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APEC会议,中国寄以厚望的「亚投行路线图」虽然停留在纸面上,但以输出「过剩产能」为主要目标的「一带一路」计划已轮廓清晰。这个计划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东南亚、西北亚与南亚基本上都被囊括在「一带一路」之中。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正式名称是「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二战之后,欧洲各国遭受战争重创,经济濒临崩溃。美国为了帮助欧洲盟国恢复经济,并防止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进一步渗透和扩张,提出此一重建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约等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为战后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计划推行时,乔治‧马歇尔担任美国国务卿,因此命名为「马歇尔计划」。
中国为何要实施「一带一路」计划?
从2013年以来,中国就试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并以此为核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输出过剩产能,评论者将此称之「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不过,与美国马歇尔计划相比,无论是实施时面临的国际环境,还是美国对欧洲日本援助的性质,二者均很不相同,美国主要是援助二战之后的欧洲、日本等国重建经济,这种援助有如雪中送炭。而中国是追求回报的投资,向外输出的是国内严重过剩的产能,其它国家对此需求处于可有可无之间。
本文想分析中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动因。经历十多年围绕房地产与政府公共工程的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产业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所谓「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即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中国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房地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如水泥、钢铁、平板玻璃、铝合金等行业。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陆续公布的档案中可见,焦炭、电石、甲醇等煤化产业,多晶硅、维生素C、风电设备制造等无不处于过剩状态。有分析称,中国已经找不到几个不过剩的行业了,这种严重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威胁」。
中国的产能过剩,其产生根源可以这样概括:投资是社会主义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的。所谓「投资是社会主义的」,指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投资风险最后转化为银行坏帐,却无需借贷者真正承担风险,国企老总无须承担责任,即使是民企老板,破产后跑路的大有人在;所谓「需求是资本主义的」,即产能要有市场需求,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形成产能过剩。
基于以上事实,向外输出产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了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亚洲国家需不需要中国的过剩产能?
按照中国官方解释,这「一带一路」囊括了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按其盘算,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0%左右,很多国家对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的依赖颇为严重。在产业结构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层级,且与这些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产业层级上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其于上述盘算,北京认为「一带一路」前景灿烂。但实际上的情况未必如此。
韩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当然不属于工业化初期。这些国家的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已臻成熟,不需要大规模接受中国的过剩产能,加上中国的豆腐渣工程举世闻名,幸运的话,最多有那么一两单,比如俄罗斯与中国现在开展能源合作,需要向中国长距离运输天然气、石油等等,与中国会有道路、桥梁等方面的建设合作,但毕竟这只是个别国家的需求。
亚洲各国不少需要从它国进口矿产、能源,但中国的矿产能源也高度依赖他国。亚洲国家就算需要,也不必从中国这「二道贩子」手中购买,因此,中国只能输出铁路、公路及建筑材料等大量过剩产能了。问题是,在人均公里里程、铁路里程上,亚洲各国与中国的落差并不太大,缅甸的人均铁路里程甚至超过中国。何况这些国家绝大部分都是私有经济、人口稠密、未开发区域极少,无论是修路还是发展房地产,都不可能像中国政府那样大量拆迁、征地,驱赶人口。因此,未来的互联互通,又能创造多少增量?比如缅甸密松水电站,当初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签订合同的机构是缅甸政府合同商「Asia World」、缅甸电力部。中方自认靠山很硬,断无不成之理。但该项目一直受到缅甸库区人民的强烈反对,最后搁浅,损失巨大,2011年9月停工后,这些设备就停放在工地,中国电投每月损失上千万元人民币。
印度制造业、IT业并不比中国落后多少,人口众多,并不需要中国说明建设基础设施。因此,真需要中国说明的充其量就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塔吉克、土库曼等中亚国家。这些国家也许真如中国所愿,需要大量新建基础设施,可以接收中国的过剩产能。
亚洲国家需要中国的甚么?
亚洲国家确实需要中国,但需要的不是中国极待输出的过剩产能,而是中国的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发布《亚太区域经济前景》报告,对11个出口型亚洲国家对日本以及中国的依赖程度进行对比之后,指出亚太区域经济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全部11个出口型亚洲国家都将日本作为更大的出口市场;在2012年,其中有10个国家对中国有了相比日本更大的依赖,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遥遥领先,只有印度尼西亚对日本出口了更多的商品。
据《2013年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进出口资料统计》来看,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半成品及原料,东南亚国家的大部分出口都依靠中国市场来满足,同时也向中国进口电子及机械产品,但其中与建筑相关的材料及产品不多。因此,中国希望通过设立亚投行,向外大量输出围绕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形成的过剩产能,并不现实。中国政府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Gwadar)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再通过一系列操作,取得港口的控股权,这种事例不大可能发生在许多国家。
好在中国与他国不同,对外投资的庞大资金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截至2013年为90%),并不计较投资收益。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设立了一个「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数据库,追踪记录中国企业价值一亿美元以上的海外投资项目(不包含债券),其中专列有「麻烦项目」一栏,即后期遭到监管机构驳回、部分或全部失败的项目,根据其纪录的数据,2005-2012年,中国在海外的「麻烦项目」共88个,总额达1988.1亿美元。今年8月,中国方面也承认。中国共有20000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90%以上是亏损的」,较之前几年承认的70%亏损又上涨了20%。亏损原因包括资产陷阱(资产评估)、劳动陷阱(劳工权益引起的劳资纠纷)、反垄断与国家安全问题(前述麻烦项目多由此引起)、税收、环保、公关等等。
上述消息没提到国企海外投资管理层的监守自盗是导致亏损的主因。广州《时代周报》今年9月2日发布消息:几十名中石油系和中石化系中层官员,早在中纪委收网前已寻机移民外逃到了加拿大、美国、阿联酋等地,预计因此被外移的资金额度将在200亿至400亿元之间。
基于中国政府投资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这一特点,考虑到中国过去数次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巨额债务,「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只要基于是真有需要这点考虑,再施以严格的质量监管,这种合作还是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