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也就是黄历年的最后一月,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冬季的时候所有农务都告一段落,人们开始处理帐务和家事,并开始为准备过年而忙碌着。民间流传的腊月歌中就有炖肉、做豆腐、杀鸡、做馒头、熬汤等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除夕围炉。
虽然除夕是整个腊月准备的最后重头戏,不过腊月也有其它重要的活动,例如腊八节、尾牙、祭灶神。而这些年终收尾的节日之中,比较特别的应该就是腊八节了。相较于一般人所熟悉的灶神,以及现今工商界依然依照惯例举办的尾牙活动,对于腊八节的印象可能就只有腊八粥了。然而,这小小的一碗粥,背后却有着重要意义的故事。
今天就来聊聊关于腊八粥的几个起源传说。
释迦牟尼的开悟日
腊八粥的许多起源传说中,较有史料根据的就数「释迦牟尼开悟之日」的故事。
释迦牟尼在开悟之前曾旅行各地,探访许多智者、在苦行中寻求真理,每天的饮食都粗糙而且稀少,甚至连续多日不曾进食。如此苦行六年,最后在饥寒交迫、几近昏厥之际,遇见一位牧羊女。牧羊女将自己的午饭赠给释迦牟尼,那是由羊奶和杂粮熬煮的粥品。释迦牟尼喝下之后逐渐恢复体力,也了解到极端的苦行并没有办法获得真理,于是他来到菩提树下打坐入定,藉由冥想来寻得真理与智慧,并在这一天开悟。
其实这段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关于释迦牟尼的开悟日期,以及牧羊女的相遇也多有出入。例如释迦牟尼的开悟,其实是受到神启之后在菩提树下入定冥想四十九天;而与牧羊女相遇的地点也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在村庄,也有一说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冥思时,因为饥饿而昏倒,被牧羊女以羊奶粥救活等等。
虽然各家说法都有所出入,但是都有两个共通点: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开悟日,以及腊八粥是释迦牟尼开悟前吃过的食物。
腊八节吃腊八粥,在许多朝代的风土志记载上,确实是属于佛教的节日。在北宋风土志《东京梦华录‧卷十》中便有描述:「……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明书《山堂肆考‧卷十四》写道:「浴佛,南方专用。腊月八日浴佛,宋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在这一天,凡是佛教的信仰者,都会食用腊八粥,各大寺庙也会煮大锅五味粥来分赠百姓,以效法佛家救人济世的精神,并纪念佛祖开悟之日。
朱元璋儿时的救命餐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因为家里非常贫穷,除了帮忙农事,也得帮地主放牛。腊月初八这天,他带水牛过桥时,一个不小心跌入河中,水牛摔断了腿。地主非常生气,把朱元璋关到柴房里不准他吃饭。本来就没几餐饭好吃的朱元璋这下更饿了。正挨饿的时候,突然发现房间的角落有个老鼠洞,挖开一看居然是老鼠藏谷物杂粮的地方。于是他将那些杂粮取出后煮了一碗粥,撑过了一餐,由于当时太过饥饿,这粗糙的粥食也变得非常美味。
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吃腻了大鱼大肉,正愁没有美食可尝时,想起了这段过往,便令御厨照他儿时的记忆煮一碗杂粮粥。御厨当然不能让皇上吃粗食,于是发挥巧思,将杂粮谷物加了糖、桂圆、核果等配料,煮成一碗香甜暖身的粥品。因为朱元璋的这段故事,后来百姓也纷纷效仿,在这天煮杂粮甜粥来吃。
不过,有关朱元璋吃的传说太多了,而这个故事又和其它传说太过类似,也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可能是许多轶闻的综合结果。
浪荡子吃不到的最后一餐
在河北廊坊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某个大户人家的后代,因为好吃懒做不事生产,结果把家族的财产都败光了,从此家徒四壁、穷困潦倒,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在腊月最冷的七、八日,因为米缸都空了,连一碗热稀饭都吃不着,又冷又饿的他走到以前的粮仓,试着在里头找点甚么来吃,结果在各种不同的旧粮袋里找到了几把细碎的谷物,他拿这些杂粮煮成一锅杂粮粥来充饥。然而为时已晚,第二天早上,邻居们发现他已经冻死在家中。
当地居民为了不忘此事,便在浪荡子死去的那天,也就是腊月初八的时候煮五谷粥食用,除了纪念这个悲剧,也警惕自己不可挥霍,应该节俭守成。
中国人的节庆总是与食物有关,这些食物也蕴含着古人希望流传下来的精神。虽然腊八粥的起源有不同说法,甚至连料理配方都会因各地的饮食习惯而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不管是哪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共通点:腊八粥是穷苦人在贫病交迫时物尽其用的食物。随着时代的演变,吃腊八粥成为单纯的习俗食品,而粥也变成像是点心般的甜粥。
人们经过长久的努力,如今已是一个饱食的时代,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过清苦的日子,但也不要忘了在寒冷的日子里吃一碗杂粮粥。先人们留下这样特别的习俗有其含意,或许正是要告诫人们,不该忽视、遗忘那些刻苦的时光……