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房价是民怨之首,其实已经很久了。赵藤雄、叶世文的丑闻爆发之后,报纸总算开始想要深入报导台湾房市的丑陋面目。由于房地产广告是报章杂志最重要的金主,以致于报纸通常只对房地产业歌功颂德,制造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偶而穿插几则年轻人因为从事房地产买卖而致富的故事,却从不揭露房地产业的丑陋面目。就像有杂志一手拿县政府的标案,一手又在做县市施政的评比。
2 房屋本来不该是商品,而是要满足居住人权。台湾的房地产当然无关乎居住正义,但也不是自由市场里的商品。最近连串揭露的事件,可以清楚看出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从土地征收、变更地目、贱卖国有地、容积奖励/移转、快速道路/捷运路线的选择,到地价/房屋税、增值税、遗产税制的不合理,政府其实不只是房价不合理的帮凶,甚至是主谋之一。
3 建商准备一笔钱,买地盖房子,抬高房价后,可以向银行申请一定比例的贷款,然后再投资房地产。也就是以屋养屋的循环。建商的贷款愈多,银行就欲怕建商倒(建商债多不愁),而政府又怕银行倒(但政府又放任银行不当贷款),却以「房地产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龙头」、「有房产者(有选票)惧怕房价下跌」的理由,恐吓民众一旦房地产下跌会带来社会动乱。
4 根据台北市房价走势图,房价这十年来几乎是涨到了三倍,有什么行业的获利可以这么高的?以致于有些制造业纷纷放弃生产,转进房地产投资。小时候,买房子心中是会预期房子住久了自然折旧。(当然,房子会毁损,土地却可以持续利用,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动/交换性,让土地的价值难以与其它货品相比。)但是,为何房价只能涨,不能跌呢?执政者为了选票,用尽各种政策,不让房价下跌。然而台湾的空屋率已经几近20%,台北市13.4%,新北市22%。房屋供过于求,但是因为持有成本过低(不是一般低,是超级低),只要放在那,就等着房价逐年抬高。国外有许多「占屋」运动,他们认为一个社会中,有的人拥有房子却空着不居住(只等着增值),而有的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这种现象是可耻的。因此经由民间团体协助,让游民暂住空屋。
5 由于房地产是背后有政府支撑的最容易获利的行业,造成诸多畸形的怪现象。除了本来从事生产的制造业,放弃生产,转进房地产之外,有些私校设校的目的也是为了房地产。最近因为少子化而引发的私立大学退场危机,有些私校就希望退场之后,政府能够将一定比例的房地产退还给董事(会)。这恐怕就是他们办学真正的目的之一吧。我也听说,有学校明明学生人数已经减少,仍然大兴土木。因为校方可以找自家人的营造厂来盖房子,而建筑物动辄上亿,其实是最容易污钱的方法。(假设,建筑成本是两亿,却可以核销四亿的发票。)而最近的大埔、航空城、新市镇等事件,也看到为了政府与财团携手的开发计划,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历史建物与生态受到破坏。
6 高房价造成年轻人望屋兴叹,也连带影响他们结婚与生孩子的意愿。房价不停上涨之后,都市也会变得更无趣。个人工作室、餐饮等,将无法负担逐年增高的房租,最后由银行、房屋中介、连锁餐饮、服饰店等取代,这样的都市有何趣味可言?
7 台湾数量极其有限的国宅(合宜住宅),一方面已经沦为「乐透」国宅,一方面真正底层的居民还是负担不起。抽到就赚到,不见得是自己真的需要,而是可以转卖。国宅仍然成为商品。除了地产税制的改革、实价登录等措施之外,政府是否真的愿意在都市(交通便利、邻近工作机会)中兴建大量的出租住宅(营运管理当然不容易),像德国/瑞士这样,让租客的权益受到保障。当居住(赚钱买屋、租屋)不再是压垮年轻人的重担(例如将一半以上的薪水拿去付房贷、不会被房东任意涨租/驱赶),年轻人也才能将自己的精力与生命,用来创造、想象与奉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之意见与立场)
出处:毕恒达facebook 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