的照片就是我们北港村!」那张照片成为印刻在心田里的蓝图,所以当国姓水库的计划搁置后,他就想把这个美丽的小村落建设成一个「富丽的农村」。这个愿景同时存在多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心中,因而很快的付诸行动。
由于社会转型,传统农村逐渐没落,张文正与小区发展协会成员思考着如何善用北港村未经开发的自然景观,最后决定转型为观光休闲区。因年轻人口外流,默林小区有许多传统的客家三合院只有老人留守。叶佳坛说:「那时候我们计划将村内的三合院结合起来规画为民宿,一定很有特色!」
谁知事与愿违,那些房子却因为九二一地震一夜间都震倒了!
然而,看似令人沮丧的厄运,现在回想起来,却是默林小区最大的转机。因为,灾后的重建计划补助经费,为小区带进优厚的资源。
九二一转危为安
四万元补助款开启希望之门
北港村房屋在地震中全倒两百四十五户、半倒一百一十二户,大多是传统的「土角厝」,里面有许多老旧的文物。张文正当时积极动员全村收集被埋在瓦砾下的传统家具、农具和老照片,将协会原本做为储物用的二楼腾出来,布置成客家伙房格局,打造了一座令人回味的「默林小区客家农村乡土文物馆」。
时值九二一震灾周年祭,张文正送交重建推动委员一份将小区内所有的组织,包括学校都纳入的重建计划。执事者十分赞叹:「这个才是真正的小区总体营造!」当时灾区有三十五个小区被列为「小区总体营造重点辅导单位」,默林小区被临时增列为第三十六个。
值得纪念又饶富趣味的是,张文正为默林小区取得的第一笔政府补助经费四万元,就用来替一百多张老照片装框。这些老照片目前陈列在「默林小区客家农村乡土文物馆」中。小小补助款,开启了大大的希望之门。一张张照片令人缅怀过去,但也意味着这片土地的美好未来。
捐地建设
打造糯米桥生活村
然而要将传统农村转型,必须凝聚村民的共识。张文正回忆,「开始有些村民不是很认同,比如有的公共设施需要村民捐土地,人家未必愿意。」当时住在「茄苳神木」附近的谢进财率先响应,无偿捐出住家旁边闲置的两分多田地建设为停车场,他是第一个提供土地作为公共建设的人。张文正说:「如果不是因为他愿意,大家都在观望,建设就无法推动了。」
如今来此一游的旅客都十分讶异,笑称原来台湾停车场密度最高的地方,竟是在这不为人熟知的山中小村呢。
善心不孤单,张文正举例说:「北梅国中旁边有一位老太太,她是低收入户,但是每次办活动都会三百、五百的捐款,让我很感动。」
九十一年一月,默林小区被选为小区总体营造「农村聚落重建计划优先试办点」,并于九十二年经农委会审核通过命名为「糯米桥休闲农业区」。从此默林善用中央各部会补助小区营造的经费,配合水保局开辟登山步道、美化景点、成立小区舞蹈社、战鼓队,并举办各种活动凝聚居民向心力,共同维护自然资源和景观。
村长叶佳坛将成就归给全村的共识共力:「我们劝导村民少开垦,也不要租给人家种短期作物,目前已形成共识。同时我们建议农民要和民宿结合,以观光带动农业,效果也慢慢出来了!」
「未来希望我们村庄是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北港村自然环境、原始林相保留得非常好,水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我们这里是温泉脉,是碳酸泉,水质很好!」张文正信心满满:「将来国道六号通车之后,交通更方便,很适合台中都会区工作的人来这里居住。」
依法令规定,购买农地满二年后即可兴建房屋成为居家用地。目前北港村已吸引不少都会人士前来购地,是国姓乡地价最高、也是唯一土地交易热络的村落。一、两年后,新住民将陆续建屋进驻,「糯米桥生活村」已初具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