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最近正在酝酿一个改革措施,该校毕业生除了拿到毕业证书之外,还有另外3张证书,包括成绩证书、能力证书及人格证书。其中,「人格证书」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有人支持,但绝大多数人反对。
上海交大将向学生颁发人格证书,作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否的鉴定凭证。人格证书评鉴的是甚么?上海交大宣传部一名官员解答说:「人格证书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三方面。」
上海交大还提出了学生人格的评审过程,首先是班级考核,由班委会考评或学生「互评」及「自评」;随后由学生所在学院、社团来给出意见;在最终评定环节,学校将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评定结果进行审核。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争论。
面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现实,许多网民表达了对人格证书的担忧。有篇〈人格岂能通过证书来衡量〉的文章质疑,交大凭啥给学生发「人格证书」?「人格证书」的公信力又如何体现?也有的学生认为现在许多学校本身的校风就不正,这样的学校发的毕业证书都有许多水分,人格证书就更不用说了。
《天府早报》报导,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鑫认为,给高校学生颁发「人格证书」是否客观有效,值得打上问号。在班级评价中,一般情况下同学间只会写对方的优点,缺点都会忽略。毕竟大家一起生活了4年,很少有人拆同学的台;学院评价中,他们对学生的认识很可能仅限于一张成绩表,不可能得出客观的判断;更不要说学校的审核了,每年那么多学生毕业,数量有限的老师怎么去审核?
「由于评判难度大,出台『人格证书』这一措施难免将带有走形式和虚假的成分。」学者袁庭栋道出了自己的担心。他认为,上海交大的此项措施很可能徒劳无功。「评判大学生的人格不像是测量他们的跳高成绩,没有一个量化标准。简单地用『五分』、『四分』或『合格』、『不合格』来评判人格,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专栏作者章天亮博士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古时候,人格的形成其实是从小时候抓起的,古时候的小学,学进退打扫皆礼仪的东西;大学的时候,学儒家的经典。3岁看老,就是说很多人格的形成是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所以到大学的时候才做人格的测评,时间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