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读者诸君是否注意到,各种活动,特别是休闲,都有比赛,其项目五花八门超乎想象。举凡溜冰、跑步、围棋、书法、摄影、绘画、桥牌、养兰、养狗、钓鱼、钓虾、烹饪、太极拳、国标舞,乃至于歌唱卡拉OK等,都有比赛,而且普遍有相当的热度。从事休闲活动,基本上是花钱买乐趣,求个自在而已,何必参加比赛自讨苦吃呢?
最近我所参加的休闲活动,许多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之下,热衷于比赛;同时,我发现另外几位朋友也投入不同的休闲赛事。这股热情,着实令我好奇。因为参赛者在准备上所花的时间、金钱、和心力,可说是不计代价,而休闲比赛的优胜奖金通常只是象征性,更何况不是人人有奖。我猜想,参赛过程本身就是很大的乐趣,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正效用」。
此外,参加比赛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赢了可以得到荣誉或头衔,例如「第N届某某杯全国陶艺比赛第一名」;输了却无伤大雅,下次再努力。那些在社大任教的名师,许多都有辉煌的得奖纪录,战功彪炳。获奖纪录累积起来,就是一种成就感。更厉害的是出国比赛,赢得世界冠军或头衔,成为台湾之光,那就是明星了,光环无限。电玩、面包、调酒等都有很好的例子,虽然这些赢家已经不是业余人士。
办比赛是大事业
既然参加比赛有正效用,那么办比赛当然可以成为营销利器,并达到其它营销手法所难以得到的效果。例如台湾的寺庙喜欢办书法比赛,一方面推广传统文化,一方面提升寺庙的知名度和人气。灵骨塔业者举办摄影比赛,成功地将园区艺术化,并建立优良形象。
政府机关更是热衷此道,例子多到无法列举,读者可以在搜寻引擎打入任何你想得到的机关,后面加上「比赛」一词,就可以找到该机关历年举办的赛事,例如打入「水利署」和「比赛」,就可以找到「魅力河川、川说幸福绘画比赛」和「水利之美摄影比赛」;若打入「外交部」,喔,出现的竟然是「钓鱼台征文比赛」。总之,无论如何棘手的任务,办个比赛都可以交差。
外国还有更精采的例子。2000年3月,加拿大一家金矿公司Goldcorp Inc.把自家矿区的探勘数据公布于网络上,公开征求全世界的高手找出最佳开采地点,总奖金57万5,000美元,首奖10万5,000美元。参赛者来自五十多个国家1,400名各领域的专家,用各种新奇方式寻找矿坑。最后该公司在前几名优胜者所推荐的5个地点中,选4个去开采,果然4个全都命中!
2006年,美国DVD出租网站Netflix悬赏100万美元,请全世界的高手改善DVD影片推荐引擎,条件是提升客户接受度10%以上,参赛团队来自各界精英,包括AT&T实验室、Yahoo资深工程师等,最后由7名工程师、统计学家、人工智能专家所组成的Bellkor’s Pragmatic Chaos夺魁,而Netflix所获得的效益更大,超过奖金的10倍。
澳洲的99Designs是一家logo设计外包中介商,他们更是直接把比赛放入业务流程中。委托者只要付出数百美元的奖金,就可以透过该公司的系统和数据库,向全世界的设计师公开征件,从中选出第一名。此举让无数的业者以低廉费用征到令人惊艳的作品,也让无数没没无闻的设计师得到发挥空间。虽然设计界人士对此的评语正反面都有,但客观的事实是市场快速成长。根据该公司网站资料,自2008年正式成立以来,已举办35万场以上的比赛,共计支付设计师们约8,800万美元之奖金,目前正扩展欧洲和亚洲市场。
竞争与比赛
竞争(competition)和比赛(contest)是二个雷同的概念,但在语意上却有些微的差别:竞争比较偏向资源的争夺,而比赛则偏向有奖金、有评审的君子之争。我粗略而不成熟的想法是,这二者可以在人为的巧思之下,互相转化,产生惊人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把买卖双方联结起来,透过竞争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但竞争本身对参与者而言,是不具效用的。如果把竞争化为具有正效用的比赛,则效益将明显扩大,甚至创造出新市场,带来重大革命。前面所提的几家企业,都是很好的例子。在此要特别一提的是,科技业龙头台积电今年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半导体大数据分析竞赛」活动,用比赛来征才,更是人力市场的一大创举。
反过来说,原本各玩各的休闲活动,透过比赛,可以把众人联结起来,透过竞技交流和评审颁奖,形成类似市场机制的功能,产生类似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效益,为举办者和参与者所共享。这是比赛所创造的社会福利,我们岂可轻易放弃。因此,如果你正在学画画或任何休闲技艺,除了找合适的老师和合适的课程之外,别忘了,一定要参加几场比赛。不用担心技不如人,反正没得奖也没甚么大不了,但你却可以在准备过程、比赛交流、评审给奖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心得。如果不小心得到大奖,那可是人生一大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