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四计是「以逸待劳」。要能先驰得点,并且好整以暇等待时机,是「以逸待劳」的关键──说白了就是以静制动,处在「静」中又要能掌握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
《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击败敌人,不是只有进攻一条路,还要可以积极防御,在防御之际企图夺气、夺心、夺力。
此时最好的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守得好,还能消耗敌人的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自己则能养精蓄锐,待对方疲劳混乱时,化被动为主动,乘机出击取胜。
陆逊以逸待劳 夷陵之战败蜀军
大家应该都知道武圣关羽如何死的吧?公元219年吕蒙受命攻打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随后冒险突围,留下王甫、周仓两人守城。结果路上中伏,关羽被潘璋部下马忠所擒,关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孙权见二人不肯投降,就将二人杀死,关羽死时58岁。
公元221年称帝三个月的刘备,以为二弟报仇之名,欲夺回荆州之实,亲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因为挟带复仇之气,又占了地利之便,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连胜了十余阵。
正当锐气正盛,刘备却在夷陵遭到挫败。陆逊分析形势之后,决定「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与刘备对峙半年之久。他完全撤出山地,这样一来蜀军在山地难以展开,也无法深入,反而处于被动位置。
相持半年之后,蜀军斗志逐渐松懈。陆逊判断当时刘备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后方补给相当困难。当时正值酷暑,刘备受不了炎热,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陆逊终于等到时机成熟,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用—把火,烧毁刘备七百里军营,蜀军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于是创造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
史家认为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大忌。Fotolia
火攻打乱刘备阵脚
夷陵之战对蜀国造成了重创,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来年四月刘备死亡,更是让蜀汉政权摇摇欲坠。
史家认为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大忌。然而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刘备为关羽报仇是在失荆州两年后,主要目的是夺荆州,报仇只是借口,不存在以怒兴师之说。但是荆州却有非夺回不可的压力,因为益州四川地形是盆地,出入道路崎岖不便,进去容易出来难,所以荆州就是重要出口,东吴占据荆州,等于将刘备主要出口堵住。因而夺荆州才是伐吴目的。
历史上刘备打仗输多赢少,但是无论如何打仗经验还是很丰富。「夷陵之战」失败的主因是对方采取火攻后,混战之下刘备估错形式,加上他有形势不对就逃跑的习惯。如果在夷陵拚死与吴军相搏,不一定会输。
那陆逊赢的关键是甚么?他赢在声东击西,攻破刘备大营。他最初的战略是偷袭,但是没有成功且损失不小,无奈之下改变战术,以逸待劳之后实行火攻才取得胜利。
败后刘备后悔,打了大半年已夺回部分荆州,最后却又回到原来的边界。刘备因而感叹:「天亡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