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经济型态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台湾过去传统农业社会那种邻里间鸡犬相闻、和谐共荣的居住环境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都会公寓大楼,让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封闭、疏离。虽然楼层越建越高,大家住的越来越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甚至同一楼层的居民相见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而农村聚落则因产业没落、年轻人离乡背景往外发展,面临人口老化、聚落破败的窘境。
目前政府积极推动小区总体营造,中央各部会如文建会、农委会水保局等,都规划方案辅导或补助小区建设,有不少小区确实因而蓬勃发展,然而,更多的小区还是停滞不前。默林小区发展协会总干事谢炜桦说:「早期政府的补助款都是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小区,但是效果不彰,很多小区拿了钱动一下,没钱就停下来,原先的建设没人维护,等于浪费了。所以现在行政单位是等小区提出计划,经过考核,确认有执行的能力才发补助款。」
小区营造成败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国姓乡民政课长张文正说:「政府没有办法帮所有的小区从基础做起,一定要当地人愿意自己出来整合、带动,做作出一点成绩,政府看见了就会主动来帮你,推你一把。」属于偏远山村的默林小区,由村内几位意见领袖,从自发的謢溪开始,到凝聚全村共识建构糯米桥生活村,正逐步实现藏在心中的美丽愿景。
而处于台中县市交会边缘地带的立全小区,由成立环保志工队开始,以环保为主轴,持续不断地设计各种创作活动,带动整个小区参与的热情。当时如果没有人挺身推动,立全小区可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废墟。环保义工队总干事陈达成说:「自己先尽心尽力去做,平时打下基础,需要帮助的时候,念一动、资源就进来了!」如今,在立全小区,几乎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以住在这里为荣,整个小区充满热情与活力,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由此可见,小区营造的秘诀,首要有人愿意无私付出,带头凝聚共识并付诸行动后,外界协助和行政单位的补助才能发挥「自助而后人助」的功效。力全小区从「废墟」摇身一变成为「模范小区」,默林小区从「没顶」危机中翻身成为「富丽农村」,其中的转折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