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里的原创经济

位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小巷弄内的光一咖啡,带给都市人别有风味的小确幸。
叶俊宏
第163期
林茂昌
林茂昌为台湾知名的翻译家,翻译过多本重量级财经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忆录《我们的新世界》、畅销书《黑天鹅效应》、《师父》、《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债时代》等。曾任台证期货总经理、期货商公会理事。自2004年即财务独立从事价值投资。2011年出版第一本着作《我的职业是股东》,广受好评。

几年前,我常去的一家理发厅突然关门了,当下不知道附近哪里有理发店,只好大街小巷到处乱逛,这才发现,原来附近的小巷子里,还有四、五家呢,虽然多数是家庭理发。那次,我还发现许多的小店家:有水电行、锁店、饰品、文具店、乐器家教等,当然更少不了各式各样的特色餐饮和个性店。这些店家有的若有似无,看不出是否还在营业;有的却十足的低调专业,精致高雅。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探索趣味,从此我便养成了没事往小巷子里钻的习惯,巷弄里别有洞天。

 

巷弄里的特殊品味和人文风情

巷弄经济虽不起眼,近几年来却有愈加旺盛的趋势,从早先只有台北的几条知名巷弄,发展到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成为台湾的特色之一,和夜市文化分庭抗礼。如今,巷弄美食、巷弄文化、巷弄之旅、巷弄个性店等,已经成了精致、深入而富地方特色的代名词,很多小店更是自由行观光客的必看重点。

在小巷子里开店,为甚么容易有特色呢?从成本来看,我认为最主要是因为店租远比大街上便宜,或者根本是自己的房子,没有租金压力。而且小巷子里反正客人不多,也没甚么竞争,不必那么紧张。就算不赚钱,损失也有限,大不了收摊就是了,更何况他们还可以随时试验调整新的做法。因此,店主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经营,同时也很容易和客人有深入的互动。久而久之,特色店就自然形成了。当然,少数巷弄现在已是热门景点,租金应声上涨,此时再进来开店就不容易了。

而从消费面去看,这是消费偏好上的很大转变。人们除了去大卖场、Outlet、百货公司、连锁店购物之外,还愿意深入巷弄去探索,不是因为小巷子里更便宜或更大碗,而是因为巷弄里的特殊品味和人文风情。

我曾经在〈吃到饱的典范移转〉一文中提到,当消费者不再「以捞本吃到饱为己任,置个人品味于度外」时,商家必然也会跟着产生典范移转。他们心中的典范,会从讲求效率的代工大老板,转变为其它的指标性人物,也许是创意设计大师,也许是出版社发行人,当然,也许是巷弄小店的个性老板。

巷弄小店经营者的典范一旦大量形成,尽管个别的规模不大,仍代表台湾的企业文化起了革命性的改变,终于摆脱传统代工的束缚。当然,我们早就有自创品牌的成功企业,例如巨大机械公司的捷安特脚踏车,但那毕竟是少数,只有巷弄小店的全面崛起,才算是新世代的形成。一个以原创性为核心的企业思潮。

 

看到经济型态改变和转型的曙光

请别误会,我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主张创意经济必然优于代工经济,而是说,在代工经济上,我们已经有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和典范了,而在独创性上,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这些被看成只是「搞小确幸」的巷弄店家,将来很可能就是引领创意事业风潮的大将。他们将是台湾经济的新希望。

许多朋友都说我过于乐观,因为台湾经济这么糟糕,外在环境受到韩国和中国的强烈竞争,内部又有房市泡沫和所得分配恶化的问题,具体经济数字则是出口连九黑和第三季经济成长率呈负值,不论怎么看都是悲观才对。怎么那么胡涂,逛了几家巷子里的小店就认为台湾经济转型有望?

但我认为,经济无论多复杂,毕竟还是人的活动。因此,经济要转型,除了有赖政府投注资源加以引导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国人思想行为上的转变。而我的确在巷弄里看到改变和转型的曙光,在小确幸的背后看到创意交流和坚持不懈的热情。这是一群很有想法的人。

例如上期〈非文青观点〉一文中提到的万华仓库展场Anko西园,就是一位退休校长将家族位于巷弄中的闲置仓库,改造为一个咖啡厅兼展场,相当于一个艺文人士雅集。那不只是个喝咖啡看展的地方,更是新创意的激发场。另外永康街小玩子的「?什么」店则是一个年轻药师意外租了咖啡店,改造成个性小店,曾经举办33店长33天人情体验活动,邀请33位艺文雅士,每人当一天店长,展出每个人的特色。现在规模更大了,店主还标下梁实秋故居的经营权,提供艺文人士更优质的活动场所。

最后,我在写这篇巷弄经济时,经由Google搜寻,发现李仁芳教授最近出的一本新书《巷弄创业家》,同样主张巷弄创业家已经脱胎换骨,走创意经济路线,是经营思维上很大的一个改变,也是台湾下一波创意事业的「前行萌芽春草」。我一方面很高兴自己的想法不是荒诞不经;一方面却不免有些惊讶,人家早就有这个主张,并写成专书了,令我由衷佩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2013年4月台灣大事
H7N9首例侵台 53歲台商病況嚴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24日證實,在中國流傳的H7N9禽流感,在台灣出現第一個確定病例,…
北大「不容偏激」 清華「精忠報黨」
中國最著名的大學,當屬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其中北大在人文領域久負盛名,清華則執理工領域牛耳。學術上的傑出成就,…
罷工潮蔓延中國 外企轉移東南亞
近幾週來,由富士康(Foxconn)事件引發的中國罷工浪潮愈演愈烈。6月10日,日本本田(Honda)…
號稱萬壽果的木瓜
木瓜小傳 在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季,北方的皇帝為避寒,帶著皇后及大臣南下。途中,皇帝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足膝腫痛、行走困難。因御醫未隨行,…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風情萬千
位於台東卑南大圳取水口上方河階地的水利公園,是一座美景與生態兼具的親水公園。園內有水車、木造涼亭、大草皮,夏日涼風習習、溪水淙淙,別具風情…
秋意上心頭
阿丹說,秋天是北美最美麗的季節了。樹葉漸次染紅,秋意上心頭,同時宣告著冬天即將來臨。 阿丹喜歡這張宛如風景畫的照片,…
松林中蛻變的彩蝶
春天,最適合散步。今晨,久違的陽光溫暖催促著我晒一晒沉鬱的心,找尋失落已久的悸動。那芳齡已18的「小紅」車伴著我,…
中共建政60年:「五鬼」依舊鬧中華
20世紀前20年(中共官史稱之為「五四時期」),中國的改良主義學者認為中國的弊端在民品劣、民智卑。胡適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