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蔡宏政。李唐峰摄影
陆客来台观光,涉及两个互相纠结的问题,第一个是:「陆客来台是否为台湾带来『经济效益』,并且分散让普罗大众、一般百姓都能利益均沾?」第二个问题则是:「陆客观光是否让台湾陷入『经济依赖』,造成中共以商逼政的冲击?」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蔡宏政将这两个面向画出了一张「陆客观光对台湾经济之影响」平面坐标图(参见附图)。
陆客观光对台湾经济之影响
回顾陆客来台的历史,蔡宏政将它区分为三个阶段。在2000年4月5日开始试办小三通之前,零陆客来台,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经济依赖,因此没有任何冲击,属于图中的第三象限「冷战时期」。第二阶段则是2000年到2008年之间的陈水扁时代,每年人数维持在二、三十万人之间,人数仍比港澳旅客为低。在这个阶段,陆客贡献了部分经济利益,而数量上却无法形成举足轻重的规模,蔡宏政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图中的第四象限「台湾偏好」)。
到了2008年之后、台湾正式开放陆客来台观光的第三阶段,整个趋势呈现戏剧性变化。在两岸政府共同加温下,陆客从2008年的329,204人一下子跳升为2009年的972,123人,此后维持每年6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一直到2014年的3,987,152人,占来台每年观光人数超过40%(如果再加上港澳,直逼60%),以火箭升空的速度成为台湾观光客最大来源(图中的第一、二象限「中方偏好」)。
究竟开放陆客来台是福是祸?在台湾尚未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的「冷战时期」,自然没有经济利益、也无经济依赖可言。就台湾经济的观点言之,当然是希望获得经济利益又不会被以商逼政,也就是图中右下角的「台湾偏好」;而以中国立场而言,则希望用最低的经济价格,产生最大的政治杠杆,也就是台湾对中国越依赖越好的「中方偏好」。
观察了开放陆客观光七年多之后,蔡宏政教授明确地做出结论:「不幸的是,这些年来快速地朝中方希望的方向发展。」
经济利益:
集中少数人却破坏整体观光环境
蔡宏政指出,2009年到2014年每年陆客平均来台人数约为230万人,每人每天平均消费为256.8美元。将这个数字与台湾过去最大宗的日本观光客作比较,2009年到2014年间日本观光客每年平均来台人数约为104万,每人每天平均消费为352.6美元,比陆客多了将近100美元,多达40%。
因此,与日本观光客相比,陆客是以「廉价观光」为主,但整体上却以「人海战术」取胜。而且,就如同本期封面故事前文所述,这种「量大低价」的观光行程在「一条龙」的模式下,利益很大比例回流至中港资企业,「这些问题使得陆客人数冲高的同时,实际上却逐渐压缩台湾在地的观光经济利益。」蔡宏政如是说。
经济依赖:
大量开放后很难再接受降低
蔡宏政认为,最为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经济利益的多寡与分配,而是「以商围政」的效果正在显现,也就是「随着来台人数的暴增,而产生了经济依赖与在地利益代理人的不利情况」。
蔡宏政在今年7月6日由经济民主连合与地球公民基金会所主办的「开放中国观光客七年政策体检论坛─台湾观光业的瓶颈与出路」上说:「2008年后陆客规模急速扩大,在这个扩大过程之中,虽然是一条龙,没有太多经济利益,但是你绝对会造成依赖,比方说饭店开始盖,那么这些饭店就必须持续有客源,那就是中国的客源。所以一开始注入大量的客人,就造成后面更大的依赖。客源如果没有来,那么饭店业者也一定会抱怨,那些卖珠宝玉石的,请了一堆的服务人员就会失业。造成经济依赖已经不可避免。」
今年10月初,传出大陆将在台湾大选期间限缩陆客来台,10月7日《联合报》以〈大选前1个月 传陆客来台限缩95%〉为题报导,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全国联合会副理事长柯牧洲表示,大陆官方的确已通知各省市旅游局,自12月16日起到明年1月15日止限缩陆客来台数量,最多大砍95%。
当台湾对陆客开始产生依赖,而陆客投放的权限又单方面受制中共,那么台湾就很可能陷入被中共「以商逼政」的局势中。
2009年高雄市播放维吾尔异议人士热比娅的纪录片《爱的10个条件》触怒北京,引起大陆赴台观光团退房潮,不少民众群聚发声抗议中国的霸道并要求保障人权。Getty Images
三大因素促成经济依赖
蔡宏政认为有三大因素共同造成台湾观光业走向「经济依赖」这个最不利的状况。第一是结构性因素,简单讲就是中国跟台湾的规模差太大了,「中国有能力发动足够多的观光客让台湾陷入依赖。而且台湾经济规模越小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依赖,如花莲,他要完全控制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很容易。」
第二个因素是蔡宏政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陆客来台观光的投放是单方面控制在中国党国体制手中」,他很感慨地说:「台湾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几乎不谈,或避开这个关键。」
蔡宏政解释这个党国体制说:「相对于台湾旅游业者的自由竞争,陆客的供给量是由少数利益集团所垄断,而所有一切的运作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控制。」蔡宏政认为,这个买方垄断的市场,在经济上有利于形成中方主导的一条龙产业;在政治上则让中国政府得以利用台湾地方政府与业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各个击破,形成「地方台湾」有求于「中央中国」的态势。
而第三个因素则是「在地协作者的配合」。蔡宏政认为前两个力量能够穿透台湾社会,建立利益回流的一条龙,或是针对台湾民主政治进行精准的操作或政治打击,必须有赖于一个有效的台湾利益代理人或协作网络。
蔡宏政分析道,2008年以来急速增长的陆客观光潮,已经有效建立一个「别让中国不高兴」的指令系统,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高雄热比娅事件──高雄市电影图书馆原计划于2009年10月的高雄电影节期间播放维吾尔异议人士热比娅的纪录片《爱的10个条件》,引起大陆赴台观光团退房潮──高雄市观光协会抗议此举严重影响观光业者生计,同时大陆国台办也发表声明强烈反对播放。
中国政府在经济利益的糖衣下始终包藏政治野心。图为陆客在小三通港口厦门透过望远镜眺望台湾金门,背后是「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的标语。Getty Images
经济一条龙源自政治一条龙
从表面上看,两岸的观光、交流、商业来往,是一种看似互利的自愿性商业行为,但其实台湾每往前多跨一步,想要退回来的难度就会越来越高。蔡宏政语重心长地表示,一开始不会警觉到这是政治性的,可是长期下来,就是让台湾公民社会的政治选择越来越少,「简单讲,经济的一条龙源自于政治上的一条龙。」
例如前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侄女曾宝宝,今年向国泰集团租下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的大楼,成立「台北有园」饭店,锁定高价陆客团,成为台湾首家纯中资饭店。能取得来台开饭店的许可,曾宝宝背后的中共高层势力自然脱不了关系。经济与政治,真能清楚划分吗?中国高官来台成功投资,不正是直接给了中共政治渗透的机会?
面对中国政府在经济利益糖衣包装下的政治野心,蔡宏政如此提醒现在与未来的台湾领导者:「台湾这个新兴民主国家要维护自己生活的选择自由,必须要有比『拚经济』更深沉的理念执着与行动勇气才行。」
相关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