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想摧毁一个名为天堂的街,那一定是有什么错误。」故事从死亡开始,死神以全知视野旁白,告诉观众这是一场世纪的悲剧。
改编自澳洲作家马格斯‧朱萨克全球畅销小说《偷书贼》,同名电影2月底在台湾上映。二次大战1939年的德国,年轻女孩莉赛尔被送往寄养家庭,弟弟死于途中后,她没有家、没有希望,直到躲在防空洞里仍然弹着手风琴的养父教她识字,从第一本书──遗落在雪地上的《掘墓人手册》开始。
小女孩莉赛尔的神情,永远只能压抑而无感,和电影中的时代氛围如出一辙,就像一本老旧泛黄、没有滋味的书。每个人只能生存,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却被迫服从自己从未认同的价值。每一场叙事都有正反的角色,《偷书贼》中德国纳粹的笼罩,就是当时每个人难以逃遁的试炼。女孩和男孩因为见不到母亲,在无人的河边大骂希特勒。他们不能选择自己,没有相对的自由。
直到她开始阅读。
莉赛尔的家庭收留了犹太难民麦克斯,他暗无天日地被藏在阴冷的地下室,看不见阳光。莉赛尔偷偷保留还没被焚烧殆尽的书,对她和麦克斯来说,在那个让人窒息的年代,只有通过文字和想象,才能暂时逃离现实。你当然不能因此温饱,却可以知道世界之大,不该绝望;你当然不能结束战乱,却可以知道甚么是真理,明白专制政权与种族主义,是燃烧过了头的一团灰烬,终将灰飞烟灭。你可以,像个人。
麦克斯问她每一天天气好吗,鼓励她多感受一点,多说一点:「如果你的眼睛会说话,它们会说什么?」于是莉赛尔开始想象,开始书写,她的生活明显不同。她对为了她在冰河中捞书的好友鲁迪说:「有时该把被抢走的东西夺回来。」夺回来的纵使不能是自由之身,却能是自由之心。空袭轰炸的恐怖日子,她在防空洞里说故事,尝试抚慰那些受难的心。
极权政体用文字对人民洗脑,用教育禁锢思想,而小女孩却用简单的语言抚慰了所有人。
以德国纳粹这段历史为背景的电影不少,《辛德勒的名单》、《战地琴人》、《为爱朗读》、《美丽人生》,反思的角度各不相同。《偷书贼》没有选择刻划残酷血腥的历史事件,而是细腻地道出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活与关系。他们如何用阅读(文字)、用音乐,用人性的良善与信任,抵抗被紧紧箝制的大时代。故事从头到尾传递着的,是文字世界的没有边界,是幽微却温暖的人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之意见与立场)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商业用途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