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雅人生活淳朴,拥有一间胡杨树木搭盖成四四方方的房子和一口水井,
也就心满意足了……
您听说过「克里雅」吗?它是大陆新疆极小的一点,在地图上的名称叫做「达里雅布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河沿」的意思,因为它分布在克里雅河的中下游两岸。大河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县城北250公里左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
探险家、考古学家曾有记载
大河沿村落里,居住着一群生存环境恶劣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人,人们称他们为克里雅人。目前克里雅人约有200多户1,300多人,分散居住在四周被沙窝分隔的村落里,至今仍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最早将克里雅记载下来的是两个外国人:一个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另一个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借着这两位大名鼎鼎的探险家、考古学家的不朽著作,克里雅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名扬海外。但是,历史并未因斯文‧赫定的记述而在这里喧嚣起来。克里雅人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
关于克里雅人的来历,据说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这片绿洲;另有一说他们是离群索居在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最传奇,即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
自然环境决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纯厚的民俗文化和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数几代同堂住在一起,家里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长辈,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他们虽然属于维吾尔族的分支,说维吾尔语,但有许多生活习惯与维吾尔族不同。
原始胡杨林里的淳朴人家
克里雅人生活淳朴,不识耕种,以牧羊为生,拥有一间胡杨树木搭盖成四四方方的房子和一口水井也就心满意足了。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原始胡杨林,羊群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胡杨树叶,村民以胡杨、红柳树干搭盖棚屋,靠放羊和挖掘沙漠药材维生。生活用品,则依赖商人经营运送。
克里雅人在门厅里铺上松软的细沙,墙壁木柱之间特意留着取光的空隙,阳光从中挤进来,各种光影穿插交汇成奇特的幻景,置身其间,给人一种升华飞腾的感觉。
厨房隶属于门厅,没有灶台,只是在沙地上掘出一个浅坑,类似于西南少数民族的火塘。也难怪,克里雅毗邻大河,只要在沙地上挖下去几十厘米,湿乎乎的沙子带着潮热之气便会扑面而至。
因为生活环境地处沙漠腹地,夏天地表温度通常高达摄氏50度以上,克里雅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待在家里睡大觉。在最热的时候他们会躲到小黑屋里,然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慢慢往外移,到了晚上,索性抱了毡子睡到沙包上去。
克里雅人的饮食也很简单,以囊(维吾尔面包,是一种由面粉和玉米面烘焙出来的烤饼)和茶水为主,偶尔吃一点羊肉,每逢节日或办婚、丧事时,也会做些抓饭待客。
被克里雅人称为母亲河的克里雅河,发源于新疆于田以南的昆仑山。深居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克里雅人极其缺水,虽然每家都有水井但井水酸涩,只在七、八月分昆仑山雪融的洪水期,克里雅河才流入沙漠腹地,此时才会有淡水河。
离群索居不敌文明侵蚀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共当局曾派人到这里,建立达里雅布依乡,将乡政府所在地设在大河沿村。但在「文革」中,克里雅人再次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80年代的某一天,一支石油勘探队正在塔克拉玛干距边缘250公里的沙漠中间进行野外作业,他们是首批进入这一区域进行勘察的人员。当沙漠车翻过一座沙山,眼前的景象令车里的人都惊呆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竟然有一个村庄,一座座简陋的木房子后是惊恐向他们张望的村民,他们发动沙漠车,冲下沙山,准备看个究竟,剎那间,村民们被吓得四散奔逃......
随后,很多报刊报导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发现有原始部落......」
198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派人来到大河沿视察,在这里建立学校,培训医护人员和兽医,解决用电、用水问题,开办邮政所和信用社,克里雅人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开始被现代文明所渗透。现在,沙漠克里雅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渐渐从古老封闭的状态迈入了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